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16-0029-04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幼兒園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教師將數字技術引入幼兒園教育活動,有利于促進數字技術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融合創新。數字技術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融合,可以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帶來無限可能。幼兒教師利用數字技術,可以將地方資源引入幼兒園教學活動,使幼兒在活動中了解地方資源、認同本土文化,培養熱愛家鄉的情感。數字技術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融合,可以為幼兒提供更多社交機會,促使幼兒在數字游戲和多種互動中學習新知識,豐富情感體驗,培養社交能力和表達能力。隨著教育數字化戰略的提出,深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成為趨勢。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引入數字技術,不僅可以提高幼兒園教學活動質量,而且可以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一、數字技術與幼兒園教學活動融合的意義
(一)豐富教學活動的內容與形式
數字技術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融合,可以豐富活動的內容與形式。幼兒教師運用數字技術工具如智能投影、交互式白板、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等設計教學活動,可以創新活動的形式,生成新的教學資源和活動內容,使活動變得更加有趣。幼兒教師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捕捉到幼兒在活動中的興趣點,可以動態生成與節氣、自然、科學等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豐富主題活動的內容。人工智能技術還能為幼兒學習活動增添樂趣,如幼兒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掃描技術將平面圖形變成立體圖形,這樣的體驗不僅可以為幼兒的學習活動帶來無窮的樂趣,而且可以促進幼兒對事物的理解,培養幼兒的空間認知和邏輯思維能力。數字技術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融合,能夠為幼兒創造新的活動內容與形式,激發幼兒參加活動的興趣。
(二)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
數字技術與幼兒園教學活動融合,方便幼兒教師從網絡中獲取地方教育資源,將地方教育資源融入活動設計與實施,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將地方教育資源融入幼兒園教學活動,幼兒教師要善于運用數字技術開發地方教育資源,將地方教育資源與教學活動巧妙融合,設計有特色且富有教育意義的教學活動,如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創作活動、體育活動和民俗活動等。幼兒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可以了解地方文化,培養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情感,還可以嘗試創新,如利用繪圖軟件設計作品、利用音頻軟件錄制故事等,培養數字素養和創新能力。可見,幼兒教師利用數字技術開發地方教育資源,并將地方教育資源融入教學活動,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幼兒的活動體驗,而且可以發展幼兒的創造力。
(三)提高教學活動質量
數字技術與幼兒園教學活動融合,有利于優化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提高教學活動質量。數字技術可以收集和分析幼兒在活動中的數據,幫助幼兒教師了解幼兒的興趣和能力。教師根據數據反饋,可以設計更加符合幼兒需要的活動,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和教育性。數字技術為幼兒教師創新活動形式提供了技術支持。幼兒教師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和增強現實技術,可以創造出具有真實感的活動場景,從而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幼兒與父母、幼兒與教師的互動。這種教學互動,有利于幼兒在活動中積累社會經驗、增強情感體驗。此外,幼兒教師運用數字技術觀察和記錄幼兒在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及時進行總結和反思,并對活動實施進行調整和優化,有利于提高教學活動質量。
二、數字技術與幼兒園教學活動融合的原則
(一)教育性原則
教育性原則是指教育教學活動的設計、實施和評價,都圍繞教育教學活動的核心目標和價值進行,確保教育教學活動真正體現教育意義。幼兒教師將數字技術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相結合,要遵循教育性原則,精心設計具有教育意義的游戲活動。首先,幼兒教師要明確活動的意圖,制定清晰、具體、可量化的目標。游戲活動目標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可以促進幼兒在認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發展。其次,幼兒教師要根據活動目標確定活動內容,結合幼兒的興趣和能力水平,引入適宜的數字技術資源,確保活動內容既有教育價值又有兒童趣味。最后,幼兒教師運用數字技術優化活動過程,要突出數字技術的教育功能,讓幼兒在活動中豐富情感體驗。
