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706(2025)12-0134-07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sychosomatic Medicine Cloud Platform
ZHANG Ruiping',WANG Yanli2, CAO Hui1,ZHANG Xudong3,NIE Lei', JING Cui' (1.HuadeCountyZhongmengHospital,Ulanqab335o,Cina;2.Yifuriarychool,JingDistrict,UlanqabityUaab 012000,China;3InerMongoliaAutonomousRegionHealthndMedicalEducationExaminationCenter,HohhotOooo,China)
Abstract:To explore new ideas and new solu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sychosomatic medicine business by means of informationtechnology,thispaperfousesonthebusiness needsof thepsyhosomaticmediciedepartment,analyzes thesystem architecture,functionalmodulesand processrules,anddiscuses thepractical experienceandefectivenessof theplatform application.Afteritsoperation,thesystemsolves thepainpointsand diffcultiesinthemanagementofpsychosomatic medicine department,effctivelyreduces the workloadofmedicalstaffandimproves thepatient'smedical experience.Thissystemopens uptheexistingsystemdataintheospital,andmetsthneedsoftecharacteritcbusiessofpsychosomaticmediciedparent. It provides useful inspirationandhelpfor thestudyof digital tansformationofpsychosomatic medicinedepartmentbusiness.
Keywords: medical informatization; psychosomatic medicine cloud platform; digital management
0 引言
心身醫學(PsychosomaticMedicine)是一門以整體的人為研究對象,研究人類疾病的發生、發展和治療過程中,軀體與心理、社會因素之間的互動關系的交叉邊緣學科[]。不同于傳統醫學模式只關注生理疾病而不關注人的情緒、人文和社會環境,也不同于單純的心理模式,只關注心理而不關注身體上的問題[2]。心身醫學在調節健康與疾病平衡之間相互作用,涉及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具有廣泛的跨學科領域[]。其研究焦點是探討個體處于社會環境中,心理和生理變量間的相互關系,主要研究任務是闡明特定的社會和心理因素在保持人體健康和參與疾病發生和發展的作用及其對疾病預后的影響[4]。相對于我國而言,早在18世紀西方發達國家心身醫學便在生物學、生理學領域產生萌芽,到1943年“心身疾病”首次由Halliday提出并在隨后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壓力也日益增大,特別是腦力工作者,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越來越多。各地也陸續開設了以心身醫學為特色的臨床科室,使心身醫學由一門醫學的哲學思想,逐步走向各專科臨床實踐[5]。心身醫學療法治療有其獨有的特色,但市場上還沒有一款有效的信息系統能滿足心身醫學科信息化業務的需求。因此,如何有針對性地實現心身醫學臨床,高服務質量、高醫療水平的智能信息管理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在當前醫院數字化轉型背景下[。該研究以開展心身醫學業務的醫院為研究對象,分析心身醫學科日常業務中管理的難點痛點,從系統的總體架構與功能模塊建設,到實現全流程數字化管理的過程設計,全面地介紹了心身醫學云平臺系統。為其他醫院在建設心身醫學信息管理系統提供借鑒。
