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線建設的良心秤到紀檢崗位的廉潔尺,馮家三代以誠信為血脈、廉潔為筋骨,用半個世紀的堅守書寫“最美家庭”的家風傳奇。
2025年6月27日,輕輕推開馮好問的家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張張記錄全家溫馨時刻的照片。它們猶如時光的使者,靜靜訴說著這個家庭的溫馨與美好。照片中,有馮好問父親在三線建設線上的工作照,有他父母相濡以沫的愛情照,還有他們一家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的剪影。在所有照片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數馮好問家庭被推選為“2023年全國最美家庭”的合影,那是他們引以為傲的瞬間。
照片承載著流動的歲月,無時無刻不在講述著這個家庭跨越半世紀的最美故事。
誠信的底色
馮好問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一個普通家庭。他的父親曾是一名運輸隊司機,攀枝花三線建設初期,每日奔波于祖國大西南的各條路線。當時物資匱乏,父親常以煙酒、罐頭等與沿途老鄉們“以物易物”。那時候,一包煙能換一大筐蘑菇,一個罐頭可換幾只雞。父親從不占老鄉們的便宜,總會默默估算價值,若老鄉的貨物遠超應得,他定會額外多塞兩包煙作為補償。他說:“騙人要不得,要是人家曉得你騙了他,將來就不會幫忙了,其他司機也得跟著遭殃。”憑借這份誠信,他贏得了老鄉們的信任與尊重。每當車輛拋錨,老鄉們總是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讓他的運輸任務得以順利進行。誠信,也由此深植于他的血脈。
馮好問的母親是一位教師,也是他中學時的班主任,為人正直,以誠信立身。“我的家風家規都源自父母的言傳身教,但身教一定大于言傳。”他認為,家風家規絕非只是嘴上說說、紙上寫寫那般簡單,而是要通過行動來證明。多年來,父母用行動樹立的標桿,始終指引著馮好問的人生方向。
2003年,馮好問從四川省南充市的西華師范大學畢業,接過母親手中的教鞭,成為一位人民教師。課堂上,他不僅用知識武裝孩子們的頭腦,更將“誠信”二字融入每一節德育課。那些源自家族傳承的精神火種,如同春風化雨,悄然滋潤著孩子們的心靈。
部分家長為了讓孩子獲得老師的“特殊關照”,會在逢年過節之際,給馮好問送上購物卡、高檔煙酒等禮物。他總是以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好言相勸,讓家長將禮物帶回去。一些家長誤以為是自己的禮物不夠貴重而被輕視。馮好問也不生氣,耐心地解釋:“教書育人是我的本職,我會公平地對待每個學生。如果我違背職業道德收受禮物,那不僅違背了我的教育初心,也會給孩子們樹立一個極壞的榜樣。”
許多家長被他的誠信和堅守所打動,“把孩子交給馮老師,我們一百個放心。孩子在這樣的老師教導下長大,一定能夠成為一個品行端正,對社會有用的人。”在他們眼中,馮好問不僅是一位傳授知識的老師,更是一位以誠立身、以信鑄魂的引路人。這樣的老師,他們信得過,也愿意將孩子的未來托付給他。
家長的認可和信任,既是對他倡導的誠信教育理念的肯定,也是激勵他繼續前行的動力。他常說,誠信的本質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外誠于人,內誠于心。”在他看來,一個人若想在社會中立足,必須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人無信則不立”,是他一生為人處世的基石。
守廉的愛情
誠信是立身之本,廉潔是行事底線,二者相互滋養,助力馮好問從普通教師,逐步成長為主任、副校長,工作中屢獲嘉獎。事業蒸蒸日上時,愛情也悄然降臨,為他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美好與溫暖。
2004年3月的一天,馮好問因意外摔倒導致膝蓋骨折,住進了醫院。沒想到這一摔,讓馮好問邂逅了他的妻子鄭紅梅。當時鄭紅梅是一名護士,兩人初次相遇便相談甚歡,如同久別重逢的老友,愛情的種子在不經意間萌芽。出院后,馮好問鼓起勇氣表白,鄭紅梅欣然應允。從此,兩人出雙入對,成為眾人眼中的一對璧人。兩年后,在親友的祝福中,馮好問與鄭紅梅攜手步入婚姻殿堂。婚后,二人相敬如賓,從未有過爭執。看著兒子幸福的模樣,馮好問的父母也對鄭紅梅贊不絕口,直夸她是難得的好兒媳。
在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滋養下,馮好問得以全身心投入工作。2016年,憑借出色的工作表現,他調至金牛區紀委,開啟紀檢干部的新征程。從三尺講臺到執紀一線,“廉潔”二字自此成為馮家日常生活中的高頻詞。
工作中,馮好問接觸過許多違紀違法案例。他發現,不少聰慧能干的人,因為缺少家庭的監督與提醒,一步步誤入歧途。這讓他深刻意識到,廉潔不僅是個人的自我約束,更是一個家庭應當共同樹立的品德準則。
