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25)16-0061-04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其評價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核心素養的提升。教師在教學中要避免僅憑考試分數判斷學生水平的傳統單一評價方式,想方設法解決傳統評價方式存在的“標簽化\"問題,使得評價能夠精準反映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發展需求。“差異化評價”作為一種“三新\"背景下新興評價方式,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踐中,教師可以從動態分層、多元交互、個性支持三個維度,推進差異化評價的實施。
一、動態分層:錨定學生成長起點的精準診斷
評價不能僅僅只是給學生“貼標簽”,而是要以評價為工具促進學生的成長。因此,評價改革的突破在于變甄別比較為診斷改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精準把握學生的起點是實施差異化評價的基礎。通過動態分層,教師能夠為每個學生設定適合其發展的學習目標,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
(一)三維診斷工具:從模糊判定到科學畫像在教學中,精準把握學生的起點是實施差異化評價的基礎。為此,教師可以開發“三維診斷工具”,從“認知水平”“行為習慣”“情感態度”三個維度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狀態,為每個學生繪制個性化成長坐標。例如,在三年級“同學相伴\"單元前測中(見表1),教師發現有68% 的學生能夠背誦“友好相處”的要點,但僅有 42% 的學生在課間主動幫助同學,有 29% 的學生對集體活動持消極態度。通過“三維診斷工具”,教師能夠全面了解學生在“認知水平”“行為習慣”“情感態度”三個維度上的表現,這就為后續的差異化教學和評價提供了精準依據。
(二)彈性目標體系:從統一標尺到階梯生長
差異化評價的核心在于為每個學生設定適合其發展的彈性目標。教師構建“三級目標體系”,并設計動態調整機制,以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不斷挑戰自我,實現持續成長。三級目標體系將學習目標分為基礎層、發展層和挑戰層,基礎層自標聚焦于核心概念的理解,發展層目標要求學生能夠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挑戰層目標則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實踐。例如,在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是公民\"教學時,學生小王通過完成“社區服務打卡”任務,積累了足夠的積分,成功晉級挑戰層“模擬人大代表提案”活動。這種動態調整機制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幫助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突破自我。
(三)分層資源供給: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
為了支持學生實現分層目標,教師要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定制化的學習資源,幫助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必要的支持和挑戰。基礎資源包提供如微課視頻和圖文導學單等,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核心概念;拓展資源庫提供如主題辯論指南和社會實踐等方案,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解決中;挑戰資源箱則可設計跨學科項目手冊,如“法治主題繪本創作”,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實踐。通過分層資源的定制化設計,教師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其發展需求的學習支持,實現個性化成長。
二、多元交互:構建素養生長的動力系統
在教學中根據學生某種言行表現的主要場域確定評價主體,建立自我、同伴、教師、家長、社會五方共同激勵的評價機制。通過構建多元化的評價共同體,結合“工具創新”和“時空延展”,全面激活學生成長動能。
(一)五方評價共同體:從單向評判到立體觀測
差異化評價不僅需要教師的參與,還需要學生、同伴、家長和社會的共同參與。教師構建“五方評價機制”,通過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教師導評、家長參評和社會助評,形成多元化的評價共同體,全面激活學生成長動能。學生通過“三期評價單”(見表2)自主評價自己的學習狀態,反思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同伴可通過“點贊卡\"和“建議便簽\"相互鼓勵、相互建議;教師可通過針對性的《成長診斷書》為學生提供專業的評價和指導;家長可通過“家庭觀察日記”記錄表,記錄學生在家中的表現,為學校教育提供參考。通過“五方評價機制”,構建一個多元化的評價共同體,充分發揮各方作用,全面
激活學生成長動能。
表2“前中后三期\"評價單(課題)
(二)雙軌評價工具:從經驗判斷到證據支撐
