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非遺戲曲承載著地方群眾的歷史文化記憶,集中體現了當地群眾的審美品格,是地方高校美育不可或缺的藝術教育資源。將地方非遺戲曲融入高校美育,既契合地方文化的傳承需求,順應高校美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又能滿足大學生個體成長的多元訴求。基于此,本文立足于高校美育視域,旨在探索在地非遺戲曲的傳承與創新路徑。
一、地方非遺戲曲融入高校美育的意義
(一)契合地方文化傳承的實際需求
地方非遺戲曲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記憶,承載著當地群眾獨有的藝術審美傾向。然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地方非遺戲曲面臨著傳承人斷層、受眾人數急劇銳減、地方傳統文化失真的傳承困境,亟須得到相關部門的支持與保護。將地方非遺戲曲與高校美育相融合,不僅契合地方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迫切需要,還是高校履行社會責任、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推進地域文化發展的重要舉措。
高校作為開展學術研究與促進地方文化發展的關鍵一環,對地域文化的傳承保護、創新發展起到引領作用,是推動地域文化煥發新生的重要力量。從理論研究層面來看,高校具備跨學科的整合優勢,能夠將藝術學、傳播學以及民俗學等多個學科進行交匯融合,為深入挖掘地方非遺戲曲背后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等提供堅實有力的支撐。從實踐層面來看,高校美育課程為地方非遺戲曲的活態傳承創造了條件。例如,通過開設非遺戲曲工作坊、名家進校園、戲曲表演、劇目創編等實踐課程,學生能夠近距離接觸戲曲表演,體會戲曲唱腔的獨特韻味,在實踐中感受美、欣賞美、體驗美、創造美。
(二)符合高校美育的發展趨勢
當下,高校美育正朝著開放化、多元化、立體融合化的方向發展,地方非遺戲曲作為集音樂、美術、文學、舞蹈等多種藝術形態于一體的綜合性表演形式,其獨特的藝術價值為高校美育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和實踐范式。一方面,非遺戲曲拓展了美育內容的邊界,將靜態的文化符號轉化為動態的藝術體驗,豐富了教育的層次;另一方面,地方非遺戲曲中蘊含的倫理觀念、家國情懷、民族精神等對學生具有價值引領的作用。
從高校美育的課程體系層面來看,地方非遺戲曲的融入有效打破了以往美育課程中的教學局限。傳統美育課程多以西方美學理論為核心,對本土化的美學內容涉及較少。而非遺戲曲的介入,有效推動了美育課程的發展,提升了美育的綜合性與創新性。
因此,將非遺戲曲融入高校美育,是地方高校積極響應國家政策,主動承擔文化傳承使命的具體表現。這不僅契合高校美育從知識傳授向全面育人轉型的現實需求,對于培育具有深厚文化底蘊、高尚道德情操的當代大學生也具有重要意義。
(三)滿足學生個體成長的多元訴求
從知識體系構建層面來看,地方非遺戲曲的融入為學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學習空間,使得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拓寬了自身的文化視野,增強了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在非遺戲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了解蘊藏在戲曲背后的歷史故事和人文內涵,豐富自身的知識結構,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
從提升學生審美素養層面來看,地方非遺戲曲有著獨特的藝術表現力。不論是戲曲服飾中的精美紋樣,或是戲曲臉譜中鮮明的色彩運用,還是程式化的舞臺布景,這些藝術元素都是絕佳的美育素材。通過學習地方非遺戲曲,學生可以深入了解戲曲中的服飾文化、臉譜藝術、唱腔運用及舞臺表演等,深刻感受中國古典美學中蘊含的意蘊美和形式美。
二、地方非遺戲曲融入高校美育的現存問題
(一)課程體系碎片化
當前,地方非遺戲曲課程體系建設存在較為顯著的碎片化問題。一方面,高校美育常以公共選修課、限選課、非遺講座和工作坊的形式開展授課,缺乏系統性、連貫性的知識體系。學生對非遺戲曲的了解僅僅停留在戲曲行當介紹、經典戲曲唱段等較為零散的知識內容,而對非遺戲曲的歷史文化、表演程式、音樂唱腔等內容的深度挖掘和講解存在不足,導致學生難以全面理解非遺戲曲文化的精神內涵。另一方面,高校美育的課程設置與美育目標結合得不夠緊密,對于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與需求考慮得不夠充分。目前,多數高校的非遺戲曲課程僅面向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忽視了其他專業學生對美育的需求,導致非遺戲曲課程在高校美育實施過程中的受眾面較窄,難以實現地方非遺戲曲在高校的廣泛傳播與傳承發展。此外,課程評價體系缺乏科學合理的考核標準,評價指標較為單一,無法準確評估與衡量學生對于非遺戲曲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二)參與體驗形式化
