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推動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已成為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焦點。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在長期生產生活中所形成的“生活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地域文化資產,其是現代影視作品天然且獨特的創作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影視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產業交融并存的文化現象。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影視化呈現“精耕細作、多點開花”的創作趨勢,形成了“非遺 + 紀錄片\"\"非遺 + 動漫\"非遺 + 電影\"非遺 + 電視劇”非遺 + 綜藝”“非遺 + 短視頻”等多種精細業態。
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淀,又是現代發展的文化鏡像,具有一體兩面的文化特征。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具有包容性的生活性文化,它能隨著時代的前進,將文化傳統與現代語境交融,延展成為嶄新的文化樣態,以此確保自身的活態性[1]。非物質文化遺產影視化,既是繁榮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內在要求,又是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戰略選擇,對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影視化的多維功能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影視化具有傳承教化的功能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們世代相傳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及其相關的實物與空間,具有鮮明的傳承性、地域性、民族性以及文化性,蘊含著珍貴的生產經驗與生活智慧,是國家和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影視是囊括電影、電視、網絡視頻等多種傳播方式的技術媒介。相對紙媒而言,影視媒介具有極強的直觀性與活態性,是現代社會記錄、存儲以及傳播文化的重要平臺。非物質文化遺產影視化,就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文化基礎,借助影視的媒介優勢,融入人類的創意智慧,進而形成的一種文化產業形態。一方面,非遺影視能夠通過生動的畫面、流暢的語言表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體進行創意重構,從而突破時空限制,為現代觀眾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流變與文化形態。另一方面,非遺影視又能以極具趣味性的故事情節、喜聞樂見的影像符號,通過文化意識的“在場”與文化共情的“解碼”,傳遞蘊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中的文化精神,以此發揮影視作品的文化傳承與教化功能。例如,動畫電影《雄獅少年》以嶺南醒獅為創作元素,通過設計主人公從“病貓”變“雄獅”的故事情節,不僅為觀眾科普了嶺南醒獅的制作技藝、步法程式、藝術形態,而且詮釋了嶺南醒獅攻堅克難、剛健自強等精神內涵。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影視化具有文娛交流的功能
文化是流動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影視化是文化動態發展的創新表現,具有文化娛樂、地域交流的現實功能。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富有獨特內涵的文化創意產品愈來愈成為人們休閑娛樂、補足精神食糧的對象,而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影視化扮演了重要角色。近年來,隨著精品古裝電視劇的不斷推出,其所呈現的非遺文化頻頻“出圈”。例如:《夢華錄》中的趙盼兒以茶作畫,展現了精湛的“茶百戲”技藝,使觀眾得以通過熒屏領略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促進地域文化交流成為非遺影視傳播的重要使命。中國幅員遼闊,形塑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顯著特征。影視產業能夠有效地助力非遺文化實現“云端”互動,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影視化推動中國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影視化也有助于促進海內外的文化交流。“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倡議的社會基礎,以文會友是其題中應有之義。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影視化能夠將“顯性”與“隱性”傳播相結合,既能讓海外受眾欣賞獨特的東方風情,又能讓海外受眾領會蘊含在非遺文化中自信、進取的中華民族精神,展現開放、和平、包容的中國形象,從而消弭海外受眾對中國長期以來的固化印象。例如,“網紅”李子柒借助鏡頭語言,構建了傳統美食、手工藝等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現空間,向國內外觀眾呈現了中華式田園美景,深度闡釋了中華文化的價值與魅力,成為YouTube首位粉絲破千萬的中文創作者,是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典型。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影視化具有經濟提質的功能
當前,文化經濟化與經濟文化化現象日益凸顯。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健全文化產業和市場體系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以文化產業為代表的文化經濟形態是以文化資源為核心,借助市場流通法則,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雙向共贏的特色經濟形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無形性、精神性等文化特性,是現代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為文化與經濟的深度融合提供了豐富且優質的資源。影視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分支,能夠在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注入創意活力的同時,促進地域經濟的綠色循環發展。2023年1月,田園治愈劇《去有風的地方》首播,劇中云南大理的風景以及劍川木雕、白族扎染等非遺元素成為“熱搜”主題。據《云南日報》報道,2023年春節假期,大理州共接待旅游者423.93萬人次,實現旅游業總收入31.6億元,其中,大理古城接待游客53.83萬人次,同比增長1339. 3% [2]。“非遺 + 影視”“影視 + 旅游”等聯動效應,使“一部劇帶火一座城”的市場效益愈發凸顯。
二、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影視化的創新取向
