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9499(2025)04-0071-05
草原作為地球重要的生態系統,具有碳匯調節、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關鍵生態功能,被譽為“地球之皮”。安達市草原作為區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健康狀況直接影響當地生態平衡、畜牧業發展及人居環境。然而,有害生物(包括昆蟲、毒害草、外來入侵植物、鼠類及病害真菌等)的侵擾已對該區域草原造成多維度威脅,不僅損害植被、破壞土壤結構,還加劇草原退化,干擾生態系統穩定性,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構成潛在風險。
當前,安達市草原有害生物種類達40種,涵蓋15種有害昆蟲、15種毒害草、4種外來入侵植物、3種鼠類及3種病害真菌,危害范圍廣泛且部分物種存在擴散蔓延趨勢。在此背景下,科學分析主要有害生物的發生規律、發展趨勢及風險等級,成為制定針對性防控策略、推動草原生態修復的前提。本文旨在通過系統梳理安達市草原有害生物的種類、分布及發生面積,重點剖析達烏爾黃鼠、中華稻蝗、苦參、虎尾草及保加利亞殼針孢等重點物種的危害特征與擴散潛力,結合風險評估指標體系量化其風險等級,最終為草原健康監測、退化治理及修復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助力提升安達市草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抗干擾能力,保障區域生態安全與經濟發展。
1草原有害生物基本情況
安達市草原有害生物40種。各類有害生物在安達市危害程度為輕度、中輕度、中度分布范圍廣。
1.1有害昆蟲情況
安達市草原有害昆蟲共15種,分屬于4目、10科,發生總面積 186033.47hm2 ,占全市草原的 10.17% 。每種昆蟲發生規模和分布范圍存在顯著差異,其中:中華稻蝗發生面積最大為 39 025.251 5hm2 ,占總發生面積 20.98% ,占全市草原 2.13% ,從分布面積、占全市草原面積比例及分布區范圍等指標看,中華稻蝗是重點危害昆蟲。
1.2毒害草及外來植物情況
安達市毒害草及外來植物19種。其中,毒害草15種,發生總面積 42 624.6hm2 ;外來入侵植物4種,發生總面積 10167.53hm2 ,分布在安達市10個鄉鎮。由圖1,圖2可知,苦參是重點危害毒害草,虎尾草是重點侵入植物。
1. 3 鼠害情況
安達市草原有3種鼠類為嚙齒目動物達烏爾黃鼠(Spermophilusdauricus)、東北酚鼠、黑線倉鼠,鼠害發生總面積為 23963.75hm2 由圖3可見,達烏爾黃鼠為重點危害鼠類。



1.4草原病害真菌情況
安達市發現草原病害真菌共有3種,對應引發3種病害,主要病害分布于7個鄉鎮(表1)。

2 重要種類分析
根據有害生物發生范圍和面積確定重點有害生物。從發生情況、趨勢分析、風險評估、對策建議等方面對重點有害生物進行分析。風險評估依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生物災害防控中心發布的《草原有害生物風險評估指標體系(試行)》進行賦值評分。
2.1達烏爾黃鼠分布情況及發生程度
達烏爾黃鼠別名:黃鼠、蒙古黃鼠、草原黃鼠、豆鼠子、大眼賊,屬于嚙齒目,松鼠科,黃鼠屬。分布于中國北部的草原和半荒漠等干旱地區,中國以外見于蒙古、俄羅斯。黑龍江省各草原區均有分布。
達烏爾黃鼠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草原區,主要棲息在溫性草甸草原。發生于太平莊鎮、先源鄉、升平鎮和老虎崗鎮等11個鄉鎮,總發生面積為17550.57hm2 ,發生比例 0.96% 。太平莊鎮、升平鎮、老虎崗鎮和先源鄉是達烏爾黃鼠主要發生危害區,四個鄉鎮的絕對發生面積 14226.81hm2 ,占全市發生面積的 81.06% (表2)。

