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薇很守時,比約定時間提早五分鐘就做好了采訪準備。她聊起在長沙參加《歌手2025》節目的競演,卻沒有吃太多當地小吃,她說,因為害怕辣味食物影響嗓音,她也只能克制一些。“我必須先完成比賽,才能放膽去吃。”她說。
這種自律完全符合李佳薇留給人們的印象。2025年7月4日,這位出道十多年的歌手,終于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在湖南衛視芒果TV《歌手2025》節目的揭榜賽中,她現場演唱了一首《天后》,扎實的唱功和濃烈的情感,短短幾分鐘內打動了無數觀眾。
這一刻,已經讓李佳薇等待了十年之久。2015年,被業內譽為“鐵肺歌手”的李佳薇第一次參加《我是歌手》第三季的踢館比賽,雖然表現不俗,卻并未取得理想的名次,遺憾離場。此后的十年里,由于大環境的原因,她不斷失去演出舞臺。2020年,為了生存,她甚至轉行做起房產銷售。因為轉行,她還登上了社交媒體的熱搜榜。
幸運的是,機會終于重新落到了李佳薇身上。想起這些日子的走紅,她依然覺得意外,甚至有些錯愕。“我只是想把歌唱好,想盡辦法要留在舞臺上。”李佳薇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生活中的她,性格開朗、健談、直爽,在舞臺下顯得更加放松和幽默。正如人們看到的那樣,這個倔強的歌手習慣事事努力,把一切“做好做滿”,只為了讓自己不留遺憾。
李佳薇的性格是外放、直接且感性的。她愿意跟身邊的人聊天,愛笑,也經常會因為被一些細微的情緒打動而落淚。7月4日那一晚,唱完《天后》,得知自己可以繼續留下比賽的那一刻,她忍不住在鏡頭前邊哭邊說“我終于可以留在這個舞臺了”。還是在那一晚,下了臺,無數問候和工作機會涌向她和經紀人的手機,看著手機里的消息,她也忍不住哭出聲。在競賽后臺,被其他歌手的歌聲打動,她更是隨時會眼眶泛紅。
她沒有預料到自己的走紅。唱完《天后》,李佳薇迅速成為社交媒體的熱點,聲樂老師、樂評人開始分析她這一曲的唱功細節和情感表達,歌迷們聚集在評論區感嘆她這些年的不易和挫折,指出她“早就該火”。人們反復聆聽著李佳薇昂揚、充滿希望的歌聲,將未實現的夢想投射在她身上,希望她在舞臺上續寫低谷逆襲的神話。
緊張地準備著演唱內容的李佳薇,一開始并沒有看過這些評論。她不知道什么是所謂“經濟上行的美”,還好奇地詢問同事,這是什么意思。同事告訴她:這句話是說,你唱歌讓人覺得很有希望。“可能我在唱歌時,有一種給別人傳遞能量的感覺。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都會往前沖,相信努力會有回報。這好像是我骨子里帶來的。”她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這些天,她一直“沉浸式”地準備著比賽,讓自己維持著競賽的緊張感。她深知機會來之不易,每表現好一次,就會多一次給人們留下印象的機會。第一場比賽選擇《天后》,是因為這首歌非常貼近她的心情。“我嫉妒你的愛,氣勢如虹,像個人氣高居不下的天后”,這樣的歌詞,如此符合她渴望舞臺的心境。為此,她甚至穿上了和十年前第一次參賽時類似的黑色長裙,梳著類似的發型登場,仿佛要借著這次重啟,將過去的遺憾一掃而光。
逐漸熟悉舞臺的李佳薇,也開始嘗試不同風格的作品。后面的一次比賽中,她選擇了歌手周深的《光亮》,在其中運用了從前很少展示的戲腔唱法,讓人覺得耳目一新。到了決賽前夕的突圍賽,她在《千年之戀》中,又毫無保留地展現出自己拿手的高音技巧,絲毫不在意過往“只會飆高音”的評論。氣場全開,毫無懸念地直接進入了總決賽。
比起十年前過快離開的遺憾,一切似乎都在變好。觀眾對她的反應一期比一期熱烈,臺下,她也顯得比十年前更為松弛、活潑。歌迷們截取了很多她唱歌、聊天時的圖片,做成表情包到處轉發。
即便如此順風順水,李佳薇依舊對舞臺保持著嚴苛、審慎的態度,絲毫不敢夸大眼前的成功。走紅之后,不斷有人來詢問她是否有計劃準備演唱會。對此,她一概表示“今年沒有計劃”。因為目前的一切,都讓她感覺來得太突然,她還是想慢慢規劃巡演的內容,再做決定。聊到這里,她突然半開玩笑地“推銷”自己未來的巡演:“我跟你說,來看李佳薇的現場,你不會后悔!”這種熱情和風趣,與舞臺上那個氣場強大的“鐵肺歌手”,形成了有趣的反差。
