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飯后,我正躺在床上讀一篇小說,突然郵遞員打來電話,讓我取一個郵件。
當時我一頭霧水,心想近來我沒在網上購物,會是什么郵件?
于是我迷迷糊糊來到小區門口,郵遞員遞給我一封來自臺灣的信,寄信人是小法,不是叔叔,當時我心里就產生一種不祥之感。我猜測可能叔叔出事了。
我顫顫驚驚地回到家里,拆開信一看,果然不出所料,信是叔叔的兒子小法寄來的,我親愛的叔叔于今年春節前亡故了。
這千里之外傳來的噩耗如五雷轟頂,我差點暈倒在地,霎時間熱淚盈眶,泣不成聲。
來信中寫道:
大哥三哥:
二位兄長安康,我是你們的堂弟小法。去年春節,家父曾打回電話,但接話人表示,您在休息,遺憾,沒有和您對上話,然而家父已于今年春節前的2025年1月16日,在睡夢中安詳辭世。享年98歲,無疾而終。因事發突然,且不知如何跟你們聯系,所以遲未告知,請見諒。家父離世時,面容安詳,像睡著那般祥和,必是跟隨佛祖修行去了。所以,你們也不必特別憂傷。我會到家父長眠之地,轉達你們的來信。
家父生前時常掛念著你們,也望你們保重身體,平安健康!
愚弟:小法
叔叔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嘗盡了人世的苦辣酸甜的。他6歲喪母,幼年失去母愛,父親又娶了繼母。16歲喪父,少年時又失去父愛,跟著他大哥大嫂(我的父母)生活。大嫂照顧他吃穿起居。我父母更是把叔叔視如己出,像親兒子一樣照顧呵護著他。母親讓叔叔和大哥穿同樣布料的衣服、同樣款式的鞋、吃同樣的飯,夜間睡在同一個床上。
當時我父親在五里外的鄰村教私塾,叔叔跟著我父親讀私塾,來去同行,陰雨風雪天氣,和我父親同吃同住在學校。
叔叔天資聰慧,學習成績優良,小學畢業后,考上鄰縣洛寧師范,學習的三年中,一切費用全由我父母供給,后來兩岸三通時,叔叔來信中,像古代包公那樣稱我母親為嫂娘。
1947年叔叔師范學校畢業,國內正處戰亂時期,沒有學生可教,便和他的同學一起外出闖蕩,這一去數十年杳無音信。
在老家村東門外一棵大槐樹下的石凳上,天天坐著一個滿頭白發、滿臉皺紋、清瘦干枯的老太太(我的母親),眼望東方,企盼著失蹤的弟弟歸來。從日出東方,盼到日落西山,一天天過去了,一月月過去了,一年年過去了,整整盼了42年,滿頭青絲變成霜雪,終于盼來了叔叔的來信。他先后兩次寄來數千元錢,我父母欣喜若狂,盼望著有生之年,能見上弟弟一面,誰知天不遂人愿,日思夜盼的嫂嫂未見弟弟身先故去。
前天我見到了和叔叔一同外出的同學陳X,正在陽光下曬暖,和我談起了當年的事,陳X今年99歲,頭腦清晰,語言流利,他說:“外出時你叔叔牽著他叔叔(我親爺)給他的一頭牛,張X也牽著一頭牛,我背著一包棉花,打算賣了做路費。來到洛陽后,他們賣了牛,棉花不好賣,我去了鄭州,從此我們分道揚鑣,各奔前程。聽說他們去上海找張X的表哥,住了幾天,后來又去香港,扒上了一艘貨輪去到臺灣。1992年你叔叔回來探親時,又聽你叔叔說他到臺灣后找到了教書的工作,幸運地遇上了一個年輕、漂亮、善良的姑娘,兩人成了親,他們夫妻相濡以沫,相親相愛,夫唱婦隨幾十年,生了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含辛茹苦,撫養兒女長大成人,供他們上學讀書,成家立業,一家人和睦相處,幸福安康。”
我從小就知道,叔叔最大的愛好是喜歡讀書寫文章,他說,這輩子我一定要著一本書。
在后來的書信中得知,叔叔常在報紙雜志上發表文章,再后來,真出了厚厚的一本書《瀅火》。書中的故事十分精彩動人,尤其是其中《五妹》一文,寫得栩栩如生、催人淚下。1992年回鄉探親時給近親每人送了一本。在叔叔的影響下,我也喜歡上讀書寫文章,也發表過幾篇文章。后來,我老伴過世后,我寫了長達兩萬多字的回憶錄《英姿宛在》,刊登在省級雜志《時代報告》上。
叔叔每次來信中都提到,他喜歡爬山,鍛煉身體,這可能就是他長壽的秘訣。我們不知道他爬的山有多高,每次爬多長時間,但感覺到耄耋之年的叔叔,能天天堅持爬山,就是難能可貴的。
1992年秋天,叔叔和嬸母一同回到了生他養他的故土家鄉,萬分遺憾的是,他大哥已過世一年半,嫂娘已亡故半年。叔叔來到哥嫂墳前,三叩六拜,焚香燒紙,長跪不起,淚如泉涌,泣不成聲,口里默念著:“大哥,嫂娘啊!你們咋不等小弟回來,見上一面,你們怎知道小弟遠在天涯,日夜思念著你們呀!”
