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6年,國家提出“雙碳”目標,低碳經濟得到眾多領域、行業的重視,由于上國家系列政策的扶持與推動,新能源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在加速擴張的同時,其也遇到了諸多問題,其中財務風險問題尤為嚴重。以財務風險基本內容為基礎,從內部、外部兩個方面分析新能源企業中存在的財務風險,并結合新能源企業的獨特性提出解決策略,如加強傳統資產管理、注重技術創新、健全風險預警機制、加強對外部市場的關注等,以全力保證企業財務安全,深挖資金效益,提振企業發展信心。
關鍵詞:新能源企業;財務風險;財務管理
【DOI】10.12231/j.issn.1000-8772.2025.16.028
引言
對新能源企業財務風險管理進行研究,從企業間存在的共性問題出發,強化財務風險管理意識,為其他開展財務風險管理的企業提供一定參考借鑒。同時,新能源企業作為朝陽企業,其生產模式、經營模式等應格外突出低碳化、生態化,但其對資金的需求很大,大規模的資金流動必然伴隨著相應的資金風險,對有關內容進行分析,能從實務中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論證,切實提高企業的風險管理能力,助力“雙碳”目標得以實現。
1 財務風險的基本內容
財務風險是企業經營活動中最常見的一種風險,只要企業存在資金流動,就一定伴隨著財務風險。目前,我國理論界對財務風險概念的理解,有狹義與廣義兩種:狹義上認為,財務風險就是因企業經營不善,導致無法按時償還資金,或者造成經營不連貫,如果不加以干涉,可能會演變成財務危機,甚至導致企業破產;廣義上認為,財務風險不僅僅是資金短缺,而是貫穿企業始終的各種可能引起財務增減變化的風險事項,任一環節的不良反應都有可能引發財務風險,擴大企業經營成果與企業預期間的差異,提高了企業發展的不確定性[1]。根據當前財務風險在各類企業中的表現,發現財務風險的特征可以總結為如下幾點:第一,全面性。一方面,表現在經營活動的全覆蓋,財務風險對所有經營活動都“一視同仁”,只要企業開展經營活動,就會伴隨著財務風險;另一方面,表現在經營活動具體環節的全覆蓋,不管內部資金運作還是外部投融資,各環節都可能會伴隨著財務風險。第二,客觀性。即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不會以人員的主觀意識而轉移,企業只能采取一定措施防范、轉移或規避,避免風險進一步擴大,但不能完全消除風險。第三,不確定性。財務風險具有較明顯的不可預測性,即在企業不同發展階段中,財務風險可能會帶來收益,也可能會帶來損失。盡管當下看似財務風險較大,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定會轉化成財務危機,在這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新政策發布、政策需求轉變等變化,使企業轉危為安。第四,激勵性。因為財務風險不能完全消除且始終存在,因此,激勵企業必須全程關注,在監測、防范財務風險的過程中,提高企業經營運作質量,有利于企業實現長期穩健發展。
2 新能源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為了更準確地分析新能源企業中存在的財務風險問題,以下將從內部與外部兩個角度出發,旨在提高財務風險分析的準確性與全面性。
2.1 內部財務風險
第一,新能源技術的不斷發展可能會造成資產擱置,進而引發財務風險。尤其是傳統的能源企業,擁有大量高碳排放資產,在“雙碳”目標背景下,必須進行轉型,這就意味著企業存在大量的高碳落后產能,雖然有去產能政策、合理補償機制等對這類能源企業進行補償,但其淘汰體量仍然較大,企業不可避免地出現財產損失,可能會影響企業的連貫運作,誘發財務風險。第二,缺乏風險預警識別機制。新能源企業雖然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但目前市場資源有限,一些新能源企業可能錯誤判斷企業形勢,沒有充分識別市場對新能源產品的態度,造成供(企業)求(市場)不對等,反而降低企業的獲利水平、增大財務風險。第三,研發創新成本過高。例如,人力成本,新能源企業要求人員熟練掌握“雙碳”、法律、研發創新等綜合類知識,高素質人才的引進需要高成本,且成本轉化率不穩定,可能降低現金流速度,高投入難以回收,易引起財務風險[2]。
2.2 外部財務風險