2015年,第一次來到《我是歌手》時,李佳薇要面對的是韓紅、孫楠、譚維維等實力強勁的對手。最終,她沒能順利留在舞臺上。在眾人的惋惜聲中,她的音樂合伙人王若麟講了這樣一件事:李佳薇參賽時演唱的歌曲《煎熬》是她的成名作,早已到達滾瓜爛熟的程度,但在比賽之前,她依舊要手寫這首歌的歌詞,在每一句后面加上標注,不斷地思考和溫習,如何表達才能更好。
這種極度認真的態度,是李佳薇從始至終的性格。2010年,她在中國臺灣參加選秀節目《超級星光大道》時,擔任評委的音樂人陳建寧就指出了這一點。他發現,李佳薇在比賽過程中,會把評委所說的細微意見都牢牢記住,在下一次比賽中,評委們馬上就能發現她的進步。他說,李佳薇就是所謂“紀律者”(即嚴格自律的人)。真正成功的藝術家從來不是那種天馬行空的人,而是李佳薇這樣,對每一個細節都認真雕琢的人。
一個人的性格,或許早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定型。1988年,李佳薇出生在馬來西亞森美蘭州的一個華人家庭,她是家里的“老三”,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妹妹。她記得,媽媽一直說,她從小就挺獨立,很會照顧自己,什么事情都習慣“自己來”,學業也不用父母操心。“我的父母非常棒,他們給我們空間和自由,百分百地支持我們做很多事。”李佳薇這樣對《中國新聞周刊》講述自己的家庭。或許,正是周圍人對這個家庭“沒有男孩”的看法,讓她在潛意識里變得好強,總想為父母承擔一些什么。
八歲那年,因為嗓音天賦不錯,李佳薇被校長推薦到一位聲樂老師門下,學習美聲和民族唱法。學唱歌,對一個多子女的普通家庭而言是一筆不菲的支出,但李佳薇的父母發現女兒喜歡唱歌,就毫不猶豫地全力支持。李佳薇的妹妹李佳歡也是一位歌手,她曾在電視節目中回憶,她從小就被父母帶著觀看姐姐的歌唱比賽,習慣了“全家上陣”給姐姐助威的日子,這種環境甚至也影響了李佳歡的職業選擇。
父母的包容,家人的團結,讓李佳薇反而生出了遠超于其他孩子的責任心。作為一個普通人家的小孩,憂患意識始終在她身上留存著。她知道,無論如何發展自己的愛好,原則和底線還是“不能讓父母擔心”。讀大學時,出于務實考慮,她選擇了化學專業。那時,她給自己的人生規劃,還是像大多數人一樣,平穩地找個工作,結婚成家。歌手這個職業對她而言,還是顯得太過遙遠。
但內心的天平還是傾斜了。2010年,22歲的李佳薇來到臺灣大學交換學習。她去求學,也想趁著離家讀書的機會,到更大的舞臺上闖一闖。她報名參加了中國臺灣的選秀節目《超級星光大道》,這個曾經推出了蕭敬騰、徐佳瑩等知名歌手的節目,在全亞洲都有不小的號召力。結果,這一試就非同凡響。在這個節目里,她驚訝地發現,居然有觀眾愿意冒著寒冷來聽她唱歌,舉著燈牌給她加油。這也是她第一次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嗓音有著征服觀眾的魅力。最終,她一路順暢地完成比賽,獲得了華納唱片的一張合約。
初出茅廬的李佳薇是幸運的,因為這份冠軍殊榮,她享受到了華語實體唱片業“黃金年代”的最后榮光。2011年,李佳薇出版首張專輯《感謝愛人》,在制作人和詞曲作者的精心打造之下,音域跨度極大、特色極為突出的主打歌《煎熬》廣為流傳,很快成了她的代表作。那時,李佳薇依然是人們眼中的“歌壇優等生”,她認真地唱歌,聽從公司的安排,踏踏實實地宣傳。后來,她才慢慢注意到,音樂行業的環境似乎正在發生改變,精雕細琢出版唱片的歌手,已經開始要應對大量網絡音樂的沖擊。“以前,我們都花一兩年的時間去做一張專輯。但是到后來,歌曲的數目就變得‘海量’了。”李佳薇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
很快,智能手機的普及、音樂App的流行、短視頻平臺的興起,一次又一次打擊著日薄西山的實體唱片業。而一位歌手的成功需要時間的醞釀,需要好作品的保駕護航,也需要少則五六年,多則十幾年舞臺經驗的沉淀。年輕的李佳薇有了代表作,有了登上大舞臺的機會,正處在需要沉淀和鍛煉的時期,但環境和規則卻越來越不可捉摸了。出道幾年,她的好嗓音、優秀唱功一直被業內人稱道,但一直沒有新作的熱度能夠超過《煎熬》,參加節目的機會也并不太多。