由表2可知,雖然4個鄉鎮的達烏爾黃鼠發面積較大,發生比例較高,但種群密度均較低,不足1% ,說明安達市草原達烏爾黃鼠為輕度發生,不具備發生高級別鼠害的種群數量基礎。
達烏爾黃鼠危害區集中在安達市草原的北、中、西南部草原區,這一區域是達烏爾黃鼠的生態宜生區,雖然種群密度較低,呈輕度發生,但分布范圍廣,局部地塊呈點斑狀發生并達到中度危害程度,加之繁殖和遷徙能力強。
2023年安達市草原鼠害發生面積整體呈輕度發生,危害種類主要為達烏爾黃鼠,危害區域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草原區。
根據《草原有害生物風險評估指標體系(試行)》所載“表1.1草原鼠害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對達烏爾黃鼠進行風險評估。對表1.1所載各項進行賦值后,再根據表1.2采用的量化指標公式計算出達烏爾黃鼠風險綜合評價值 (R) 。根據量化指標計算公式:
P1=0.7×P11+0.3×P12=0.51
P2=(P21+P22+P23+P24+P25)/5=1.92
P3=0.3×P31+0.3×P32+0.3×P33+0.1×P34=1.55
P4=(P41+P42)/2=1.5

達烏爾黃鼠的險評估值為 R=1.22 。按照 2.50? R<3.00 為特別危險, 2.00?R<2.50 為高度危險,1.50?R<2.00 為中度危險, 0?R<1.50 為低度危險的分級標準。
2.2中華稻蝗(Oxyachinensis)發生情況
中華稻蝗屬直翅目,斑腿蝗科,稻蝗屬,是斑腿蝗科分布最廣的種類,北起黑龍江,南至廣東,尤其南方十分常見。多棲憩在各種植物的莖葉上,主食禾本科植物。中華稻蝗是安達市發生和分布最廣的害蟲。棲息在溫性草甸草原上,分布在12個鄉鎮,總發生面積為 39025.25hm2 ,占安達市草原面積的2.13% ,平均種群密度為3.3頭。
由表3可知,安達市中華稻蝗蟲害在12個鄉鎮發生率均小于 10% ,種群密度較低,全部為輕度發生。升平鎮、太平莊鎮和太平莊林場發生率和種群密度較高,為重要風險地區。

2023年我省草原蟲害發生面積整體呈現上升趨勢。中華稻蝗在安達市發生面積大,危害整體趨輕。但是,中華稻蝗適應能力強、食譜寬,善飛翔,加之我市為其適生區,局部仍有高密度發生的可能。
根據《草原有害生物風險評估指標體系(試行)》所載“表2.1草原蟲害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對中華稻蝗進行風險評估。對表2.1所載各項進行賦值后,再根據表2.2采用的量化指標公式計算出中華稻蝗風險綜合評價值 (R) 。根據量化指標計算公式計算如下:
P1=0.5×P11+0.5×P12=0.35
P2=(P21+P22+P23+P24+P25+P26)/6=2.0
P3=0.4×P31+0.3×P32+0.3×P33=2.20
P4=(P41+P42)/2=2.25

升平鎮、太平莊鎮、先源鄉和老虎崗鎮發生面積占安達市總發生面積的 73.68% 。是監測防控中華稻蝗的主要區域,每年應在發生季開展1~2次監測性踏查,掌握發生動態。對發病率高、蟲口密度大的鄉鎮,重點進行監測,建立預警機制,采用適宜防控技術,防止擴散蔓延,將蟲害損失控制在較低水平。
2.3苦參(Sophoraflavescens)發生情況
苦參屬雙子葉植物綱,豆目、豆科、槐屬。在全國各省區均有分布,國外在印度、俄羅斯、朝鮮、日本等地也有分布。苦參發生并分布于安達市兩個鄉鎮,生長在溫性草甸草原上,總發生面積為7072.55hm2 ,占全市草原面積的 0.39% (表4)。