1總體需求
通過對多家醫院的調查發現,心身醫學科在臨床中,除了基本的常規檢查外,有時還需要對病人進行特殊的診斷,如心身醫學研究的診斷標準(DCRP)問診[7、調查問卷、心理評估、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社會支持等。治療的形式上甚至一些獨有特色的心身互動療法治療是以團體治療(包含現場團體治療、視頻團體治療)為治療的業務模式[8。治療的維度上也不限制于以往的醫院內治療。面對這些獨有的特色傳統的醫院信息系統不能很好地滿足其使用的要求。在以往的臨床工作中,傳統的HIS系統面臨以下管理困難:
1)患者的個人信息、既往病史、病程記錄和檢查檢驗等數據在HIS系統收集存檔,無法與心身醫學科數據實現有效互通,導致心身醫學科相關信息查詢困難,記錄過程繁重。
2)心身醫學科缺乏系統的科學管理,日常業務秩序混亂,效率低下,影響患者良好的就醫體驗。
3)面對團體治療患者較多且個別患者經常變化治療時間,治療安排復雜,治療結果評估數量較大,缺乏智能輔助工具。因此,建立一套標準化、智能化的心身醫學科專用管理系統,以提高醫院便捷醫療服務的能力顯得十分迫切。
1.1 面向區域各心身醫學科
心身醫學云平臺采取云化部署SAAS平臺化,通過統一接口標準,使各家醫院HIS系統的患者個人信息、既往病史、門診住院遺囑和處方、檢驗檢查等數據進行互通對接。心身醫學科在SAAS云平臺下不僅可以進行心身醫學科特有的業務功能,也可以進行日常HIS系統業務數據的調取使用。
1.2 面向患者
心身醫學云平臺為患者提供APP。患者通過APP可以調整治療時段、查看近期團體治療的安排、院內治療業務信息的查閱、患者個人治療歷程的分享、量表化治療效果的評估以及醫患的咨詢治療、小組討論、自助式治療。
1.3 面向心身醫學管理
心身醫學云平臺細化研究心身醫學互動治療的日常業務,從患者就診的心身醫學診斷標準(DCRP)問診、治療前安排、治療后患者的案例分享、間段性的量表評估、治療安排的通知、一對一在線治療、小組討論式治療、自助式治療以及結合臨床數據下基于神經網絡的患者360全息治療輔助分析評估。
2 架構部署與業務流程
2.1 整體架構
系統整體架構如圖1所示,采用云化部署方式,云資源實現動態和虛擬化管理,整體設計采用分層架構。該架構圍繞心身醫學科日常工作與就診需求而設計,在嚴格的安全保障體系下遵守國家與行業相關標準以及項目建設標準規范,按照網絡層、數據層、應用支撐層、業務層、表現層和用戶層的設計劃分[10]。網絡層設計與公共服務網絡訪問,同時也與院內HIS局域網通過加密傳輸方式構建數據互通訪問。數據層將不同業務數據進行分庫存儲,建立人員信息數據庫、心身業務數據庫、基礎HIS交互數據庫、量表評測數據庫、AI挖掘決策數據庫。在往上建立應用支撐引擎:設置數據訪問交互引擎,可以友好高效訪問數據層各數據庫。網絡通信引擎給一些會診、問診等及時業務使用、醫院HIS通用接入引擎可以屏蔽各家醫院HIS等系統廠家接口的不同,建立標準規范化通用接口接入各家醫院HIS基礎數據。AI數據挖掘處理引擎,針對業務數據進行智能化分析處理、使用神經網絡算法對基礎數據、定期量表分析數據進行學習處理,最終給出患者治療輔助診斷分析,方便醫生進行治療方案的調整。業務層封裝形成了心身醫學科基礎業務功能、院內HIS數據互通業務、智能輔助診斷業務及統計與分析業務。在業務層之上的表現層分別實現了心身醫學基礎業務子系統、量表測評子系統、自助服務機子系統、心身醫護APP子系統、心身患者APP子系統、線上診室子系統、活動服務子系統、智能輔助診斷子系統,為最終用戶層的心身科患者、醫護人員及管理者使用。
2.2 應用部署架構
本系統依據三級等保要求建設,應用平臺遵照最新的等保3.0開展設計與開發。心身醫學云平臺采用云環境部署在中心服務器集群。該網絡分為兩部分,院內局域性網絡區和院外公共服務性網絡區。醫院內部數據通過前置機經過防火墻、網閘進行物理隔離,保證了安全的數據交換[11]。數據交換時采用加密和脫敏方式進行處理后傳輸和存儲、使用時動態解密,來防止非法竊取篡改行為;網絡策略及數據訪問等遵循最小訪問權限原則進行設置。系統拓撲圖如圖2所示。心身科醫生、護士人員通過工作站使用心身醫學業務平臺訪問中心服務器集群部署的系統,自助服務機終端、醫生醫護APP、患者APP也訪問公共服務網絡中的服務器集群來進行業務使用。
