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傳統戲曲作為中華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記憶、民族精神與地域風情,其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如唱、念、做、打等,生動展現出不同時期的社會風貌、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然而,在全球化進程與現代多元文化交融下,傳統戲曲面臨著諸多挑戰,如受眾群體老齡化、演出市場萎縮、傳承人才斷層等問題日益凸顯,許多珍貴的劇種正逐漸走向衰微,保護傳承工作迫在眉睫。基于此,本研究剖析當前傳統戲曲面臨的困境,并結合成功案例與實踐經驗,提出切實可行的保護傳承與創新開發路徑,旨在為傳統戲曲在新時代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導。
二、傳統戲曲簡述
(一)戲曲元素的演變
戲曲元素的演變深刻反映了中國傳統藝術在歷史進程中的動態發展。從宋元南戲、元雜劇的程式化表演,到明清傳奇對角色行當的細化,戲曲藝術通過確立唱、念、做、打的綜合體系而不斷完善。明代昆曲的興起標志著文人審美對戲曲文學的深度介入,其曲牌體音樂結構與雅致辭章成為典范;清代花部亂彈的勃發則體現了民間審美趣味對表演程式的改造,板腔體音樂的出現增強了敘事的靈活性。近代以來,京劇成為戲曲元素發展的集大成者,其臉譜、服飾、身段等視覺符號系統高度規范化,而地方戲種則保留了方言音韻與地域特色。20世紀50年代以來,戲曲改革推動傳統程式與現代舞臺技術的融合,燈光、布景等新元素的引入,在保持寫意美學本質的同時拓展了傳統戲曲的表現維度。這種演變既包含藝術本體的內在規律,也折射出社會文化變遷與受眾審美需求的雙向互動,體現出傳統文化在創新發展中的延續性。
(二)戲曲的發展過程
戲曲的發展過程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特征,其藝術形態的演進始終與社會文化變遷緊密關聯。戲曲萌芽于先秦慶典儀式的表演,至唐代參軍戲、歌舞戲已具備初步的敘事功能,而宋金時期勾欄瓦舍的興起則標志著戲曲作為獨立藝術樣式的成熟。元代雜劇的繁榮奠定了“四折一楔子”的劇本結構,以關漢卿、王實甫為代表的作家群體使戲曲文學達到首個高峰,其音樂體制以曲牌聯套為主,表演上則形成生、旦、凈、末、丑的行當雛形。明代傳奇突破元雜劇的篇幅限制,昆山腔經魏良輔改革后發展為“水磨調”,以《牡丹亭》為代表的文人劇作將抒情性與戲劇性高度融合。清代地方戲的勃興構成戲曲史上的重要轉折,梆子、皮黃等聲腔系統通過板式變化體取代曲牌體,促使表演重心向技藝化、通俗化轉移,最終促成京劇在道光年間的整合與定型。20世紀50年代以來,戲曲在保持虛擬性、程式性美學核心的同時,通過劇目創新、舞臺技術革新等方式尋求當代轉型。這一歷時悠久的發展脈絡,既體現了中國傳統藝術的內在延續性,也展現了其適應不同時代審美需求的強大調適能力。
三、傳統戲曲的保護傳承基礎
首先,構建產業發展機制。應系統梳理傳統戲曲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及傳承模式,為產業機制建設提供理論基礎;運用大數據技術精準分析傳統戲曲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進而為戲曲資源的梯度開發與科學利用提供依據;在產業發展中需統籌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實現傳統戲曲保護與開發的良性互動。[1]
其次,打造獨特文化品牌。傳統戲曲具有民間性和民族性,因此在傳統戲曲的開發保護和傳承工作中,要深入挖掘其中獨特的文化價值,打造獨特的文化品牌,以此發揮文化資源優勢,拓寬傳統戲曲的影響范圍。
最后,關注戲曲學術研究。傳統戲曲的開發保護與傳承,不僅要重視文化經濟方面的發展,還要加強戲曲學術研究,推動從事戲曲藝術的研究人員和專業性組織參與到傳統戲曲的開發保護與傳承工作中。鼓勵地方高校及專業人員開展藝術研究,進而豐富和完善傳統戲曲開發保護與傳承的理論基礎。
四、傳統戲曲保護傳承的策略
(一)提升受眾觀念,強化保護傳承意識
首先,加強宣傳教育。可以利用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以及網絡新媒體平臺,精心策劃并制作傳統戲曲專題節目、紀錄片與宣傳片。這些內容應深入挖掘傳統戲曲的藝術精髓與文化內涵,以生動鮮活的形式呈現給廣大受眾,讓受眾直觀領略傳統戲曲的獨特魅力。同時,將傳統戲曲教育深度融入學校教育體系,在中小學及高校開設戲曲課程,配備專業師資力量,系統傳授戲曲知識;積極組織戲曲社團,為學生提供實踐交流平臺;定期舉辦戲曲演出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戲曲表演的魅力,從而培養青少年對傳統戲曲的濃厚興趣與深入認知。
