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6(a)-0108-05
Integrating Family Instruction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verse Pathways
ZHAO Zheng
[Scholof Marxism,CentralShoolCommunistYouthLagueofCna(ChinaYouthUniversityofPoliticalStudies),Beijing,89, China]
Abstract:Familyinstructionculture,asavitalcomponentoftraditional Chineseculture,servesasavaluableresourceforshapingtheideologicalcharacterofuiversitysudents.Inthecontextofteneweraintegratingfamilyinstructioncultureintoteideo logicalandpoliticalducationfuiversitysudentsoldssignifiantpracticalimporane.Tisintegationotolyfacilitatesthen heritanceofoutstandingChinesetradionalculturebutalsoefectivelyenancesstudentsmoralqualities,culturalconfidence,and senseofsocialresponibityyanalyingthenecesityandchallengesofincorporatingfamilyinstructioncultureintoid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thissdyexploresfeasiblepathwaysforitsintegration.Ipropossspeificimplementationsategiefromultipledimensions,includingoptimizingcuriculumdesign,enrichingcampusculturalactities,expandingnew mediadisemnation chanels,deepeningsocialpractices,andstrengtheningfmilshoolcollboratio.Thesudystprovideteoretialfoudatio andpracticalgudncforideologicalandpoliticalducationinteeeraontributingtoteciationofwellroundedidividu als with patriotic sentiments,sound character,and innovative spirit.
Key words: Newera;Familyinstructionculture; Ideologicalandpolit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students; Values;Newmedia
新時代,全球化進程加速,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交融,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思維模式。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的未來棟梁,置身于這樣復雜多變的環境之中,其思想狀況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與此同時,高等教育的目標不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更側重于培養具有高尚道德品質、正確價值取向及強烈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家訓文化歷經數千年的傳承與發展,凝聚著無數先輩們的人生經驗與智慧結晶,承載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如何將家訓文化有效地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之中,已然成為當前教育領域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1家訓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1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
家訓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分支,貫穿了中國歷史的各個階段。從古代的名門望族到普通百姓,都以家訓的形式將家族的期望、道德準則代代相傳。諸如《顏氏家訓》等典范之作,系統地闡述了修身、治學、處世等多方面的道理,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在當今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許多傳統文化元素面臨被遺忘或淡化的風險。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主力軍,肩負著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將家訓文化融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夠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年輕一代中得以延續,使他們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增強中華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進而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貢獻力量。