2.3 管理流程
該研究建立了一體化的醫療服務模式,相對于心身醫學科獨特的治療方法,具有操作便捷、流程化管理、數據標準化等優勢。如圖3所示,采用分階段的管理流程來管理病人。
2.3.1 診療前業務
圖1整體架構圖
圖2系統拓撲圖
圖3管理流程圖
為患者提供心身患者APP程序,面對開展團體治療的業務,在APP上可以查看近期團體治療的安排,進行治療的線上建檔繳費、門診/住院患者的建檔繳費、預約治療的安排、自助機治療的簽到、患者治療座次查看等業務。面對傳統治療業務,也可以在APP或院內掛號繳費、心身科室進行開立醫囑、進行檢查治療等業務。平臺以服務患者為理念的思想進行設計,圍繞患者診前服務需求梳理實現各診前功能。
2.3.2 診療中業務
針對個體患者和團隊治療,系統地設計醫生護士進行接診、對個體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治療以及藥物等配合治療,同時詳細記錄治療全流程數據;面對進行心身團體治療的患者,進行團體治療安排、在治療室進行統一治療,并定期進行基于量表的階段評測。診中依靠系統與院內有效的集成化數據、極大地方便了醫生護士治療中對每個患者病情信息的掌控,使醫生護士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差錯的出現也得到減少。
2.3.3 診療后業務
為患者提供個人治療歷程的互動分享、線上治療室一對一咨詢治療、小組討論式治療、自助式治療、直觀的智能輔助分析功能。
3 功能模塊
3.1心身醫學業務平臺系統
心身醫學業務平臺系統為心身科醫生使用。醫生可以通過平臺進行心身科日常業務的使用,可對患者治療、預約進行管理、患者治療病程進行記錄、患者量表評測進行安排、能通過通用接口數據了解患者院內各系統檢查檢驗信息、打印患者治療單以及線上診療安排、活動服務和數據報表等功能。
3.2心身患者自助服務機
圍繞團體患者的使用流程,在團體治療室放置了患者自助服務機,患者可以通過機器進行治療的掃碼簽到、簽到后根據顯示進行治療室座次的安排,也可查詢當日治療室內所有座次的安排以及患者治療數據的查詢、當日治療人員狀態的統計數據。自助服務機可以高效有序地引導團體患者進行治療。
3.3 心身醫護APP
醫生護士可通過心身醫護APP,進行治療記錄的補錄、患者轉治療、手動治療簽到、治療預約請假銷假的審核和安排、量表評測的進行、線上診室的診療、患者病情信息的全方位查閱、智能輔助診斷的分析評估、當日治療室座次的安排查看。心身醫護APP使醫生護士準確了解患者的病情信息,為患者提供高效的服務,同時極大地減少了整個治療過程中出錯的概率。
3.4心身患者APP
心身患者可通過APP及時了解最新的治療動態,根據自己的情況及時進行治療時段的調整、治療心得歷程的分享、在線診室極大地方便了患者線上治療。心身患者APP使患者在整個治療中享受到以患者為服務核心的高質量服務體驗,極大地提升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滿意度。
4平臺實現與應用效果
4.1 部分功能實現過程
平臺主要由心身醫學業務平臺、自助服務機系統、前置機通用數據傳輸接口服務程序、醫護APP和患者APP組成。業務平臺、自助服務機系統、通用數據傳輸接口服務程序采用C#語言使用.netcore6.0開發,APP 部分使用uni-app開發。
4. 1. 1 前置通用數據傳輸服務程序
目前大部分醫院系統都放置在自己的局域網絡中,如何更好地將院內數據與心身醫學SAAS平臺進行互通是一個難點。不同HIS廠家系統不同,存儲和訪問數據的方式又各不一樣,再加上最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對域外訪問域內數據的安全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為此特別開發了前置通用數據傳輸服務程序,該程序對關鍵數據進行加密、加鹽隨機亂序、梳理形成統一的通用傳輸服務,進行數據互通[2]。使用“心身醫學SAAS平臺機構編碼 + 院內患者的身份證號 + 自研算法設計生成鹽值”,通過SHA-256加密的方法生成UID唯一碼,算法如圖4所示。醫院各互通數據,通過通用傳輸服務程序用UID唯一碼,脫敏替換院內原有患者身份信息,梳理構造成以UID唯一碼加院內診斷、檢查、檢驗、治療的數據信息,互通傳遞到公共服務網絡集群中的基礎HIS交互數據庫中。基礎HIS交互數據庫只存儲UID唯一碼和醫療診斷數據,不存儲搜集任何用戶身份的信息,有效保證了院內患者身份信息的安全。心身醫學SAAS平臺對應各注冊用戶生成保存UID唯一碼,不存儲身份證信息,調取使用院內信息時通過UID唯一碼匹配,有效地保證了公共服務網絡的系統能夠安全地訪問醫院域內的數據,也規范了不同廠家HIS系統不同和訪問不一致的問題。