第一,金融環境。如貸款,在2022年銀保監會印發的《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中提到,“要支持重點行業和領域節能、減污、降碳、增綠,防災,促進綠色低碳技術應用”。因此,新能源企業在申請綠色貸款時,銀行會著重審查該方面情況,如果新能源企業在低碳方面未達標,自然就無法獲得銀行信貸,會對企業的后續安排產生直接影響,誘發財務風險。第二,政策環境。對于新能源企業而言,如“雙碳”目標、金融高質量發展“五篇大文章”、綠色發展等政策,既是企業的發展機遇,也是挑戰,要求其必須從傳統高耗能模式轉向到節約型模式,在這過程中極易引發財務風險。第三,法律環境。以2024年為時間點,關于新能源的新規有: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全額保障性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監管辦法》(于2024年4月1日起執行)、2024年1月1日起調整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政策、工信部強調在2024年要支持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等。這些政策從法律角度為新能源的落實應用提供了明文規定,倡導社會形成低碳理念,后續也會相繼出臺系列新規,新能源企業面臨著更大的經濟壓力,短時間內可能會出現資金斷鏈現象。
3 新能源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解決策略
3.1 優化內部傳統資產管理
針對新能源企業因傳統高耗能資產擱置造成的財務風險,從資產循環利用角度考慮,為了滿足綠色發展理念,建議企業可從如下程序進行調整:首先,對存量資產進行壓力測試,根據“雙碳”目標要求,客觀評估資產風險,預判極端形勢,并制定風險預案。例如2021年,我國煤炭價格飛漲,可將其視為對傳統能源企業的承壓能力測試,判斷存量資產的剩余價值,避免資產擱置。其次,淘汰落后、高耗能資產,從政策角度來看,可以通過制定環保標準、合理補償機制、去產能政策等方式協助能源企業實現去產能目標,以石油化工領域為例,根據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的數據來看,2023年我國煉油能力9.36億噸/年,位居全球第一,但煉油行業已經進入了產能過剩階段。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煉油行業綠色創新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發改能源〔2023〕1364號),目的在于優化產能布局,推進煉廠改造升級,過渡至新能源企業。企業必須積極落實文件精神,不僅能避免資產浪費,也能減少財產損失。再次,靈活應用資產,提高資產利用率,增加財務收入,提高應對財務風險的能力。例如,2016年,我國火電靈活性改造示范試點項目正式啟動,要求關停落后煤電機組,對尚能保留的過剩產能進行靈活性改造,為新能源提供保障服務。最后,強調人才建設,提高財務管理質量。人才是新能源企業的資產之一,現有人才便是其“傳統資產”,為了跟上新能源發展步伐,滿足財務風險管理要求,企業必須以財務部門為核心,積極進行人才轉型,設置相應的培訓課程,鼓勵人員豐富知識框架,積極學習新能源有關內容,還可從外界聘請新能源領域專家進行咨詢,切實提高財務人員對新能源概念的理解,同時也要進一步加強新能源業務人員對財務知識的學習,從源頭上提高風險防范水平[3]。
3.2 研發投資時需注重技術更迭
針對新能源企業研發創新環節出現的財務風險,建議企業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解決:第一,減少高碳資產投入、加大低碳資產投入。新能源企業在項目評估時,應結合“雙碳”要求,排除高碳項目,納入低碳項目。第二,高度重視技術創新,同時也應重視技術創新過程中帶來新舊更迭風險。一方面,對于新能源企業來說,應圍繞低碳經濟、綠色建設大力發展經濟技術,加大人力、物力以及資源的投入,加速布局新能源產業。例如,2021年9月,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制定的《進一步完善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若干措施》明確指出,將試點建設、開放一批創新性綠色技術應用場景,并建立創新性綠色技術目錄清單,旨在落實綠色北京戰略,支撐“雙碳”目標愿景,各地區也應加速制定助推技術創新的文件政策,要求新能源企業積極落實,獲得政策支持,以防范財務風險;另一方面,新技術的出現就意味著舊技術的資產擱淺,所以還應從全壽命周期管理角度出發,考慮資產的回收價值,減少資產閑置浪費,避免減值風險。