其次,大力推進戲曲進社區、進鄉村活動。組織專業戲曲團隊深入基層,通過現場戲曲表演、戲曲知識講座等形式,打破地域限制,讓更多受眾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和深入了解傳統戲曲,拉近受眾與戲曲的距離。此外,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優勢,緊跟時代潮流,以短視頻、直播等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對傳統戲曲進行創新性包裝與現代化傳播。通過創意短視頻展示戲曲的精彩片段、幕后故事,利用直播平臺進行戲曲演出、互動教學等,吸引年輕受眾的目光,激發他們對傳統戲曲的關注與熱愛。
最后,積極開發傳統戲曲相關的主題項目。例如,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蘊的戲曲主題公園,將戲曲元素融入公園的景觀設計、游樂設施等各個方面,讓游客沉浸式感受戲曲文化;舉辦戲曲文化節,匯聚各地戲曲名家、劇團,開展戲曲展演、戲曲論壇、戲曲展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成規模效應和品牌影響力,吸引更多受眾參與其中。同時,積極鼓勵受眾參與傳統戲曲的創作和表演,如舉辦戲曲創作大賽、邀請觀眾參與戲曲演出等,讓受眾從觀眾轉變為傳統戲曲的參與者和創作者,增強他們的參與感,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傳統戲曲保護傳承的良好氛圍。
(二)培養傳承人,構建傳承體系
為有效解決傳統戲曲傳承人數量不足的問題,應構建科學、完善的傳承體系,可從資金支持、保障條件、評估激勵等多方面協同推進:
其一,在人才培養資金保障方面,可設立專項的傳統戲曲傳承人培養基金。該基金應具備明確的資金來源與規范的管理機制,通過財政撥款、企業贊助、社會捐贈等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基金主要面向有志于投身傳統戲曲學習的青年群體,為他們提供涵蓋學費補貼、生活補助、學習資料購置等多方面的經濟支持,切實減輕青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經濟負擔,吸引更多人加入傳統戲曲傳承隊伍。[2]
其二,在院校合作培養人才方面,應積極與高校、職業院校建立深度合作關系。根據傳統戲曲傳承的實際需求,在院校中開設傳統戲曲專業或特色課程。課程設置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涵蓋戲曲表演、唱腔、身段、劇目創作、戲曲理論等多個維度,邀請業內資深專家和優秀演員擔任授課教師,保證教學質量。通過院校的系統教育,培養一批具備扎實專業知識和較高藝術素養的專業化傳承人才,為傳統戲曲傳承注入新鮮血液。在“師徒制”傳承推進方面,大力實施“師徒制”傳承計劃。深入挖掘老一輩民間藝人的藝術資源,建立完善的民間藝人信息庫。通過政策引導、榮譽激勵等方式,鼓勵老一輩民間藝人積極收徒授藝。在傳承過程中,注重傳統技藝的口傳心授,同時結合現代教學方法,對傳承內容進行系統整理和記錄,確保傳統戲曲技藝的有效延續。
其三,在傳承評估與激勵機制方面,建立科學合理的傳承評估體系。制定全面、細致的傳統戲曲傳承人評估標準,涵蓋技藝水平、傳承成果、創新能力、社會影響力等多個方面。定期組織專業評估團隊,對傳承人進行嚴格、公正地評估。對于在傳承工作中表現優秀的傳承人,給予物質獎勵、榮譽稱號、職稱晉升等多種形式的表彰和獎勵,并在資金支持、演出機會等方面予以傾斜。通過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激發傳承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吸引更多人投身于傳統戲曲的傳承事業,形成良好的傳承氛圍。
(三)創新開發戲曲文化旅游項目
在保護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背景下,文化旅游是較為成功的文化發展策略。傳統戲曲的保護與傳承也要嘗試創新開發文化旅游項目,深挖曲藝文化內涵,以此增強傳統戲曲的吸引力。具體而言,相關單位可以深入開發旅游資源,設置參與性較高的文化旅游體驗項目。以豫劇旅游體驗項目為例,豫劇的動態特征使其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挖掘豫劇的動態特征,開發參與性較強的文化旅游體驗項目,能夠進一步增強豫劇的吸引力。例如,開設豫劇晚會,向游客簡要介紹豫劇藝術;打造豫劇博物館和陳列室,將傳統戲曲的發展歷程呈現出來;在游客參與豫劇體驗項目時,可以為其提供具有豫劇標志的紀念品。
