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圖文并茂,為我們留存了舊京往昔的記憶。圖像與文本作為兩種重要的信息載體,在本書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織、相互補充,形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通過對這一對話的研究,我們能夠從多個維度解讀舊京的歷史風貌,挖掘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內涵。
一、圖像:直觀的歷史見證
《舊京圖說風云篇》內容豐富,依皇家重地、京華勝景、歷史印記、時代變遷四大主題,將老北京光陰的故事以影像的方式娓娓道來。圖像是最為直觀的歷史見證,這些珍貴的照片猶如時光的切片,將那些已經遠去的歷史場景以及當時貴族或民眾的生活細節(jié)生動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閱讀時讓人生出身臨其境之感。
1.“皇家建筑”圖像古都皇城,風雨變遷,文化奇觀,躍然紙上——在“皇家重地”篇,我們不僅能看到過去養(yǎng)心殿里的龍床,還能走進故宮里的“隱秘角落”,更能了解到昔日皇宮如何從紫禁城“轉身”為博物院。每一幅圖像都如同一張凝固的歷史照片。例如,《故宮變遷》一文就展示了乾清宮、儲秀宮、太和殿等多幅圖景,這些高低起伏、形態(tài)各異的單體建筑,既體現(xiàn)功能和等級,又營造出嚴整和諧的秩序之美,讓我們直觀感受到皇家建筑的威嚴與壯麗。這些圖像不僅是對建筑外觀的描繪,還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如建筑的功能分區(qū)、建造年代等。通過對圖像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舊京在城市規(guī)劃方面的特點,以及不同歷史時期建筑風格的演變。
2.“京華勝景”圖像山河塔樓,門園寺橋,詩意之美,宛在眼前——在“京華勝景”篇,我們可以看到曾經名動京城的那家花園、老舍眼中的“北京最美大街”、百年前商賈駢集的東四南北大街,還有那“橋上有廟,廟里有橋”的奇景…這部分圖像宛如一幅展開的歷史長卷,將舊京的獨特風光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如《商賈駢集的東四南北大街》,通過圖像重現(xiàn)昔日繁華盛景。街上車水馬龍,店鋪林立,招牌琳瑯滿目,吆喝聲似乎都要從畫面中傳出,展現(xiàn)出舊京商業(yè)的繁榮昌盛。如今,這條大街早已發(fā)生巨大變化。但當我們漫步街頭時,偶爾看到一些舊時景物,仍能勾起對過往的無限遐想。可以說,每一幅圖像的細節(jié)都蘊含著詩意之美,讓我們得以穿越時空,領略舊京的無限風光。
3.“歷史印記”圖像中西交匯,風雨悲歌,滄桑印記,歷史變革- 一“歷史印記”篇將為我們揭開眾多謎團,如北京內城城墻首次被拆是誰干的?紫禁城第一次通電燈是在什么時候?花費“舉國之銀”重建的是北京城的哪座門?是誰在皇城城墻上開門,打通了長安街?等等。當自光聚焦于北京內城城墻首次被拆的圖像,畫面中殘垣斷壁,凌亂而震撼。在晚清風雨飄搖之際,列強入侵,西方的強勢沖擊打破了舊京的寧靜。內城城墻首次被拆,也象征著清政府失去了對城市門戶的控制。紫禁城第一次通電燈的圖像則展現(xiàn)出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奇妙碰撞,象征著古老宮廷在科技浪潮下邁出的第一步。命運多舛的正陽門,歷史上曾多次慘遭焚毀,而在庚子之禍后,更是花費“舉國之銀”重建,可見地位之重,它是舊京交通樞紐和城市象征,承載著歷史的厚重。而在皇城城墻上開門,打通長安街的圖像,更是描繪出時代變革的決心這些“歷史印記”的圖像,鐫刻著歲月的滄桑與歷史的變革。
4.“時代變遷”圖像舊京新潮,文化交融,千年古城,煥然新貌“時代變遷”篇帶我們見證中國最早的飛機場、中國最早的鐵路工人、“西風東漸”中的服飾變化、百年前大街上的加油站作為中國最早的飛機場,圖像里的南苑機場,設施簡陋,卻顯得質樸而又意義非凡。它開啟了空中交通的新篇章,見證了共和國早期的外交活動。中國最早的鐵路工人,他們衣著樸素,神情堅毅。鐵路的鋪設是舊京交通變革的重要標志,這些工人用汗水與智慧,讓古老的京城與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緊密相連,推動了物資流通和經濟發(fā)展。“西風東漸”中的服飾變化圖像,更是直觀呈現(xiàn)出文化交融的魅力。一邊是傳統(tǒng)長袍馬褂,事物的社會氛圍。
盡顯中式典雅;另一邊是西式洋裝,散發(fā)時尚氣息。不同的著裝反映出社會觀念的開放與思想的碰撞這些圖像宛如一面鏡子,映照出舊京在時代洪流中,不斷接納新事物,從千年古城逐漸煥發(fā)新貌的偉大進程。
3.文本的文學價值本書中的文本也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其語言簡潔明了、通俗易懂,同時又不失文采。在描述歷史事件和社會生活時,運用了生動形象的表述方式,使讀者能夠產生強烈的代人感。此外,文本中還引用了許多古詩詞、典故、俗語等,增加了文化底蘊。這些文學元素的運用,不僅提升了文本的可讀性,也為研究古代文學在民間的傳播與應用提供了參考。
二、文本:歷史的深度解讀 三、圖像與文本互動:多維解碼的意義與價值