《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在強調“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工作方針的基礎上,提出要“鼓勵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文藝創作和文創設計,提高品質和文化內涵”,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及和傳播力度。影視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文藝實踐,影視創作者應該把握好多維度的創新取向。
(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邏輯起點
《實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業務指南》專設“傳播與媒體”和“與非物質遺產有關的商業活動”板塊,提出通過媒體推廣和商業活動來提高非遺的可見度,但明確指出“這些活動和貿易不應危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續力,而且應當采取各種適當措施,確保相關社區成為主要的受益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5年討論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倫理原則》再次強調了“社區、群體、個人”在非遺保護工作中的關鍵地位。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長期和諧共處而產生的文明結晶,無論是保護還是發展,“人”都應始終處在核心位置。非物質文化遺產影視化是影視創作者借助媒介技術,對文化創意元素進行解構和拼接的過程,其需要尊重非遺傳承人的文化主體權利,以此保證非遺的存續力。從本質上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影視化實質上是傳統文化融入文藝的實踐活動,影視創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邏輯起點,以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為創作目的,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促進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調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有品質、有情懷、有內涵的影視作品,不斷滿足當代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的文化需求。因此,影視創作者不僅要借助影視傳播推動非遺的普及、保護和傳承,而且要發揮非遺教育、非遺娛樂、非遺交流、非遺經濟等多重功能。
(二)要遵循以內容為王的基本準則
非物質文化遺產影視化是以非遺文化為核心元素的文化再生產過程。影視本質上是一種內容產業,一部優質的非遺題材影視作品離不開針對非遺元素的匠心獨運的藝術設計。影視創作者應將非遺視為鄉土中國的文化標識,或以非遺事象為敘事對象,或以非遺符號為表達媒介,將非遺融入藝術生產的全過程,從而達到渲染情節、通情達意、弘揚文化等自的,賦予影視作品強烈的人文關懷色彩。打造非遺影視精品的關鍵在于非遺元素的擇取與再創造。改編自中國傳統神話的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秉持守正創新的創作思路,通過“扎丸子頭”的哪吒、“滿口方言”的太乙真人、“溫和有禮”的敖丙等一眾人物群像,向全球觀眾講述了精彩的中國故事,引發全齡段觀眾的集體共情。值得注意的是,“審美生活化”正成為當代美學的重要轉向趨勢。影視創作者應擁抱現實生活,將東方美學轉化為獨特的鏡頭語言,以此吸引更多受眾。此外,“跨圈層”的敘事方式仍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影視化可以探索的創新之道。微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以“差異化”“年輕化”的表現方式,通過記錄手工藝人的非遺傳承故事,有效實現了非遺文化的保存與傳播。文化是悠久的,亦是常新的。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影視化過程中,影視創作者應形成多圈層互動的常態思路,以現代傳播的多維優勢消除當代大眾對非遺的刻板印象,以生動的、活潑的、有趣的方式推動非遺的活化再生。
(三)要尋繹以技術賦能的創新動力
內容和形式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影視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前者能為影視進行文化賦能,后者能為非遺注入時代活力。當前,人類社會正經歷第四次科技革命,科技成為文化傳承與弘揚的重要力量。隨著5G技術的日趨成熟,數據傳輸速度日益提高,加上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三維呈現等影像技術的廣泛運用,沉浸式體驗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新興業態,在非遺的高質量傳播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2022年底由央視推出的《非遺里的中國》開播,該節目以沉浸式體驗、真人互動的方式,聚焦非遺新應用,呈現非遺中的中華文化基因,展現東方大國的獨特美,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響。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影視化不僅僅局限于電影、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在網絡時代,短視頻更是非遺普及和傳播的重要舞臺。正如麥克盧漢所言,媒介是人的延伸[3]。微信視頻號、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為非遺傳承人提供了創作與傳播非遺相關內容的載體,成了非遺傳播的主流方式。在“快時代”,短視頻亦能在碎片化的時間內為非遺的傳播和普及提供互動的瞬時場域,不但優化了受眾的觀看體驗,還能通過點贊、評論、轉發等互動功能促進文化傳播與反饋。在未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影視化應采用“由點成線、由線成面、多點開花”的發展模式,在傳統媒體上利用虛實共生的高科技優化人們的視聽體驗,助力觀眾獲得深層次的文化享受;在新媒體上巧用“互聯網+”的傳播優勢,實現非遺的“云展演”云共享”“云互動”。總而言之,影視創作者要致力于創設傳統與現代的共享平臺,在演繹非遺文化的過程中為觀眾深層次地感知傳統文化提供多重視角,勾勒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記憶,促進傳統文化的時空存續[4]。
三、結語
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作為文化資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深度融入現代影視創作的全過程,持續地為文化傳承和經濟發展提供動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影視化不僅通過具象化的審美方式,以獨特的文化意象、迥異的地方風情以及強烈的人文氣息,展現東方之美,而且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現代轉化發展提供契機,促使觀眾主動參與到非遺的普及、傳承和傳播工作中。
[參考文獻]
[1]劉玉堂,李振鵬,趙帥鵬.影視民俗:角色身份、價值意蘊與未來路向:基于《雄獅少年》的分析[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1):27-38.[2]秦蒙琳.大理州接待游客逾400萬人次[N」.云南日報,2023-01-29(003).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4]李振鵬.知識傳遞、平臺共存與情感交流:近年央視傳統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創作路向[J].東方藝術,2021(05):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