為了使評價過程更加直觀和可操作,教師可創新評價工具,通過實體工具和數字工具,讓學生成長過程可見可感。實體工具如“道德成長樹\"墻面,幫助學生直觀展示自己的成長軌跡;數字工具如班級優化大師APP和“錦繡德育銀行”智慧評價體系,通過記錄行為數據和自動生成報告,幫助教師和家長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例如,在“感受家鄉文化\"單元中,學生通過掃描“文化地標二維碼\"完成任務,系統自動積累\"文化傳承積分”。通過實體工具和數字工具的結合,教師讓學生成長過程更加直觀和可操作,幫助學生和家長清晰地看到學習成果,增強學生學習動力。
(三)全時空評價場域:從課堂閉環到生活融合
為進一步激活學生成長動能,教師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的時空延展,打破傳統課堂的邊界,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課前推送預習資源包,幫助學生提前了解學習內容;課中使用“三色反饋牌\"實時調控教學,盡力保證每個學生都能跟上教學進度;課后設計家庭任務和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例如,在六年級“公民的基本權利\"單元中,教師延伸開展“校園權益小衛士”活動,據統計602班中 47% 的學生能自主發現并解決校園權益問題。通過課前、課中、課后的時空延展,教師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學習空間,也拓寬了評價場域,幫助學生在課堂之外也能持續學習和成長。
三、個性支持:鋪設持續發展的成長路徑
每位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展路徑都是獨特的。關注學生具體實踐的行為表現,凸顯主體反思,從而發揮評價的促進、激勵、改善功能。通過差異化評價,教師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支持,幫助學生獲得必要的幫助和挑戰。通過“即時反饋”“周期補給”和“成長對話”,幫助學生及時調整學習策略,提供持續的學習支持和情感關懷。
(一)即時反饋:從延時糾偏到動態調控
差異化評價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提供即時反饋,幫助學生及時調整學習策略。教師構建“課堂三色信號系統”,通過綠、黃、紅三種信號,為學生提供即時反饋,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必要的支持。綠色表示已掌握知識點,可以擔任“小老師”;黃色表示存在困惑,需要啟動小組研討;紅色表示需要教師個別指導。例如,在“網絡新世界\"辯論環節中,通過實時舉牌發現 32% 的學生對“信息甄別\"存在困惑,教師立即插人“謠言粉碎機”微課,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這種即時反饋機制不僅幫助學生清楚認知自身學習水平,還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周期補給:從統一配送到按需供給
為了支持學生的持續成長,教師可設計“周期補給”機制,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評價數據,定期推送個性化的成長資源包。基于學生的學習數據,診斷其知識薄弱點、行為待改進點和情感需引導點,推送定制化的學習資源。例如,對于知識薄弱的學生,推送定制微課;對于行為待改進的學生,提供實踐活動方案;對于情感需引導的學生,推薦主題繪本閱讀。利用智能技術,根據學生的學習數據自動生成資源清單,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獲得適合其發展需求的學習資源。通過“周期補給\"機制,教師為學生提供持續的學習支持,幫助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進步。
(三)成長對話:從結果告知到過程陪伴
差異化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還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通過“成長對話”機制,建立師生之間、家校之間的深度聯結,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情感支持和指導。學生可以隨時發起“成長求助”,教師根據學生的需求提供個性化指導。家校聯動通過每月推送《家庭指導建議單》和定期開展“成長故事分享會”,增強家校之間的互動和合作。例如,學生小季通過三次“成長約談”,從“沉默觀察者\"轉變為“班級調解員”,其家長在反饋中寫道:“孩子的變化讓我們驚喜。”
差異化評價通過動態分層錨定起點、多元交互激活動能、個性支持鋪設路徑,有效破解了“標簽化\"評價困境,以“量身定制”的評價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道德素養,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張豐.馬海燕.浙江:構建以校為本的小學生綜合評價體系[J].中小學管理,2022,(11):14.
[3]許宏.蘊德導航:小學道德與法治綜合評價的校本化實踐[J].中小學德育,2024,(5):57.
[4]曾文燕.素養導向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評價新路向[J].中小學德育,2022,(6):17.
【責任編輯王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