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11.061
德育是素質教育背景下的重要教育模塊,具有較強的育人功能,能夠啟發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認知,陶冶道德情操,也能夠促使其形成優秀的品格,從而支撐其實現深人學習與發展。作為班主任,在小學階段所需要承擔和履行的德育職責十分艱巨,需要適應學生的成長規律,明確其在德育方面的實際訴求,積極合理地對具體的德育活動和實踐方式進行規劃與創新。
一、小學班級管理與德育融合的必要性
1.班級學習與生活是德育的重要場域
學生在班級中的學習與生活是開展德育的重要場域,將小學班級管理與德育融合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吸收德育的內容,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一方面,班級管理和德育的融合需要重視生活中常見事件的教育作用,讓學生能夠在這些常見的事件中感受到德育的力量。另一方面,德育應當融合在生活中常見的事件中,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到德育的意義和價值。
2.德育是班級管理的重要支柱
班級管理是指班主任針對具體班級中學生的行為、學習、交往等方面進行有效規劃和組織,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管理方式。通過班級管理,班主任能夠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社會責任感,從而在學生的成長中發揮重要作用。
德育在學校教育中處于重要地位,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良好的德育能夠有效支撐班級管理,使學生感受道德的內在力量。作為人的基本素質,道德品質的培養對于每一個學生來說都至關重要。德育在學校教育中的角色不僅僅是傳授道德知識和規范行為,更重要的是通過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培養他們的自律意識、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只有通過德育,才能實現學校教育的真正目標,幫助學生成為品德高尚、思想健康、社會有用的人才。
二、小學班級管理與德育深度融合的策略
1.融入創新班級管理方式
在傳統的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主要通過各種規章制度對學生進行教條式管理。若只是一味地沿用這種管理方式,會壓制學生個性思想,而且容易讓學生滋生出逆反情緒,其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也會受到阻礙。立德樹人作為國家培養素質型人才所提出的重要戰略指導思想,對小學階段的教育事業提出了新的要求,進一步明確了全新的改革方向。作為班主任,需要以該思想為指導積極落實德育工作,從而從思想和道德層面給予學生正確的啟發,促使其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提升整體的品質素養,真正實現素質育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應尊重學生,認可他們的主體地位并調整傳統的管理制度,通過創新管理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例如,對于班干部的選舉或者相關制度的設置,班主任可以采取投票決議的方式,以此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又如,班主任可以設置輪流管理制度,即全班學生輪流擔任班干部,以小組為單位,三到五人為一組,負責一周內班級所有事務,包括衛生、紀律、學習等。學生同時扮演管理者、被管理者的角色,深刻地認識到自己是班級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也清楚地知道要想打造良好的班級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自己也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創新班級管理方式可以增強學生的紀律性、責任意識,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從而提升班級管理水平。因此,立德樹人理念下,班主任要及時摒棄傳統的管理方式,遵循民主、公平的原則創新管理方式,通過調動學生的能動性使其獲得參與感,以此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幫助其塑造健全的人格。
2.融入道德觀念,健全班級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的班級管理制度是滲透德育的基礎。班主任可以與學校領導、班主任、家長多方合作,制定明確的班級規章制度,強調學生的道德行為標準。在班級管理中,筆者采取了將德育融入班級管理制度的策略,以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培養。班主任可以與學生共同制定一套明確的班級規章制度,著重強調學生的道德行為標準,旨在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作為具體實施的一部分,可以將班級規章制度分為不同的板塊,每個板塊涵蓋特定的道德價值觀。例如,班主任可以在教室“友善與合作”板塊,要求學生在相互交往中保持友好態度并倡導團隊合作。另外,還有“誠實守信”板塊,強調學生要講誠信,不欺騙同學,不抄襲作業。