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從國家統計局2024年中國統計年鑒可以看出,目前65歲及以上人口每年都在以平均 3.35% 的增長率上升。當6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超過 20% 時,就會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而隨著老年人口比例不斷增加,養老負擔也不斷加重。雖然政府大力提倡社區養老,但是社區養老在建設與資源配置、資金支持、服務效率等方面存在不足。
二、面臨的挑戰
1.適老化改造及資金支持許多老舊社區由于基礎設施先天不足,比如無障礙通道、防滑設施等導致適老設計改造的周期長成本高。涉及到醫療、建筑、通訊等領域,由于無全國統一規范會造成改造效果參差不齊。而土地資源緊張的區域,因改造需要拓寬道路或者加裝電梯,可能會對居民的建筑造成影響,引發鄰避矛盾。此外不同的老年人對設施的需求都不同,會增加個性化改造的難度。改造的過程中居民的接受度及支付能力也很重要。一些觀念保守的老年人,比較習慣原有的生活方式,如果進行改造會造成他們的抵觸心理。涉及到公共設施改造的費用均攤,低收入或者高齡獨居的老人可能難以承擔。
社區服務資金來源多元化,其中政府資助/補貼是社區經費的重要來源之一,但是財政補貼也受限于地方經濟發展,比如經濟發展欠缺的地區社區服務資金缺口就越顯著。而適老化改造項目的投入比較大,且投資回報率低導致社會資本參與動力不足,進而影響適老化改造的順利推動。因此,面對龐大的老年群體需求,導致財政壓力日益增加。
2.社區服務資金安全沒有保障社區服務資金是社區建設、提供公共服務的必要資金保障。許多社區服務在資金管理上缺乏專業的財務人以及完善的管理制度,導致賬戶管理不規范、存在為分賬核算以及保留賬戶未納入統一監管的情況,進而影響社區資金的使用效率。比如,一些大型社區服務項目由于對需求和成本的預算估算不足,導致在施工過程中出現資金缺口。甚至有些服務資金存在被挪用的風險,嚴重影響社區服務的正常運作。由于社區服務資金來源多元化,不同來源的資金在管理和使用上也有所不同,增加了資金監管的難度。
3.數字化時代智慧社區創建數字化時代,傳統社區向智慧社區轉型面臨技術、安全等多方面困難。在技術層面,不同地區在網絡、物聯網設備部署上存在較大差異,尤其是針對老舊社區,在進行網絡覆蓋時管道鋪設、線路改造難度比較大。智慧社區創建會涉及到智能安防、物業服務等多個領域,由于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規范,對于實現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人員層面,復合型人才短缺。智慧社區的創建和運營不僅需要擁有專業的新技術知識還需要懂得運營策略;在安全層面,由于智慧社區高度依賴網絡信息技術,如果智能設備、系統平臺安全防護措施不到位則會面臨居民個人信息泄露或者社區服務中斷的風險。
三、對策建議
1.創新型金融服務為了推進社區養老建設的順利進行,銀行可以配合政府共同提供資金支持。首先,銀行可以利用自身大數據平臺,整合多維度信息數據包括經營數據、交易數據等,構建信用評估平臺,為智慧社區產品供應商提供融資幫助。同時開發智能融資審批系統,縮短融資周期使智慧社區產品供應商可及時獲得資金支持,并針對智能科技產品設計專項貸款產品,為參與智慧社區建設的科技企業提供資金保障。其次,銀行針對政府發行的用于建設智慧社區的專項債券項目,可提供長期、低成本的融資服務。最后,針對智慧社區居民和物業提供專項金融服務。對社區居民,如購買智能家居,銀行可提供專門的消費貸款并根據不同社區居民的還貸能力設計靈活還貸的方式。對物業,如物業智慧化服務升級,銀行可提供專項經營貸款及綜合金融解決方案,幫助物業提升社區服務效率。
2.社區服務資金安全引入銀行監管銀行作為金融體系的核心,不僅擁有管業的財務管理能力,還擁有強大的風險防控體系。引入銀行監管可提高資金的透明度與規范性,實現資金流向的全流程留痕與動態監控,增強社會監督力度。同時依靠銀行的專業風控體系,可實時識別異常交易并聯動處置,加強風險防控與預警機制。銀行監管還可整合多方資源,通過專業服務方案優化資金使用效率,推動資金精準配置,提升社區服務管理水平,進而推動社區服務的健康發展。
除此之外,銀行的監管職能還可化解社區資金管理中的利益沖突。比如,將安置小區底商收益定向用于公共服務,并引人街道、居民代表組成決策委員會,確保資金使用透明。既能保障社區資金安全又能增強社區服務的社會公信力與居民對社區服務的信任度。
3.社區綜合性數字化平臺搭建策略
搭建養老智慧社區云平臺系統按照地理區域/人口密度進行網格劃分,搭建智能云平臺管理系統,整合政務、物業、健康、金融等多維度數據,通過AI算法實現風險預警,并不斷完善各種智能應用,比如線上社保服務、線上報修、線上金融服務等數字化全流程。聯合社區商圈或者醫療機構,推出“銀發消費券”“金融優惠日”“醫療分期”“健康儲蓄”等服務。通過網格化智能管理實現社區服務一站式管理,搭建“政府一社區—銀行一居民”四位一體的網格管理金融服務平臺,打造“平安金融”生態生活圈。
為了確保網絡安全性,平臺開發時可采用加密敏感數據技術,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此外,還需要嵌人反欺詐系統,可通過大數據識別異常交易。對老年人則進行金融教育,提升他們的防騙意識。
智慧社區服務管理升級為了提高社區管理服務及效率,可以基于微信公眾號以及獨立APP搭建,建立包含社區服務、物業管理、商戶管理、電子政務等功能的“智慧社區”平臺。銀行可在“智慧社區”平臺的基礎上搭建網格化社會治理智能應用,實現門禁人臉識別、保安巡邏結果實時反饋等功能。同時,在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條件下,該平臺已有數據可向公安機關無償提供,用于相關案件的偵破,從而全面提升社區安全管理水平。為社區居民提供物業費繳納、物業報修等便民服務,可搭建15分鐘舒適生活圈。同時生活圈功能還可為廣大商戶提供便捷的支付結算服務,為社區居民提供購物優惠,方便日常生活。
老舊社區智慧化,實現社會治理全覆蓋以提升“五統一”“五無”網格化創建達標率為目標,將社區管理劃分為多個網格單元,并為每個網絡單元配備管理員,實現“一張網治理”和“一個平臺指揮”的社區服務精細化管理。同時,智慧化提升老舊社區的基礎設施,在硬件設施上融人數字智能科技,比如智能監控、智能門禁、智能水電表等提升老年人生活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其次便是管理手段的提升,比如信息化管理、智能安防、智慧物業等,以提升社區服務的質量,同時豐富服務模式,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需求;最后打通信息壁壘消除信息孤島,將智慧社區平臺與物業公司信息打通,小區內房產均實名制,便于社區管理者全面掌握房產信息,助于社會管理工作高效、精準開展。
在養老金融視角下,智慧社區需要金融產品和科技的創新與突破,充分發揮大數據的優勢,將老年人需求、智能養老設施及服務等連接起來,構建“數字養老院”,讓更多高齡老人享受數字智能帶來的便利。同時也需要依賴政府、企業、社區及家庭的相互協作,才能為老年人提供更舒適、便捷高效的社區服務。
(作者單位:江蘇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徐州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