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透,山東菏澤市的空氣里薄霧輕浮,裹挾著一種難以言喻的焦香,這是屬于夏日清晨獨特的水煎包味。
相傳,朱元璋年少貧寒流落曹州(今菏澤),饑餓難耐時,一位好心的攤主急中生智,將僅剩的肉餡面劑投入少量油水的熱鍋中。眼見鍋底將干,情急之下,攤主舀起一瓢清水潑入鍋中,水汽霎時蒸騰如云。這奇特的半煎半蒸之法,竟催生出了底殼金黃焦脆、面皮柔軟蓬松、餡心鮮嫩多汁的獨特美味。朱元璋登基后難忘此味,這道美食便在菏澤生根發芽,成了百姓口中的“曹州水煎包”。
20世紀上半葉,菏澤城內涌現“楊記”“劉記”等多家專營水煎包的老鋪子。其中,楊記包子鋪的楊守義師傅,以“三伏快手”聞名——酷暑時節,他立于炙熱火爐前,雙手翻飛如電,既要保證每分鐘翻動十余只包子,又要精準把握火候與水量,稍有不慎便前功盡棄。這份在騰騰熱浪中錘煉出的極致技藝,令楊記水煎包名噪一時。歷經三代人薪火相傳,楊記水煎包既承襲了祖輩對“水汽”“火候”的苛刻要求,還引入現代廚房管理,成為魯西南地區響當當的“金字招牌”。
“水煎包的靈魂在餡料,成敗系于水火相激的剎那。夏季餡料,尤需順應天時,以解暑去膩為上。”楊記水煎包的一位師傅介紹,“最主要的餡料是冬瓜和羊肉。冬瓜需選本地沙地出產、水分充盈者,切丁后用細鹽略腌,擠去部分水分,保留其清甜爽脆;羊肉取羊后腿的精瘦肉,細細剁成石榴籽般大小的肉粒,調入蔥姜末、本地磨制的醇厚甜面醬、小磨香油與秘制香料水,沿同一方向大力攪打上勁。如此,肉粒方能飽吸汁水,鮮嫩不柴,冬瓜丁則如碎玉鑲嵌其中,為鮮濃的肉餡注入一縷沁人心脾的清涼。”
最扣人心弦的,莫過于包子入鍋后那水火交融的瞬間,也叫“冰水點鍋”之法。涼水與滾油鐵鍋猛烈碰撞,激發出澎湃蒸汽,強行將包子從底部焦脆的誘惑中托舉起來,使其上部在蒸騰的熱氣中如云朵般均勻舒展、舒軟蓬松。當水汽散盡,金黃的冰花脆殼已然形成,油亮亮地結在鍋底。
在菏澤,水煎包早已化為一種樸素的儀式感。尤其炎夏清晨,市民常圍坐街頭小店,焦香的水煎包佐以一碗綠豆粥,一熱一涼,一濃一淡,在舌尖達成奇妙的消暑平衡。最有趣的是當地“咬夏”習俗:入伏清晨,家中長輩會鄭重地將一枚剛出鍋、底部焦黃的水煎包遞到孩子手中。孩子一口咬下那“金底”,焦脆聲響中,長輩口中便念念有詞:“咬口金,夏不侵!”那焦脆的聲響寄托著最樸素的安然度夏之愿。
為應對盛夏食客對清爽的渴求,楊記水煎包在恪守傳統豬肉冬瓜餡的同時,還推出了更清口的素餡水煎包——本地嫩角瓜切絲,配以細碎的土雞蛋、粉條與蝦皮餡,僅以鹽和香油提味,入口滿是夏日田野的鮮甜。更有新創的“冰花水煎包”,在最后澆入的面粉水中調入少許藕粉或綠豆粉,出鍋時那層冰花脆殼更顯晶瑩剔透,薄如蟬翼,入口即化,極大地化解了油膩感。
縱然餡料推陳出新,楊記水煎包對“水汽”與“火候”的執著卻從未動搖。老師傅常立于爐前,凝神傾聽鍋中水汽蒸騰的細微聲響:“這水煎包啊,功夫就在‘水煎’二字。水多一分則爛,少一分則干;火猛一分則焦,弱一分則疲。老法子里的道理,機器再精也難算準。有些門道,還得靠這雙耳朵聽,靠這雙手去試,靠這顆心去守著。”
當夏日的驕陽開始灼烤大地,一口咬下那焦脆金黃的外殼,是滾燙與清涼在舌尖的奇妙和解。它提醒著我們,真正的消夏之道,或許并非逃離所有熱源,而是學會在生活的滾燙邊緣,找到一種平衡的從容與堅韌的智慧——一如那鍋水煎包,在油與水的激烈交鋒中,最終升騰起足以慰藉整個盛夏的醇香。
(編輯 邢多多 1048572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