“管好自己,管好家庭,共同守護幸福防線。”轉崗后,馮好問與妻子達成這樣的共識。為了更好地踐行承諾,他還笑稱要聘請妻子擔任自家的“廉潔監督官”。
鄭紅梅定下規矩:“減少不必要的應酬,盡量每天回家吃飯。”看似簡單的家庭制度,馮好問將它視作幸福的約束,欣然接受。
一個深夜,城市褪去喧囂,馮好問的辦公室里依舊燈火通明。他正專注處理一樁復雜的涉腐案件,文件堆積如山,電腦屏幕上滿是密密麻麻的證據材料。不知不覺間,時針已指向22點。
“叮鈴鈴”電話響起,是鄭紅梅的來電:“好問,還在外面嗎?”關切之情溢于言表。“剛忙完,還在辦公室,馬上就回。”馮好問揉了揉酸澀的眼睛,語氣里帶著一絲疲憊。電話那頭,鄭紅梅松了口氣,溫柔說道:“飯菜熱好了,等你回家。”
掛斷電話,馮好問匆匆收拾妥當,與同事道別后趕回家。推開門,一股飯菜的香氣與家的溫暖撲面而來。鄭紅梅已經把飯菜重新熱好,端上桌來,眉眼間滿是關切:“快吃吧,餓壞了吧。”
馮好問坐在桌前,看著眼前熱氣騰騰的飯菜,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感慨地說:“幸好有你在。”
久而久之,同事們都知道馮好問家里有個盡職的“監督官”。家庭的監督,成為馮好問堅守廉潔底線的堅強后盾。在妻子的理解與支持下,他將廉潔融入生活,用實際行動守護家庭的幸福和社會風氣的清正。這種對廉潔的堅守不僅體現在他個人的生活中,更延伸到了他對下一代的教育理念上。
家風的傳承
作為深耕教育領域十余載的教師,馮好問始終堅信:家風是滋養品德的沃土。“德才兼備的根基,要從童年時期就開始培育,讓規則意識與法紀觀念像種子般扎根心底。一旦習慣了投機取巧,人生終將偏離正軌。”這番感悟,不僅是他的教育理念,更寄托著對兒子馮宜笑最深切的期望。
某個秋日的傍晚,馮宜笑獨自坐在書桌前,失落的神情藏都藏不住。原來,幾名同學通過作弊取得高分,還在班上大肆炫耀,相對而言堅持誠信應考的他,成績卻有些黯淡。馮好問下班回到家,一眼便察覺到兒子的異樣。他輕輕在兒子身旁坐下,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溫和地問道:“怎么了?考試成績不理想嗎?”馮宜笑抬起頭,眼眶微微泛紅,聲音帶著哽咽,委屈地說:“爸爸,有人提前知道答案,他們分數都比我高,我覺得自己好虧……”
馮好問神色變得嚴肅,他注視著兒子的眼睛,語重心長地說:“學習沒有捷徑可走。這次你看似吃了虧,但靠真本事積累的知識,才能讓人走得更穩更遠。那些虛假的分數,不過是空中樓閣,遲早會坍塌。”
父親的話如同一束穿透陰霾的光,瞬間照亮了馮宜笑的心。第二天,馮宜笑照常將全部的熱忱投入學習。每日傍晚,他總是早早坐在書桌前完成作業;課堂上遇到不懂的難題,便主動舉手向老師請教;課余時間,圖書館的角落總能看見他專注閱讀的身影。時光悄然流逝,終于迎來了期末考試。當成績單公布的那一刻,馮宜笑憑借扎實的積累斬獲優異成績,而那些曾經作弊的同學,成績一落千丈。少年難掩激動,一路小跑著沖回家,高舉試卷喊道:“爸爸!我靠自己的努力考得很好!我現在明白,誠信才是通向成功最可靠的路!”
望著兒子臉上自信飛揚的笑容,馮好問心中泛起漣漪—這不僅是一個孩子的成長蛻變,更是家風傳承的契機。他深知,是時候讓這份跨越兩代人的精神火種,在更遼闊的時空里傳遞了。2024年暑假,馮好問一家三代人踏上一段意義非凡的尋根之旅—重訪父親曾揮灑熱血的三線建設舊址。站在銹跡斑斑的廠房前,時光仿佛在此凝固。當爺爺顫抖著雙手,輕輕摩挲著泛黃的糧票,向孫子緩緩訴說:“當年物資緊缺,我們用糧票換糧食,寧可自己吃虧,也不占百姓分毫。心里這桿秤,量的是物品,守的是良心。”馮宜笑聽得入神,目光中滿是崇敬,忍不住追問道:“爺爺,你們是怎么守住這份原則的?”
“做人要講誠信,做事要守底線。”爺爺的眼神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這是我們的立身之本”。
一旁的馮好問聽著父親的話語,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頭。他蹲下身,捧起一抔混著碎石的泥土,掌心還殘留著銹跡斑斑的螺絲釘:“宜笑,你看這土里,不僅埋著當年的螺絲釘,更藏著爺爺那代人的初心。從三線建設到如今,誠信與廉潔始終是我們家最珍貴的傳家寶。”
馮宜笑深受觸動,他決定將這次的所思所感、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回到家后,他精心制作了一本《家風尋根手賬》。在手賬的首頁,他工工整整地寫下了一副對聯:“爺爺的糧票里藏著‘不占百姓一分’的初心,爸爸的卷宗里寫著‘不縱貪腐一毫’的決心”。橫批:“誠信做事,干凈做人”。 這句話不僅是家族精神的凝練,更成為馮家新一代的座右銘。
父親的誠信基因,在馮好問身上長出廉潔的枝干,最終在馮宜笑的生命里綻放出家風的花朵。這本手賬不僅記錄了馮宜笑的尋根之旅,更承載著跨越三代的精神傳承。
2025年4月,在開展全省家風巡講時,馮好問將父親的運輸日記與兒子的手賬制成“流動家風展”,在21個地市巡講,吸引超10萬人次參觀。他在演講中說道:“家庭是抵御腐敗的第一道防線。希望通過我們的故事,讓更多家庭重視家風建設,共同守護社會的清正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