根據毒害草發生面積占區域草原面積的比例將毒害草的危害分為四級,分別是:無危害 (<15%) 輕度危害 (15%~25%) ,中度 (25%~50%) ,重度 (?right 50% 。分析表4可知,安達市兩個鄉鎮區域草原發現了苦參,發生面積占鄉鎮區域草原面積的比例為2.95%~6.73% ,根據上述分級標準,發生程度均處于無危害水平。兩個鄉鎮平均種群密度區間為5.25~7.58株 /m2 ,平均種群蓋度 5%~13.75% ,農墾綏化管理局種群密度最高,升平鎮種群蓋度最高。總體上,苦參在安達市發生程度較輕。
升平鎮是苦參主要發生區,發生率為 6.73% 。2023年我省草原毒害草發生面積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其適應性和繁殖能力很強,蔓延速度極快,侵占能力極強,可與其他植物爭奪生存空間和生存資源,抑制和排斥其他植被生長。
根據《草原有害生物風險評估指標體系(試行)》所載“表4.1草原毒害草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對苦參進行風險評估。對表4.1所載各項進行賦值后,再根據表4.2采用的量化指標公式計算出苦參風險綜合評價值 (R) 。根據量化指標計算公式計算如下:
P1=0.6×P11+0.4×P12=0.32
P2=0.2×P21+0.3×P22+0.2×P23+0.3×P24=2.34
P3=0.4×P31+0.5×P32+0.1×P33=1.19
P4=0.3×P41+0.3×P42+0.4×P43=1.25

苦參分布廣泛,適應性很強,任何氣候條件下均能生長,普遍群生,為常見的雜草。自然植被中有一定的發生率是正常情況,當種群密度及蓋度處于正常水平時不會造成明顯的經濟損失。但在草原過度利用時可以超常發生,進而影響牧草品質和畜產品產量。
結果表明,苦參在安達市草原發生、分布、種群密度等指標處于正常范圍,沒有致害現象,所以不必進行專項防控,進行常規監測掌握發展動態即可。
2.4虎尾草(Chlorisvirgata)發生情況
虎尾草屬單子葉植物綱,禾本目,禾本科,虎尾草屬植物,遍布于全國各省區,黑龍江省為自然分布區。虎尾草發生并分布于安達市4個鄉鎮,松嫩平原是其主要分布區,生長在溫性草甸草原,總發生面積為 5848.26hm2 ,占安達市草原面積的 0.32% ,其中:升平鎮發生面積 2793.66hm2 ,占發生總面積的 47.77% 。可見升平鎮是虎尾草防控的重點區域(表5)。

由表5可知,虎尾草發生的4個鄉鎮,種群密度區間為1~505株 /m2 ,升平鎮最高為395.84株 /m2 種群蓋度區間 1%~60% ,農墾綏化管理局最高為36.57% 。
安達市虎尾草發生為無危害級別,但局部存在種群密度較高、蓋度較大情況,有向相鄰地區擴散的可能性。2023年我省草原外來入侵植物發生面積整體呈現上升趨勢。
根據《草原有害生物風險評估指標體系(試行)》所載“表4.1草原毒害草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對虎尾草進行風險評估,對表4.1所載各項進行賦值后,再根據表4.2采用的量化指標公式計算出虎尾草風險綜合評價值 (R) 。根據量化指標計算公式計算如下:
P1=0.6×P11+0.4×P12=0.38
P2=0.2×P21+0.3×P22+0.2×P23+0.3×P24=2.40
P3=0.4×P31+0.5×P32+0.1×P33=1.63
P4=0.3×P41+0.3×P42+0.4×P43=1.65

根據草原有害生物風險等級劃分標準,虎尾草在安達市草原區屬輕度危險有害生物。在嚴重退化草地和裸地的植被修復或演替中,一年生植物是出現最早,且廣泛分布的一類重要物種,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研究指出,虎尾草比羊草更耐鹽堿,虎尾草這種叢生型禾本科一年生牧草,生態適應性極強,有望成為退化草地和鹽堿草甸植被恢復演替的先鋒植物[2]。
2.5保加利亞殼針孢(Septoriabulgarica)發生情況
保加利亞殼針孢屬半知菌亞門,殼霉目,殼霉科,殼針孢屬真菌,除引發鵝絨委陵菜銹病(斑枯病)外,還寄生在委陵菜、稗草、羊草、羊胡子草等植物上,發病部位為葉部或全株。安達市鵝絨委陵菜銹病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草原區,寄生在溫性草甸草原的植被上,總發生面積為 7547.05hm2 ,占安達市草原面積的 0.41% ,總體屬無危害水平。