2015年在《我是歌手》上的驚鴻一瞥,以及又推出了兩張專輯后,外界都以為李佳薇等到了事業上行的新機會,連她自己也如此認為。但沒人能想到事情接下來的走向。2019年年底,李佳薇的唱片合約到期,原本她計劃自己開設工作室,但2020年,環境原因導致演出機會驟減,嚴重影響了她的收入。為了生活,經過一番猶豫,李佳薇決定去做房產銷售。很少有歌手敢于放下面子,做出這樣的選擇。盡管她用了化名,媒體還是很快發現了這件事,還送了她一個“賣房天后”的稱號。
她記得,她小時候跟老師學唱歌,她可以花一年時間去精進、打磨一首歌,最終總能游刃有余地掌握。長大后進入歌壇,她一度不知道如何跟媒體打交道,但為了效果,她立志要做個讓別人覺得“好采訪”“好聊天”的人,就讓自己學著在鏡頭前侃侃而談。時間久了,就連過去柔美的聲線也練出了幾分快人快語的爽利。過去的生命經驗告訴她,努力的作用遠遠大過天賦。
“我的性格和心態一貫都是這樣。當我決定做那件事情的時候,就會全心全意去做,認真地對待。”李佳薇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在不順利的日子里,她繼續做著房產中介的工作,也不斷尋找唱歌的機會。2021年,她和經紀人開始一起在中國大陸尋找更多的演出機會,無論是Livehouse還是小酒吧,她都愿意嘗試。為此,她曾在喧鬧嘈雜的環境展示高音,也曾頂著嗆人的煙味兒唱歌。
苦沒有白吃,機會也開始一點一點重新向她聚攏。2022年,李佳薇出版了新專輯,獲得了更多現場表演、參加綜藝節目的機會。直到2025年7月,《天后》將她推上了人生新高點的那一刻,一切真的重新開始了。
最近,在湖南衛視芒果TV的《背后》節目中,主持人張泉靈用一個精妙的比喻,形容了李佳薇過去的經歷。她覺得,李佳薇參加選秀獲得冠軍的經歷,像是為她鍍了一層精美的釉殼。多年來,她小心翼翼地活在這個美麗的釉殼里,不敢犯錯。對此,李佳薇十分認同。她甚至覺得,做房屋銷售的經歷讓她重新獲得了自在的感覺。因為要做銷售,就必須放下歌手的身份和面子,也就被迫放棄那個“殼子”,放下之后,她反而意外地感到輕松和專注。
那幾年,在蕓蕓眾生中浮沉,她感受到了舞臺上和舞臺下的不同。在臺上時,是她散發熱情和能量給別人,但在臺下做銷售時,她要學會傾聽、交談,聆聽客戶的生活故事。這段獨特的經歷,讓她對舞臺有了全新的感觸。過去,偶爾有不了解她的人會說“李佳薇只會飆高音”,可是現在,這樣的聲音正在逐漸減少。人們從她技巧精湛的歌聲背后,聽到了更多復雜的情緒和感觸,也聽到了更多普通人的心聲。
曾經一絲不茍,甚至有些嚴肅的李佳薇,開始越來越放松。過去,她的歌聲引人注目,說話的聲音卻是柔柔弱弱的。如今,她早就學會了把生活中更幽默、更愉悅的一面拿出來展示給觀眾。在視頻網站上,她會隨手發出自己演唱美聲和民歌的視頻,《好日子》《我愛你,塞北的雪》和《青藏高原》,幾首聯唱下來,人們驚嘆,這樣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歌手竟然還有這樣的才藝。她還會和搞笑博主一起合唱跑調版的《煎熬》。網友們覺得她放得開,封她為“小品天后”,她也開始調侃自己是“主業唱歌,副業賣房,兼職小品”。
多年前入行時的容貌焦慮也在消解。當年離鄉背井來到臺北,李佳薇懷揣傲人的才藝,內心卻并未做好當歌手的準備。她看到臺北街頭高挑漂亮的女孩,心中也會生出一絲自卑,覺得自己不夠“高白瘦”,外表不夠好,不適合做藝人。但現在,她不再有這樣的焦慮。“我不是第一眼就可以吸引別人眼球的人,但是能夠一步一步這樣子走來,也挺好的。”李佳薇說。
她自認是個樂觀、健忘的人,凡事喜歡記住好的一面。對于幾年前遭遇的那些挫折,她早已學會不內耗,直接拋諸腦后。此時此刻,能讓她感覺開心、輕松的事情更多,比如讀書、看電影和美食。說到美食,她的語調都變得不一樣了。她幾乎去打卡過北京所有著名的烤鴨店,也愛吃樂山的甜皮鴨和西安的小炒泡饃。
她不再為了保持臺上的氣場,非要穿十幾厘米的高跟鞋,也不再用長裙和長袖上衣遮住自己,而是自信地穿上她喜歡的露肩裙。她知道,腦海中的那些刻板印象,不過只是束縛自己的枷鎖。
三年前,她唱了一首名為《追心者》的歌,其中部分詞曲是她自己創作的,隱約寫出了這些年的甘苦。歌中唱道:“我是追心者,傷痕是資格。與生俱來的,是活得獨特。倔強的苦澀,我自得其樂。不用告訴我,怎么做選擇。”看起來,這位一直抱持著優等生心態的歌手,在挫折之后,最終交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