3.3 建立健全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機制
相較其他企業來說,新能源企業的財務活動存在更多的不確定性,如政策變化、匯率變化等,因此,企業應健全財務風險預警機制,強化企業財務風險意識、提高風險防范能力。第一,從企業管理層入手,在制定業務決策時充分考慮風險性,包括企業的風險承受能力和風險類型、風險程度,全面權衡風險效益,向下層層滲透,引導員工主動關注。同時,從員工層進行培養,通過風險研討會、咨詢會等活動,端正其對財務風險的認識與態度,并與自身的工作崗位進行結合,理性考慮風險點,切實提高風險防范能力。第二,健全財務風險預警機制,新能源企業應結合實際,從企業的經營情況、財務情況、人員情況以及績效創造情況四個方面出發,建設一套實用性強的財務風險預警體系,提高風險預警的針對性與靈敏性,進而設計一套基于全過程多角度的財務風險管控模式,使財務風險管控貫穿企業始終,深入到各個業務活動中,覆蓋業務活動的各環節[4]。其具體流程可參考圖3-1。
3.4 加強對外部市場環境的關注
除了企業內部的財務風險防范外,新能源企業還應加強對外部環境的關注與了解,減少風險連帶影響:第一,防范供應鏈上的傳導財務風險:應加強與上游供應商、下游經銷商的合作。上游供應商:在不涉及核心技術的情況下與其進行資源共享,可以利用彼此的技術優勢控制制造成本,提高生產效益,助推新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下游經銷商:其直接接觸客戶,與之保持良好關系能夠在第一時間了解市場需求,理性調整企業研發創新重心,以避免供求不對等,不斷提高客戶黏性,達到宣傳新能源的目的。第二,加強對市場環境的關注,主要包括:政策環境,新能源企業應加強與政府有關部門的溝通,理解相關政策內涵,并積極落實文件精神,保證企業的合法權益;市場環境,對于新能源企業來說,市場需求偏好是決定發展方向的主要因素,企業應形成靈活的市場洞察與響應機制,加強信用管理、制度管理,加速市場化改革步伐,以期實現企業逆勢增長;金融環境,新能源企業應積極探索綠色金融等創新融資模式,拓寬融資渠道,同時還應進行綠色認證,確保企業自身滿足國家對新能源企業的認證標識;法律環境,企業可以打造一支素質能力強的法務隊伍,精準解讀法律條文,祥細了解國家對新能源企業的監管態度,始終保證企業合規、合法、合理運營,減少不必要的財務風險[5]。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能源企業不僅是解決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間矛盾的重要手段,更是我國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舉措。從企業內部財務風險管理環境與外部環境態勢兩個角度出發,創新提出財務風險管理的優化策略:重視傳統資產管理、注重技術更新、建設全過程財務風險管理體系、加大對外部環境的關注力度等,以此提高新能源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質量,科學引導新能源企業更好地實現節能減排、低碳發展,為實現“雙碳”目標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潘榮.新能源企業的財務管理風險與控制策略[J].會計師,2023(24):26-28.
[2]肖際燦.新能源企業擴張期財務風險管理研究[J].中國中小企業,2023(09):90-92.
[3]徐諾.新能源企業財務管理的風險與對策研究[J].中外企業文化,2023(05):56-58.
[4]任錫賢.關于新能源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2022(35):136-138.
[5]張詩琪,羅田香,陳國慶.新能源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問題及對策研究[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2(11):67-68.
作者簡介:戴雨璇(1991-),女,漢族,山東臨沂沂水人,碩士研究生,中級會計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