叔叔回臺后,在來信中遺憾地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叔叔回村走在街上,鄉鄰們夾道相迎。叔叔一邊從挎兜里拿出糖果向人群中撒,一邊拍照,那些不知客從何處來的童男少女們爭相搶食糖果吃。
回到家里,叔叔給近親成年人,每人送了一只金戒指。合家老少,皆大歡喜。
40余年遠離家鄉,漂泊在外,如今游子還鄉,感到分外親切。見故鄉翻天覆地的變化,感慨萬千,不用說北上廣那些大城市,就宜陽這個小城,也變得繁榮昌盛,與離家截然不同,讓他難以辨認了。
貧窮落后的故鄉,也蓋起了一排排小洋樓,吃上了自來水。
叔叔在老家住了幾天,走了親,訪了友,到城里住在我大哥家幾天。
當時正處暑假,我陪叔嬸一起到各地游玩觀光好幾天。
首先,我帶叔嬸到洛陽參觀龍門石窟,在西山風仙寺觀看了十八丈高的大佛,抱了佛腳,又到東山白園游覽,接著來到關林廟參觀三國關云長的觀春秋坐像,及關公用的300多斤的青龍偃月刀,還帶他們到白馬寺觀看了唐僧取經時騎的白龍馬。
第二天,我帶領叔嬸到登封市參觀少林寺,觀看了精彩的少林武術表演,當天下午乘火車經鄭州去到了首都北京。
在北京后我們先后參觀了天安門廣場、故宮博物院、頤和園,以及被八國聯軍燒毀了的圓明園殘垣斷壁,還去觀看了天壇公園的回音壁,吃上了美味的北京烤鴨,夜宿高級賓館。一路走來,叔嬸大飽眼福口福,感到心曠神怡,留連忘返。
臨走時,叔叔給大哥600元錢和一張叔叔親筆寫的關于他父親一生勤儉持家、樂善好施、接濟鄉鄰的高尚情操的碑文,讓我們給他父親立碑并蓋一座碑樓。這事情不久后我們就照辦了。
這些年,每逢除夕,叔叔和大哥總要通話敘敘家常,相互問安,祝賀新春快樂。每次聽到大哥說:“叔叔來電了。”全家人都興高采烈,皆大歡喜。
但是2023年春節,大哥說沒有接到叔叔來電,我們心里不安。那一年中,我老伴一直住在醫院治病,我長期守護在她身邊,無暇給叔叔去信,直到2024年年末,大哥不放心叔叔的安康,讓我給叔叔寫了一封信問安。
發信后,我們急切地盼望著叔叔的回音。
萬萬沒想到,盼來的信不是叔叔寫的,而是堂弟傳來的噩耗。
我們怎能不痛徹心扉呢?
我們最感遺憾的是,叔叔臨終也沒能和我們見上一面。
親愛的叔叔,曾記得我小時候您常常抱我,我也非常喜歡您,我不叫您叔叔,而是叫您“大大”。您坐在大門外磚臺地邊的石凳上,我雙手攀著您的脖子打滴溜,嬉皮笑臉地叫著:“列列大大,列列大大。”感到十分開心快樂,如今一切,都成了過眼煙云。
親愛的叔叔,您雖然走了,但您那慈祥的面孔,高尚的品德與音容笑貌,將永遠留在我和全家人的心中。
親愛的叔叔,您的嫂娘在天之靈,若知您亡故的消息,想必也會為之傷心落淚的。
作者簡介:
常智祖,筆名收舟,河南省洛陽市宜陽三鄉鎮古村人,1939年生人,原洛陽八中高級教師。曾在《牡丹》上發表小說《兩個拖拉機手》,在《武漢紡院報》發表數篇短文,在《時代報告》上發表報告文學《英姿宛在》。
責任編輯 董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