4.1.2 部分功能實現
心身醫學業務平臺遵循設計原則,操作集中到業務桌面,醫生可以直接在業務桌面一個界面進行日常業務的所有操作,包括治療安排、病程記錄的書寫等工作,心身醫學業務平臺如圖5所示。
在團體治療時根據患者個人時間的不同可以靈活申請治療時段和座次的安排。治療時段和座次安排調整圖如圖6所示。部分患者選擇調整自己適合的治療時段和座次。醫護人員可以根據患者的選擇,進行安排調整。避免大量患者治療時段的變化,對治療資源的浪費和管理的混亂。
圖4UID唯一碼生成
團體患者就診時可掃描預約單就診二維碼也可掃描患者手機就診二維碼進行就診簽到,自助服務機功能界面如圖7所示。自助服務機為患者提供治療簽到功能、治療查詢、當日座次查看等信息。患者可以通過掃碼簽到的方式,有序入場就診,有效避免了治療室人員混亂無序的管理。
4.1.3AI智能分析輔助診斷引擎功能實現
圖5心身醫學業務平臺
圖6治療時段和座次安排調整圖
圖7自助服務機功能界面
對于AI智能分析輔助診斷引擎功能的實現,單獨設計了一個架構。通過數據采集模塊從多個來源收集數據;將收集到的原始數據進行清洗、分類、標注等處理,為智能分析模塊提供數據來源[3];通過創新的架構性和先進的人工智能算法,實現心身醫學理論與現代醫療技術的深度融合,最終以業務應用API的方式為上層智能輔助診斷提供有效支撐。
由于實現的核心算法已經申請專利(專利申請號為202411397575817),這里只拿部分架構圖簡單介紹,不做詳細說明。架構圖如圖8所示。
圖8智能分析輔助診斷引擎架構圖
4.2 應用效果
平臺的V1.0版本于2024年3月正式上線,經過心身醫學科意見與反饋以及不斷地完善修正,已經實現了心身醫學科整體業務的流程使用。用觀察指標的方法對比了系統使用的前后三個月。并且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和收集的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具體調查內容如下:
1)患者就診時間是指由患者自行記錄到達心身醫學科至完成就診等待治療的時間。2)發生錯誤投訴事件是指由心身醫護記錄調查期間患者服務投訴反饋事件數。3)醫護使用滿意評分是指醫護對使用系統前后管理的綜合滿意度評分。滿分為100分,從系統便利性、時間效率性、管理的改善程度、功能的實用性四個維度評價打分。4)患者就診滿意評分是指由患者對系統使用前后的服務進行評分。滿分為100分,從用戶的體驗性、使用的外觀性、功能的實用性、服務的滿意性四個維度進行綜合評分。
調研者分別選擇2024年3月前3個月(系統實施前),后3個月(系統實施后)醫護和患者各30例進行指導填寫問卷,根據醫務人員和患者的實際情況和主觀感受,指導填寫了調查問卷,共發放調查問卷120份,收回120份。
使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觀察數據發現該統計不服從正態分布,所以使用非參數檢驗(Mann-WhitneyU檢驗),其表示為 U 值, Z 值, P 值,同時統計分析了系統前后3個月的平均值。 Plt;0.05 時可以認為使用系統后比使用系統前的對照組有更高的效果,在統計學上有不同之處。
表1顯示的是上線3個月前后的系統數據對比情況。由表1可知,系統上線后無論是就診時間、還是發生錯誤投訴次數都得到了改善,同時極大地提升了醫生的工作效率、增加了患者就診服務體驗,提高了患者就診服務的滿意度。同時也說明心身醫學業務平臺的使用有效地提高了心身醫學科的服務管理水平。
表1系統上線前后3個月數據的對比
5結論