(四)融合現代信息技術,豐富傳統戲曲展演形式
在現代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當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需緊跟時代步伐,積極創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以豐富傳統戲曲的展演形式,讓這門古老的藝術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具體而言,可以借助多媒體互動手段與先進的燈光舞美效果,為傳統戲曲打造出精美的舞臺場景。通過精心設計的多媒體影像與燈光變化,營造出具有3D視覺效果的舞臺空間,使觀眾仿佛置身于戲曲所描繪的世界中,獲得更為真切的視聽感受。[3]例如,在一些歷史題材的戲曲演出中,利用多媒體展示古代的建筑風貌、市井生活等場景,配合燈光模擬出日出日落、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劇中人物所處時代的環境氛圍,增強對劇情的理解。
此外,虛擬技術的發展為傳統戲曲舞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它能突破傳統戲曲靜態舞臺的局限,使舞臺變得更加靈活、生動且富有想象力。演員在現實舞臺上進行表演,而虛擬技術則根據劇情需要,在舞臺上呈現出奇幻的場景、角色或特效,如在一些神話主題的戲曲演出中,虛擬技術可以營造出奇幻的氛圍,進一步提高傳統戲曲的表現力,豐富其表現形式。同時,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了解受眾的喜好和需求,可以為戲曲的創作、演出和推廣提供精準的參考依據,進一步推動傳統戲曲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
(五)加強曲藝數據庫建設,推動傳統戲曲傳承創新
在傳統戲曲的保護開發和傳承工作中,要重點處理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加強傳統戲曲的數據庫建設,有利于推動傳統戲曲的保護性發展和創新性傳承。[4]
第一,聯合傳統戲曲專家非遺傳承人打造曲藝數據庫。傳統戲曲的數據庫建設要深度挖掘開發和收集相關數據信息,因此,需聯合傳統戲曲專家和非遺傳承人,挖掘和收集更全面的信息數據,避免部分文化內涵因時間的流轉而消失,促進傳統戲曲的保護性發展。
第二,應用大數據技術和互聯網平臺建設網絡數字資源庫。應用大數據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將傳統戲曲的信息數據實現數字化轉化,并細致梳理和匯總相關藝術資源,形成網絡數字資源庫,包括圖片、文字、音頻、視頻等內容。同時,在網絡數字資源庫的建設過程中鼓勵相關研究者和愛好者提供相應的素材,以此提升網絡數字資源庫的建設完備性。
第三,開發傳統戲曲傳播應用軟件,實現創新性傳承。傳統戲曲的開發保護工作不能局限于非遺傳承的角度,也要實現創新性發展。在建設網絡數字資源庫后,要開發相應的傳播應用軟件,如戲曲傳唱App,整合多種傳統戲曲演唱資源,包括不同劇種的經典唱段,滿足受眾的演唱需求。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繼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背景下,要不斷創新傳統戲曲開發保護與傳承的舉措。應深入挖掘傳統戲曲的文化內涵和發展過程,結合新時代傳統文化發展趨勢建立產業發展機制,同時融合現代信息技術,發揮文化資源優勢,拓寬傳統戲曲的發展渠道和形式,打造獨特的文化品牌。除此之外,還應加強對傳統戲曲的學術研究,重視曲藝數據庫建設,有效推動傳統戲曲的保護和傳承,使傳統戲曲與時代發展接軌。
參考文獻:
[1]閆鵬.中原民間戲曲的藝術風格和傳承啟示——以河南為例[J].黃河.黃土.黃種人,2022(23):50-52.
[2]陳晶晶.新世紀中原劇作家群的戲曲創作與文化記憶[J].殷都學刊,2022,43(03):107-111.
[3]牛娜娜.河南地方小劇種戲曲的成長背景與發展特點簡析[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22,38
(04):101-104.
[4]王達亮.中原戲曲表演藝術傳承與創新數據資源庫建設[J].中國教育學刊,2021(04):150.
(作者簡介:劉慧芳,女,大專,西華縣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非遺)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