通過將不同的道德主題嵌入規章制度,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此外,在規章制度的制定過程中,班主任要注重學生的參與,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意見,讓他們在規章制度的制定中感受到參與和責任。這種參與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規則的重要性,從而培養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意識。通過將德育融入班級管理制度,筆者發現學生逐漸形成了積極向上的行為規范。在日常的學習和交往中,他們更注重友善互助,更加誠實守信。而且,規章制度的執行也為筆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在面對學生的違規行為時,能夠引導他們認識錯誤,明確道德邊界,并進行相應的教育。
此外,有效的班級管理與學生內在的道德自覺相關聯,在小學班級管理的過程中,班主任應當認識到有效的班級管理,往往是與學生們內在的道德自覺具有密切聯系的。為此,班主任可以建立行為規范,讓學生們自覺遵守。行為規范的建立是班級管理與德育融合至關重要的一環。行為規范的制定能夠使學生明確了解和遵守班級的秩序和規則,進而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班主任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求,制定出詳細、具體的行為規范。這些規范應該包括學生在課堂上、校園內和社交場合中應該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如守時、守紀律、尊重他人、禮貌待人等。同時,班級管理與德育的融合是一個綜合性和系統性的工程,班主任應正視立德樹人在學生品德培養方面的重要性,對班級學生進行科學管理和細致指導,以良性競爭激勵學生學習,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此,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和德育融合的過程中,應當注重科學的方法和科學的實踐策略,從而使班級管理能夠真正實現與德育的完美融合,實現二者相輔相成以及相互促進的局面。班主任應該注重學生行為規范的培養,通過構建啟發式教學、情景模擬等方式,使學生深人理解和體驗行為規范的重要性,通過獎勵機制和懲罰手段來引導學生遵守規范,促使他們自覺遵守規則。
3.融入德育,打造良好的班級環境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在學習和生活中其思想和行為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班主任要知曉學生的這一特點,在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和諧、溫馨的環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進而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的同時要為學生做好榜樣,讓其朝著榜樣的方向前進,取得更好的發展。例如,班級中會存在部分成績較差的學生,班主任要給予其充分的尊重,當其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班主任有足夠的耐心,并以溫和的方式給予其寬慰,并為其解答遇到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關愛,從而打造一種輕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以更好的狀態面對日后的生活和學習。此外,班主任要做好與家長的溝通,及時了解學生在家中的表現,并與家長分享專業的教育方法,通過家校合作的方式促進班級管理和德育工作的充分融合,助力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同時,在開展小學班級管理工作時,要將德育作為一項重點內容。對于小學班主任而言,務必要重視探索和創新德育的方式,推動德育工作的開展。為此,班主任應積極開展各項有趣的德育活動,打造良好的德育環境。小學階段的學生是以感性思考為主的,班主任要積極開展各種趣味性的道德教育,讓學生在這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得到更好的教育。班主任還要與其他學科的教師多溝通,對學生形成足夠的了解,并針對他們的發展,設計出適合他們的教學活動。要組織各種形式的比賽,使每個同學都參與進來,培養他們的自主性。在進行活動時,要細心地觀察學生,這有利于開展道德教育工作。
此外,班主任可以組織小組討論或團隊合作活動,讓學生在小組中共同探討和解決德育困境。通過合作討論和集思廣益,學生可以共同制定行為準則,輔之以考核量化標準。在這個過程中,班主任可以扮演指導者的角色,鼓勵學生進行平等的合作和積極交流,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樹立共同目標意識。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將體驗到行為規范在促進團隊和諧和個體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在這些互動交流的形式中,班主任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尊重學生的多樣性和不同觀點,并及時給予積極的反饋和指導。班主任可以通過個體評價、小組評價或同伴評價等方式,激勵學生遵守行為規范、展現團隊合作和尊重他人的行為。