1.2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現實需求
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側重于理論知識的灌輸,教材內容相對較為抽象,與大學生的現實生活存在一定的脫節現象。而家訓文化則源自家族成員的日常生活實踐,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它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鮮活的事例,傳遞著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核心價值觀。如《傅雷家書》通過傅雷對兒子傅聰在藝術追求、為人處世等方面的諄諄教導,展現了深厚的父愛及對高尚品德的執著追求。將這類家訓素材引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為高校教育內容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道德的力量,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傳達的理念。
1.3助力大學生健全人格塑造的內在要求
大學階段是學生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他們在面對學業壓力、人際交往、未來職業規劃等諸多問題時,容易產生焦慮、自卑、迷茫等負面情緒,甚至可能出現一些道德失范行為。家訓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人格培育資源,強調修身養性、堅韌不拔、克己奉公等品質,司馬光在《司馬光家訓》中提到“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看;不如積陰德于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教導子孫后代要以品德修養為主,而不是以物質財富積累為主。將家訓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能夠為大學生提供一種精神滋養,培養堅韌的意志品質和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從而更好地應對成長過程中的各種挑戰,塑造健全的人格。
2 家訓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困境
2.1 時代差異導致的價值隔閡
家訓文化大多形成于封建社會,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烙印,如封建等級觀念、男尊女卑思想等。這些陳舊的觀念與新時代所倡導的平等、民主、自由等價值理念格格不人。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深受現代思想文化的熏陶,在接觸到家訓文化中的落后內容時,往往會產生困惑、抵觸甚至排斥的情緒。他們既難以理解過去存在這種不平等觀念的土壤,也不清楚這些觀念背后是否還有值得挖掘的當代價值。這種由于時代差異所導致的價值隔閡,成為家訓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障礙,使得許多大學生對家訓文化望而卻步,無法深人探究其內在的精華。
大學生成長于信息爆炸、多元思潮激蕩的新時代,自幼接受普及化、公平化教育,對性別平等、個人權利尊重等理念有著深刻的內在認同。當他們直面家訓文化中的陳舊規條時,一方面,從理性認知層面,他們憑借所掌握的現代社會學、倫理學知識,能夠輕易洞察這些舊觀念的不合理性;另一方面,從文化溯源角度,他們難以辨析其中歷經歲月沉淀后仍具啟迪的價值內核。這種價值隔閡不僅使大學生對家訓文化初始印象大打折扣,更在潛意識里形成抗拒思想,阻礙了他們深入挖掘家訓文化深層智慧的腳步,使得許多珍貴的修身、處世道理被一并塵封。
2.2教育方式與傳播途徑的局限性
當前,高校在將家訓文化融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存在著教育方式單一、傳播途徑有限的問題。在課程設置方面,雖然有部分高校開設了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但涉及家訓文化的專門課程卻寥寥無幾,而且這些課程大多采用傳統的課堂講授模式,缺乏互動性和參與性,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校園文化活動作為思政教育的第二課堂,其中家訓文化的身影也并不多見,偶爾舉辦的一些講座、展覽,形式較為刻板,內容不夠豐富,無法形成持續的影響力。此外,在新媒體時代,高校也未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的優勢來傳播家訓文化。雖然網絡上有一些關于家訓文化的資料,但大多零散分布,缺乏系統性整理和精準推送,難以滿足大學生隨時隨地獲取家訓知識的需求。
2.3 家校共育機制不完善
家長雖然對家訓文化有一定了解,但由于缺乏專業的教育知識和引導,無法將家訓文化與子女的成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他們往往只是簡單地向子女講述一些祖輩流傳下來的家訓故事,而沒有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內涵,也沒有根據子女的年齡特點、性格特征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高校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沒有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沒有建立起與家長的有效溝通渠道和合作平臺。高校教師與家長之間缺乏常態化的交流,無法及時了解學生在家校不同環境中的表現,也難以共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從而導致家訓文化在家校之間的傳承出現斷層,無法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