(二)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是指教育教學活動的內容選擇與形式設計應準確反映客觀規律,確保教學內容科學、健康、積極向上。數字技術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融合要科學、合理,有利于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幼兒教師通過數字技術手段,將抽象的內容變得生動具體,并通過準確解釋,確保幼兒能夠理解。教師運用數字技術要科學、規范,謹慎選擇教育軟件、數字游戲和應用程序,避免帶有不良信息的內容,并且要注意數字化教育技術手段的適應性和有效性。
(三)藝術性原則
藝術性原則主要表現為幼兒園教學活動內容的藝術性、活動形式的藝術性和教學環境的藝術性。數字技術與幼兒園教學活動融合,幼兒教師要考慮到數字媒體資源的視聽藝術和游戲活動的環境創設藝術。幼兒教師要充分挖掘數字技術資源的美育價值,將其遷移至幼兒教學活動中,通過數字化手段呈現故事、藝術、景觀等,培養幼兒對美的感知能力。在引入數字資源時,幼兒教師選擇的圖片要色彩鮮艷、構圖簡單,選擇的音樂素材要節奏明快,選擇的動畫素材應是幼兒喜聞樂見的。環境是幼兒園隱性的教育資源。教育環境的創設不僅要彰顯本土特色,而且要融入現代科技元素。幼兒教師可以運用數字化設備展示地方藝術作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班級教室環境。這樣的環境設計可以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和文化認同。
(四)技術性原則
技術性原則強調在設計和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充分考慮數字技術的適宜性、創新性和規范性,突出技術的輔助功能。教師選擇的數字技術應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和發展水平,能夠促進幼兒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將數字技術與幼兒園教學活動巧妙融合,通過創新活動形式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激發幼兒的興趣。技術性原則強調幼兒教師在使用數字技術時,必須保證設備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避免對幼兒造成傷害。幼兒教師應當熟悉數字技術的優點、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正確運用數字技術開展游戲活動,及時調整數字技術應用策略,優化游戲活動設計,在游戲活動中滲透數字素養的培養[1]7
三、數字技術與幼兒園教學活動融合的對策
本文以“出彩廣西人”幼兒園教學活動為例,分析數字技術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融合與應用。“出彩廣西人”教學活動以具有不同職業背景的廣西名人為素材,讓幼兒認識不同職業的勞動者,了解不同職業勞動者的工作內容及特點,聆聽勞動者的故事,體會勞動者的職業道德和精神品質,培養幼兒尊重勞動者的意識。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幼兒教師可以運用數字技術創設“‘廣西名人館’打卡\"活動情境,內容包括人物介紹、人物故事、職業展示、職業體驗和職業理想討論等。在“出彩廣西人”教學活動中,幼兒教師可以將圖片、動畫視頻、小游戲等融入活動,向幼兒直觀地展示勞動者的職業和故事,幫助幼兒更好地了解不同職業勞動者的工作內容和職責,引發幼兒的思考,培養幼兒尊重勞動者和勞動成果的意識。
(一)制作人工智能數字動畫,創設活動情境
人工智能數字動畫是指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和多媒體元素創作的故事動畫。人工智能數字動畫具有個性化定制、交互性強、內容豐富、創作便捷等優勢。幼兒教師通過制作人工智能數字動畫創設活動情境,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認知水平及活動需要構思故事、設計角色、繪制場景,創作適合幼兒觀看且貼合活動主題的數字動畫。貼合幼兒園教學活動的人工智能數字動畫,能夠快速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心,使幼兒積極主動地投入游戲活動中。
在“出彩廣西人”教學活動導入環節,幼兒教師利用方彩動畫大師制作軟件的人工智能成片功能,先將提前設計好的“‘廣西名人館’打卡”活動情境的故事腳本放入自定義腳本框,再選擇角色和場景、輸入對白,進行語音合成,最后生成數字動畫,如一個穿著壯族服飾的小姑娘導游,帶領兩個小朋友游覽“廣西名人館”。在這個數字動畫里,“導游”給小朋友們介紹廣西美麗的山水、美味的食物,帶領他們來到“廣西名人館”參觀,開展“‘廣西名人館’打卡”闖關活動。幼兒在觀看人工智能數字動畫時,與動畫中的人物進行互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二)利用數字媒體資源,優化活動設計
數字媒體資源包括數字化的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數字媒體形式。幼兒教師把數字媒體資源應用于幼兒園教學活動,可以優化教學活動設計。比如:圖片可以直觀地展示活動內容,幼兒通過觀看圖片,可以激發比較、歸納、概括等思維樣式,從而不知不覺中提高認知能力;聲音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鍛煉幼兒的聽力,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增強記憶效果;視頻以動態的形式呈現活動內容,包含文字、圖像、聲音等多種信息,可以豐富教學活動內容,激發幼兒參加活動的興趣;動畫具有生動活潑、直觀形象的特點,可以將抽象的概念、知識變得生動、直觀,給幼兒帶來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刺激,促進幼兒對事物的理解。
在“出彩廣西人”教學活動中的“人物介紹”環節,幼兒教師采用“圖片+聲音”的形式,向幼兒介紹廣西當地的名人。圖片可以讓幼兒更好地記住廣西名人的外貌特征,教師結合圖片講述人物故事,有利于幼兒了解廣西名人的故事,增強對人物故事的記憶。在“出彩廣西人\"教學活動中的“他(她)的故事”環節,教師給幼兒播放紀錄片,讓幼兒在觀看紀錄片的過程中深入了解廣西名人的事跡。在“出彩廣西人\"教學活動中的“他(她)的職業\"環節,幼兒教師播放動畫視頻,給幼兒介紹各種職業,讓幼兒認識職業名稱及特點。實踐證明,幼兒教師把數字資源融入幼兒園教學活動,可以豐富教學活動的內容與形式,優化教學活動過程,促進幼兒認知發展。