4.融合德育,加強班級管理首先,融合德育創建良好班級文化。文化對于德育工作的順利實施和高效落地具有一定的支撐作用,能夠有效渲染班級的文化氛圍,啟發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整體的道德認知,增強其在情感層面的綜合感悟。因此,班主任需要明確德育的工作目標,有針對性地搜集和整理豐富的文化素材。通過多元舉措營造和渲染班級氛圍,構建良好的班風學風,讓學生能夠自覺端正自身的思想,規范自身在整個班級活動中的行為。首先,班主任可以利用優秀傳統文化,構建柔性的班規。引導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對自身的日常行為表現進行規范。同時,也可以在班級內部利用傳統文化進行環境渲染和裝飾,科學構建文化主題墻。借助傳統文化設置宣傳標語,時刻提醒學生要形成正確的思想觀、道德觀。
其次,以生為本進行柔性管理。素質教育提出了以生為本的育人思想。即班主任在具體實施德育時,需要全面關注學生整體訴求,堅持以生為本的戰略準則,構建柔性化的德育工作機制。也就是說,要全面考量學生在心理、情感以及道德品質建設方面的具體要求,科學設置德育目標。秉持以人為本的戰略理念,構建具有一定靈活性、柔性化的德育工作體制。首先,班主任需要全面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本著尊重其個性發展的原則,設置針對性、差異化的德育管理方案,并根據學生的成長變化動態調整德育實踐舉措,從而提高整體德育工作的適應性。如班主任需要重點關注學生的家庭和成長狀況,針對不同性格的學生采取多元化的干預方式。做到因材施教,提升整體的德育效果。
此外,班主任要加強學生日常管理。學生良好思想品質的形成與其所接受的教育密切相關,班主任要對此有足夠的耐心,在生活和學習中要給予學生足夠的關愛和正向的引導,助力其取得進步和成長。對此,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時要關注學生的行為習慣,并做好相應的管理,讓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一方面,班主任要制定清晰的行為管理規范,讓學生明確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從而實現對其行為的有效管理。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制定相應的勞動規范,以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自理能力,為其日后的發展打好基礎。同時,班主任要做好監督和管理,對于表現突出的學生要給予獎勵,對于思想和行為存在問題的學生要及時進行教育和引導,并采用合適的方式予以懲罰,讓其認識到端正思想和規范行為的重要性,進而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為日后的發展打下基礎。
5.家校合作,強化班級管理
在小學班級管理與德育融合中,家校合作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家校合作是小學班級管理與德育融合的重要保障。只有班主任與家長共同努力,密切配合,才能真正實現對學生的全面教育和培養。這種合作關系將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和更有力的支持,使他們能夠在德育中煥發出自己的光彩。家長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第一任班主任,他們對于孩子的影響和輔導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班主任與家長之間的緊密合作是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班主任與家長應保持密切溝通,建立起良好的家校聯系機制。班主任有責任及時向家長反饋學生的表現狀況和成長情況,與家長分享學生在學校中的點滴進步和困惑。同時,家長也應該配合班主任的工作,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中的學習和行為情況。雙方都可以從各自的專業領域和經驗中,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提供有益的建議和支持。通過家校的共同努力,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上取得更好的成績,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人生價值觀。此外,家長還應積極參與學校的相關活動和家委會工作,了解和關心學校的發展和班級的管理情況。與此同時,班主任也應定期組織家長會議和家校互動活動,為家長提供一個了解學校工作和與其他家長進行交流的平臺。
總而言之,在小學教育中,通過班級管理與德育的融合,學生能夠更好地回歸初心,實現全面發展。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應負起相應的責任。此外,建立良好的行為規范和加強家校合作是實現班級管理與德育融合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潘聿美《淺談小學班級管理與德育工作的有效融合》,《新課程》2021年第44期。
[2]王婷婷《淺談小學班級管理與德育工作的有效融合》,《吉林教育》2021年第12期。
[3]羅月兒《試論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與德育融合的策略》,《考試周刊》2020年第4期。
[4]陳芬《班級管理與德育的有機融合路徑》,《小學教學參考》2022年第36期。
[5]薛卉《立德樹人踐行德育—小學班級管理與立德樹人理念的融合措施》,《華夏班主任》202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