表6顯示,先源鄉鵝絨委陵菜銹病發生面積最大,占全市發生面積的 58.47% ;鄉鎮區域草原發病率為 0.01%~1.36% ,鄉鎮區域病害發生率均為無危害程度。
2023年我省草原病害發生面積整體呈現上升趨勢。草原植物銹病主要發生在低溫高濕的秋季,2022年我省秋季高溫少雨,不利于草原植物銹病病原菌侵染,鵝絨委陵菜銹病僅在局部地區發生,危害輕度。
根據《草原有害生物風險評估指標體系(試行)》所載“表3.1草原植物病害風險分析指標體系\"對鵝絨委陵菜銹病(保加利亞殼針孢)進行風險評估,對表3.1所載各項進行賦值后,再根據表3.2采用的量化指標公式計算出鵝絨委陵菜銹病風險綜合評價值 (R)[3] 。根據量化指標計算公式計算如下:
P1=P11=0
P2=(P21+P22+P23+P24+P25)/5=1.8
P3=0.4×P31+0.4×P32+0.2×P33=0.13


鵝絨委陵菜銹病的發生與氣候條件息息相關,氣溫低、濕度大利于病害的發生,氣溫高、濕度低抑制病害的發生和蔓延。夏秋季遇低溫、高濕氣候條件時,存在擴散蔓延的風險,應加強發病情況調查,必要時采取防控措施。防治方法:主要是噴施藥劑和刈割焚燒。
3預防與治理策略
3. 1 預防對策
貫徹落實《生物安全法》,大力宣傳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明確任務和責任,落實“屬地管理、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原則,營造良好的工作局面。加強基層監測隊伍的技能培訓,推廣先進實用技術,提高基層監測水平。
根據工作實際,強化日常監測力度,準確掌握安達市各鄉鎮草原有害生物發生情況,科學預測發生趨勢。測報工作要突出重點,以監測結果為依據,集中力量和資金,重點做好成災區域或潛在成災區域的預防和治理工作,為生產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按照《黑龍江省林業和草原有害生物災害防控應急預案》,強化應急防控準備工作,加強應急隊伍建設,提早做好防治藥品及防治器械的物資儲備,一旦發生成災,能及時高效快速采取應急處置措施,減少災害損失。
3.2治理策略
以常規防治中華稻蝗為主,在早發型和晚發型中華稻蝗高峰期,根據危害發生發展情況,適時采取生物制劑進行防治,防止高密度中華稻蝗危害面積擴大和成災。
重點對委陵菜草地進行日常監測,做到早發現、早防治,避免病情迅速爆發,造成大面積擴散。若草地病害大規模發生,需根據危害程度和牧草物候期,選擇采取提前劉割打草、藥劑噴霧等方式進行防治,有效降低病害損失。
按照農業農村、國家林草局等六部門發布的《重點管理外來人侵物種名錄》,以防止虎尾草等外來人侵物種危害草原為主,全面加強重點外來人侵植物監測,對發生危害草原及時組織防除,防止擴散。同時對局部地區高密度發生地,要及時組織防治,降低危害。以常規防治達烏爾黃鼠危害為主,加強松嫩平原草原易發區域監測,對達到防治標準的地塊,采取物理防治或生物制劑等方式滅鼠,控制降低達烏爾黃鼠密度,維護好草原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馬英,熊何健,林源洪,等.外來海洋物種入侵風險評估體系的構建[J].水產學報,2009(4):617-623.
[2]蘇戰強,王萬鵬,張凌,等.成熟虎尾草種子引發新疆雙峰駝幼駝口炎的診斷與防治[J].家畜生態學報,2021(7):70-72.
[3]何艷萍,錢石生,錢永祥.蕭氏松莖象在紅河州的風險分析評估[J].綠色科技,2018(16):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