(三)借助虛擬現實技術,豐富活動體驗
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由動態環境建模技術、傳感器技術、三維圖形生成技術以及系統集成技術等多項技術組成的計算機建模技術,因其具有高沉浸感和強現實性,也被稱為“虛擬實境”2]。虛擬現實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它可以為學習者提供全新的、虛實結合的學習體驗。幼兒教師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創設森林、海洋、古代城市、科學實驗室、博物館展廳等各種虛擬場景,讓幼兒仿佛置身于真實的情境中進行學習和探索。教師將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幼兒園教學活動,可以通過全景拍攝和后期處理技術在計算機呈現真實情景,運用三維技術創設虛擬情境,讓幼兒在多樣化的活動場景中進行模擬操作和互動體驗。這種虛實結合的活動情境,可以打破傳統教學活動的單一性,讓幼兒沉浸在學習和探究活動中,在體驗活動中動手操作、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綜合能力。
在“出彩廣西人”教學活動中,幼兒教師可以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創設“廣西名人館”的虛擬活動場景,設置包括黃大年、黃文秀、梁小霞、鄭志明四個廣西名人的展館場景,并在每個名人展館場景中都安排好人物展示、人物故事、名人照片和文字介紹等內容。“廣西名人館”結合廣西名人的職業和工作內容做出相應的場景設計,致力于為幼兒打造虛實結合的情境。幼兒可以在虛實結合的場景中與名人進行“對話”,自主選擇觀看喜歡的視頻,了解名人的職業,并在虛擬結合的場景中體驗不同的職業,感受不同職業的特點。
(四)開展數字化游戲,培養數字素養
數字素養是數字社會公民學習工作生活應具備的數字獲取、制作、使用、評價、交互、分享、創新、安全保障、倫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質與能力的集合。數字化游戲是指借助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和設計的游戲活動。幼兒園教育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學習。課程游戲化是目前幼兒園教學的發展趨勢,數字化游戲為幼兒園教育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為教師提供了更加豐富多樣的游戲教學資源1。幼兒園數字化游戲雖然具有娛樂性和趣味性,但是更強調教育意義,要求有明確的活動目標和具體的活動內容,包含經過仔細研究的教學策略、根據活動目標設計的游戲關卡、符合幼兒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的游戲規則[3]。數字化游戲具有生動的畫面、有趣的音效和豐富的互動元素,以點擊、拖拽、選擇等人機交互形式開展闖關活動,可以豐富幼兒的游戲體驗。
在“出彩廣西人”教學活動中的“他(她)的職業”環節,幼兒已經了解了護士、教師、駐村第一書記、技術工人等職業的崗位職責,在職業體驗環節,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的已有認知,設計“角色扮演與職業體驗”數字化游戲,培養幼兒的數字素養。在該游戲中,幼兒可以選擇喜歡的職業,先拍照上傳自己的頭像,再點擊職業服裝,“進入”換衣間,形成身著職業服裝的卡通人物“自我”,進入相應的工作場景進行職業體驗。如:扮演教師的幼兒進入幼兒園教室場景,完成教小朋友開展沉浮實驗和進行實驗記錄的任務;扮演護士的幼兒進入醫院場景,完成為病人測量體溫、為病人取藥、給病人喂藥等一系列工作任務;扮演駐村第一書記的幼兒進入砂糖橘果園場景,幫助農民以直播的形式售賣砂糖橘;扮演技術工人的幼兒進入汽車生產車間場景,完成組裝汽車的任務。“角色扮演與職業體驗”數字化游戲為幼兒創設了虛擬活動情境,滿足幼兒體驗不同職業的喜好。幼兒在不同的職業場景中享受游戲過程,沉浸于職業體驗,感受不同職業勞動者的工作樂趣。
綜上所述,將數字技術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相結合,幼兒教師要遵循教育性、科學性、藝術性和技術性原則,善于利用人工智能數字動畫創設情境、運用數字媒體資源優化活動設計、采用虛擬現實技術豐富幼兒活動體驗、開展數字化游戲培養幼兒的數字素養,在豐富幼兒園教學活動內容與形式的基礎上增加活動的趣味性,提高幼兒的活動參與度,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可見,數字技術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融合具有廣闊的前景和深遠的意義。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幼兒園教學活動的設計將呈現出更加多元化、個性化和智能化的特點,為幼兒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活動環境。
參考文獻
[1]丁文敏,張子博,馮浪.幼兒園多媒體課件設計與制作微課版教程M].2版.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21.
[2]李藝鈴.虛擬現實技術與學前教育融合路徑[J].中阿科技論壇(中英文),2023(12):118-122.
[3孫愛欣.幼兒園教學中課程游戲化的建設與實施[J].天津教育,2024(20):99-101.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提升專項課題“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產教融合育人模式下地方資源數字化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實踐研究”(2023ZJY1034)的階段研究成果。
(責編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