3 家訓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路徑
3.1深度融入課程教學體系,筑牢思政理論根基
高校應充分整合校內的人文社科資源,組建一支由歷史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多學科專家組成的課程研發團隊。該團隊首先要對全國范圍內的家訓文化進行廣泛而深人的調研,收集不同地域、不同家族的家訓資料,包括古籍文獻、民間傳說、家族傳承等各個方面。其次,結合當代大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需求,編寫一套系統、科學、實用的家訓文化教材。教材內容應涵蓋家訓文化的起源、發展歷程、主要流派、經典著作及當代價值等多個板塊,以歷史脈絡為線索,以典型家訓為案例,進行全面而深入的闡述。
同時,高校要開設諸如“中國傳統家訓文化研究”“家訓與當代大學生成長\"等選修課程,并配備專業的教師進行授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摒棄傳統的單一講授模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例如:運用案例分析法,選取《曾國藩家訓》中曾國藩對子女在讀書、做人、做事等方面的嚴格要求,引導學生分析其中蘊含的修身養性、勤奮進取的道理;開展小組討論活動,讓學生分組探討《顏氏家訓》在當今時代的適用性,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組織實地考察活動,帶領學生參觀當地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祠堂等,這些地方往往留存著許多珍貴的家訓遺跡,讓學生親身感受家訓文化的歷史底蘊。
3.2全方位浸潤校園文化,營造隱性育人氛圍
3.2.1 匠心營造家訓文化景觀
在校園的主干道旁,可以設立家訓文化長廊,兩側鐫刻歷代名家的家訓警句,如孔子的“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諸葛亮的“非寧靜無以致遠”等,配以精美的書法字體和簡潔的注釋,讓學生在行走間便能領略到先人的智慧。在圖書館、教學樓等重要建筑的大廳內,可以設置家訓文化展示區,通過電子顯示屏滾動播放家訓故事的視頻資料,或者擺放一些制作精美的家訓文化宣傳冊,供學生隨時翻閱。此外,還可以在校園的花園、湖邊等休閑區域,設置一些以家訓文化為主題的雕塑小品,如“孟母三遷”雕塑、“曾子殺豬示信\"雕塑等,以生動形象的藝術形式展現家訓故事,讓學生在休閑娛樂的同時,受到家訓文化的熏陶。
3.2.2 開展多元校園家訓主題活動
舉辦家訓文化節。文化節期間,可以組織家訓書法繪畫大賽,鼓勵學生用筆墨丹青展現自己對家訓文化的理解與感悟;舉辦家訓誦讀比賽,讓學生在誦讀經典家訓的過程中,傳承中華古韻;開展家訓故事演講比賽,學生通過講述自己身邊的家訓故事,分享家訓對自己成長的影響;開展家訓文化學術講座和研討會,邀請校內外的專家學者、文化名人來校舉辦講座,介紹家訓文化研究的前沿動態,分享自己對家訓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見解;組織學生開展家訓文化研討會,讓學生圍繞某一主題,如“家訓文化在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形成中的作用”。此外,還可以開展家訓文化知識競賽、家訓文化主題征文等活動,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激發學生對家訓文化的興趣,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
3.3借力網絡新媒體平臺,拓展數字化育人空間
第一,建設家訓文化數據庫。廣泛收集中外家訓文化圖書、論文、調查報告等文獻資料,數字化后按類別收集入庫,供學生搜索查閱。拍攝傳統古村落家訓文化傳承紀錄片,采訪古村落里的家族長者,請他們講述自己的家訓故事。錄制一些專家教授講評經典家訓音頻,供學生課余時間收聽學習。根據學生學習興趣和愛好,推送個性化資源。開發配套的 App,讓廣大學生隨時隨地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智能終端訪問數據庫資源。
第二,學校官方微信公眾號可開辟“每日一訓”欄目,每天選取一條家訓,配以簡明闡釋和現代事例,讓學生在碎片化時間里學到家訓知識;發布“家訓故事匯\"系列推文,講述古今中外家訓故事,引起學生的注意。
第三,制作家訓文化短視頻。可將一些經典的家訓故事改編成動畫短視頻,讓學生們在趣味紛呈的動畫中感受家訓文化的魅力,讓家訓文化以故事的形式鮮活地展現在學生面前。
第四,積極利用直播平臺,開展家訓文化直播。請學者大咖、家族后裔等走進直播間,與學生進行實時互動,解答學生有關家訓文化的問題,增強學生的參與度。
3.4緊密結合社會實踐,促進知行合一轉化
3.4.1系統組織家訓文化調研實踐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了解社會、鍛煉能力的重要途徑,將家訓文化融入社會實踐,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家訓文化的認識。高??山M織學生開展系統的家訓文化調研實踐活動。
教師組建調研團隊并帶領學生到全國各地的傳統村落、古鎮、古民居等地進行實地調研。調研地選擇家訓文化資源豐富的地方,如徽州古民居里的木雕家訓、山西大院里的磚雕家訓等。學生在調研過程中通過實地考察、訪問當地民眾、查閱族譜搜集關于家訓文化的資料并進行整理、分析、研究。例如,了解當地家族家訓的傳承歷程、家訓在家族興衰中的作用、當代社會對家訓文化傳承與創新情況等。調研完成后撰寫調研報告總結調研成果,提出自己的見解建議。學生從實踐與調研中真正了解家訓文化的內涵、價值,提升其實踐能力、研究能力和協作能力。