1.文字描述與背景介紹圖文并茂是本書一大特色,豐富的圖像將舊京的今昔對比、風云變幻直觀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讓人為之震撼。本書中,與圖像搭配的文字解說,雖簡潔明了卻又不失深度,對其起到補充與闡釋作用,使讀者能深人理解照片背后的故事與背景。如《古塔深藏市井中》一文,講述了隱匿在北京城中的幾座鮮人為知的古塔,清凈化城塔便是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一座古塔。六世班禪來京為乾隆皇帝祝壽,不幸染病圓寂,乾隆為他修建了這座衣冠冢。可見,它是清政府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tǒng)一的見證。通過這些文字,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圖像所反映的歷史事件,避免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產生的片面性。
2.歷史事件與人物故事文本中還包含了許多歷史事件和人物故事,這些內容使圖書更具可讀性。通過講述舊京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朝代更迭、戰(zhàn)爭爆發(fā)等,我們可以了解到舊京在歷史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時,人物故事的穿插也讓歷史更加生動鮮活。例如《丁零零,自行車入京》,清末民初,騎自行車在北京成為一種風尚。溥儀大婚,他的堂弟就送了一輛自行車作為賀禮。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寫道:“為了騎自行車方便,我們祖先在幾百年間沒有感到不方便的宮門門檻,叫人統(tǒng)統(tǒng)鋸掉。”這些故事讓人物更加生動,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人們樂于接受新鮮
1.相互印證與補充在《舊京圖說風云篇》中,圖像以直觀的形式展現(xiàn)了舊京風貌,而文本則從歷史、文化等角度對圖像進行解讀和補充。例如,《中軸三橋》里有一幅拍攝于1874年的北京前門大街的照片,圖像展示了前門大街的熙熙攘攘,而文本則介紹從這里可以看到遠處的五牌樓和近處的“乞丐橋”“窮漢市”。通過圖像與文本的結合,我們能夠更全面、準確地了解清末在這一帶做買賣的老百姓的窮苦生活。同時,圖像與文本共同構建了本書的歷史敘事。它們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排列,從不同角度講述舊京的變遷。通過一幅幅圖像和一段段文本的串聯(lián),我們仿佛能夠穿越時空,親身經歷舊京的風云變幻。
2.引發(fā)多維思考圖像與文本的對話還能引發(fā)我們從多個維度對舊京歷史文化進行思考。從歷史維度,我們可以了解到舊京的政治、經濟、社會發(fā)展脈絡;從文化維度,我們可以探究舊京的民俗文化、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特色;從藝術維度,我們可以欣賞圖像的繪畫技巧(書中還有少量繪畫作品)和文本的文學表達。這種多維思考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理解舊京歷史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獨特價值。
3.體現(xiàn)多重價值本書內容皆來自北京日報《舊京圖說》欄目,作品文字雋永,妙趣橫生,同時也經得起推敲。對歷史研究者來說,本書可謂一座珍貴的資料庫。書中的老照片和詳細記載,為研究北京的歷史變遷、社會發(fā)展、文化傳承等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獨特的視角。這些資料不僅有助于深人探究老北京的過去,還能從微觀層面洞察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思想觀念等,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在文化價值層面,舊京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本書通過圖像與文本的形式,將舊京的文化遺產傳承下來。無論是建筑文化、民俗文化還是文學藝術,都在其中得到了體現(xiàn)。語言方面,也有一定的借鑒價值。這本書文筆流暢,閱讀時能勾起人們對老北京的深深眷戀和無盡回憶。它所呈現(xiàn)的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場景,都能觸動讀者內心深處的情感。古老京城的韻味,如悠揚的古曲,縈繞心間。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可以學習其生動的語言表達和故事敘述方式。
《舊京圖說風云篇》將圖像與文本組合,為讀者打開了一扇了解舊京歷史文化的窗口。通過對書中圖像與文本的對話進行多維解碼,我們從歷史、文化等多個維度揭示了舊京在風云變幻的歷史進程中所承載的豐富內涵和獨特價值。對本書的研究,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過去,還能為歷史研究、文化傳承和語言表達提供重要的參考與啟示。希望通過閱讀本書,能夠讓更多的人對舊京文化產生興趣,讓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更好地保護與傳承。
(作者單位:北京日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