本文以心身醫學科實際業務為核心,使用信息化技術為手段,秉持以患者服務為中心的理念,詳細梳理心身醫學科業務功能,解決管理中的痛點和難點。通過設計開發心身醫學科專用平臺,既打通了院內現有系統數據,又滿足了科室內特色業務需要。該平臺使院內醫護工作者可以科學高效地進行心身業務的開展,也提升了患者的就醫服務體驗。目前,該系統還存在著部分不足需要改進,例如系統的功能需要不斷優化和完善以及使用系統的醫院不多等問題。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心身醫學業務的數字化轉型不斷加強,一定會有更多更好的系統設計與實現產生。希望本研究可以給未來心身醫學系統開發設計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啟發和幫助。
參考文獻:
[1]何裕民,葉錦先.心身醫學概論[M].上海: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90.
[2]丁閩江.養身、養心、養性、養德:心身疾病康復的一種新模式[J].黃河科技學院學報,2020,22(11):1-5+17.
[3]SINGHAN.Basic Research in Psychosomatic Medicine[J].InternationalMedicalJournal,2023,30 (2):58-60.
[4]徐蕊,王果,王忠.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的心身健康觀[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24,30(7):1197-1202.
[5]WEIJ,ZHANGL,ZHAOXD,etal.CurrentTrendsofPsychosomatic Medicine in China [J].Psychotherapy andPsychos0matics,2016,85(6):388-390.
[6]袁駿毅,彭紅.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醫院“復診一日通”平臺的設計與實現[J].微型電腦應用,2022,38(9):1-4.
[7]丁莉欣.功能性胃腸病的心身整體評估和生活質量影響因素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21.
[8]薩楚日拉,巴達日拉圖,南丁.蒙醫心身互動療法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24,30(5):62-64.
[9]李宗姍,魏麗麗,桂雅星,等.認知功能評估量表研發與應用進展[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21,21(11):927-933.
[10]趙軍.基于嵌入式終端的混裝生產線信息支持系統研究與實現[D].重慶:重慶大學,2012.
[11]尤麗玨,尹遠芳.血透智能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與應用[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23,40(8):110-113.
[12]王譯.哈希加鹽機制的安全性研究及其在隱私保護中的應用[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23.
[13]成芳妍,李家玲,于煒燁,等.數據挖掘技術在心理學領域的應用和展望[C]/第二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北京:中國心理學會,2018:1178-1179.
作者簡介:張瑞平(1986一),男,漢族,內蒙古烏蘭察布人,高級工程師,本科,研究方向:軟件工程;王艷利(1989—),女,漢族,內蒙古烏蘭察布人,中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統計分析;曹暉(1973一),男,漢族,內蒙古烏蘭察布人,高級工程師,本科,研究方向:心身健康管理、藥品管理服務;張旭東(1986一),男,漢族,內蒙古烏蘭察布人,副調研員,本科,研究方向:調研統計分析;聶磊(1990一),男,蒙古族,內蒙古烏蘭察布人,助理醫師,本科,研究方向:中醫心身健康中的應用;荊翠(1979一),女,漢族,內蒙古烏蘭察布人,主治醫生,本科,研究方向:心身醫學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