3.4.2 扎實開展家訓主題志愿服務
志愿服務是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方式,將家訓文化與志愿服務相結合,能夠讓學生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傳承家訓精神。高??山M織學生開展家訓主題志愿服務活動。一是組織學生走進社區,開展“家訓進社區\"活動。學生可以在社區舉辦家訓文化講座,向居民普及家訓文化知識,幫助社區居民整理自家的家訓,引導居民傳承好家訓,培育好家風;開展家訓文化親子活動,通過游戲、故事等形式,讓孩子在歡樂中感受家訓文化的魅力。二是組織學生走進農村、偏遠地區,開展“送家訓下鄉”活動。學生可以為當地的學校捐贈家訓文化書籍,為孩子開設家訓文化課程,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當地的村民書寫家訓書法作品,美化鄉村環境,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通過這些志愿服務活動,學生將家訓文化帶出校園,傳播到社會,同時也在實踐中不斷踐行家訓精神,實現知行合一的轉化。
3.5強化家校教育協同聯動,匯聚全程育人合力
高校通過多種方式提升家長家訓傳承專業素養,一是可以定期邀請文化專家、教育學者為家長舉辦講座,介紹家訓文化的內涵、歷史淵源及當代價值,讓家長對家訓文化有一個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二是講解如何在家中傳承家訓文化,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性格特征等制定個性化的家訓教育方案。例如:對于年幼的孩子,可以通過講故事、唱兒歌等方式傳遞家訓精神;對于年長的孩子,可以通過討論、實踐等方式引導他們踐行家訓。三是提供線上學習資源。高校可以利用網絡平臺,為家長搭建一個線上學習社區,上傳有關家訓文化的學習資料,如專家講座視頻、家訓研究論文、家訓故事音頻等,方便家長隨時學習。四是可以建立家長交流群,讓家長在群里分享自己在家訓傳承中的經驗和困惑,相互學習、相互啟發。通過這些方式,提高家長的家訓傳承能力,讓家長在家訓文化融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4結束語
家訓文化助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代發展緊密契合,呼喚大學生積極開拓進取。深化綜合路徑探索與實踐,不難發現家訓文化對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大活力與潛在價值。課堂教學中將家訓文化選修課程與思政教育必修課程中有機結合,讓家訓文化深刻抵達學生內心,筑牢學生思想根基,讓學生在學術研討、案例解析中汲取前人經驗,完成知識積淀、思維升華。社會實踐讓理論走進現實,社會調研讓學生目睹家訓文化的豐厚土壤與嚴峻現實;志愿服務讓學生將家訓文化外化為實際行動,實現知識內化轉化為外在行為,志愿服務奉獻社會,在奉獻實踐中進發家訓之力;加強家校協同,賦能家長、打通聯動是家訓文化的源頭活水與天然渠道,打通家校、首尾相接,形成全過程、全方面育人生態。
當然,目前家訓文化與思政教育的結合研究仍有許多不足。例如,時代適應的磨合、教育方式的持續更新等。但在高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不斷改進各種路徑的細節,真正找準大學生的需求點,家訓文化必將更好地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讓社會逐步變成一個有更多人文情懷、更高道德水平的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馮剛,邱洋海.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常模的構建與思考[J/
OL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2[2025-04-1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719.C.20250331.0922.002.html.
[2]張銘,鄧林強.中國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思考與路徑[J].中國軍轉民,2025(6):161-163.
[3]張亞楠.長征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國軍轉民,2025(6):214-216.
[4]何瑛“五個認同\"視域下深化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J].求賢,2025(3):42-43.
[5]周青.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J].公關世界,2025(6):52-54.
[6]劉彥茜.中國傳統家訓文化對當代家庭教育的影響及對策探賾[J].成才之路,2024(27):141-144.
[7]劉勝梅.中國優秀傳統家訓文化融入中小學思政課的路徑探究[J].泰山學院學報,2024,46(4):126-132.
[8]李澤昊,張宇蒙.紅色家訓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蘊及現實路徑[J].北京教育(德育),2024(1):34-39.
[9]明衛紅.將傳統家訓文化融入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研究[J].文化學刊,2023(10):145-148.
[10]馬媛媛.中華優秀傳統家訓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銀川:寧夏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