非遺戲曲的獨特魅力在于學生的親身實踐和參與體驗,如身段的模仿、唱腔的學習、民俗文化的沉浸式體驗等。然而,目前此類實踐活動多以觀看演出、聆聽講座的形式出現,學生僅作為觀眾被動地觀看表演,缺少與戲曲演員的互動、交流。由于學生對于非遺戲曲的深度參與較為缺乏,導致其難以形成對非遺戲曲文化的情感認同。這種單向輸出的學習模式,沒有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始終處于“圍觀者”的地位,其參與感、實踐感均不足。此外,部分高校在課程設置方面雖開設了諸如戲曲臉譜繪制、戲曲劇目編排以及戲曲身段模仿等課程,但也多以教授簡單的身段動作、唱腔唱段為主。例如,在戲曲身段模仿課程中,教師雖對戲曲的“手眼身法步”等技術要點進行了講解,但對于學生在學習中所存在的困惑,如“為何戲曲的動作與現代舞蹈動作相比速度會如此之慢”“戲曲能否與現代舞蹈進行結合并創新”等問題都未能給予充分地解答和指導。又如,在戲曲臉譜繪制課程中,學生僅僅學到了戲曲臉譜的基本繪制技巧,而對于臉譜背后所深藏的文化寓意以及色彩象征等內容缺乏深入地了解。學生在此類活動中只是技術的模仿者,而非文化的探索者,從而難以形成對非遺戲曲的深度思考和情感聯結。
(三)資源整合碎片化
地方非遺戲曲的資源保存主體主要包括地方文旅部門、地方群眾文化館、非遺傳承人等,但各主體之間缺乏有效的協同管理機制,導致非遺戲曲資源在高校美育課程中的利用率較為低下。一方面,由于地方文旅部門、地方群眾文化館、非遺傳承人等各主體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資源共享機制,這些寶貴的非遺戲曲資源無法在高校的美育課程中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另一方面,高校對于引入的非遺戲曲資源缺乏系統地整合與梳理,數字化非遺戲曲資源建設普遍不足,導致課程內容枯燥、單一,難以滿足不同專業學生對于戲曲學習的需求,進而影響了學生對非遺戲曲文化的全面了解和深入體驗。此外,在師資方面,高校缺乏專業的非遺戲曲教師,非遺戲曲課程的授課多依賴于外聘教師(非遺戲曲傳承人、戲曲專業演員等),但由于工作性質,外聘教師無法長期穩定地參與高校美育教學,導致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障。因此,建立長期有效的協同管理機制,是促進各主體間的資源合作和共享,解決高校美育資源整合碎片化問題的核心所在。
三、地方非遺戲曲融入高校美育的路徑
(一)構建系統化課程體系,夯實美育教學基礎
為實現地方非遺戲曲與高校美育課程的有機融合,首要任務便是構建系統化的非遺戲曲課程體系。該體系應涵蓋理論研究與實踐教學兩大模塊:在理論研究模塊,主要開設如非遺戲曲歷史研究、非遺戲曲文化研究、非遺戲曲藝術特色研究等課程,這類理論性課程旨在填補非遺戲曲的研究空白,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和素養三個維度獲得提升;在實踐教學模塊,主要開設如非遺戲曲表演、非遺戲曲創編、非遺戲曲臉譜繪制、非遺戲曲文創開發等課程,這類實踐性課程旨在通過實操演練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對非遺戲曲的傳承不是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通過親身實踐來感受非遺戲曲所蘊含的藝術價值。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構建一個全面、系統、多元的非遺戲曲特色課程體系,高校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從知識到實踐、從理論到創新的全方位學習平臺。
(二)組建非遺戲曲社團,強化美育參與體驗
首先,戲曲社團是學生沉浸式體驗非遺戲曲的重要平臺。社團可通過定期開展戲曲表演、排練等活動,有效提升學生的戲曲表演技能,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歷練和成長。這種自發的、主動的學習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美育在實踐中進一步取得實效。
其次,戲曲社團也是校園非遺戲曲傳承的主要陣地。社團成員可通過各種形式的推廣,向廣大師生宣傳非遺戲曲的藝術魅力和人文價值,從而提升師生對非遺戲曲的認知度。這不僅有助于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營造濃厚的戲曲藝術氛圍,更能有效推動非遺戲曲的傳播與發展。
最后,戲曲社團也能推動非遺戲曲的進一步創新和發展。社團成員在學習傳統戲曲的基礎上,可嘗試將現代元素融入其中,創作出更具時代特色的新作品。這種創新既能推動傳統戲曲的發展,又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
(三)整合校地多方資源,構建非遺戲曲數據庫
高校可以通過整合校地等多方資源對非遺戲曲形成數字化保護,這不僅是對非遺開展搶救性保護的重要手段,更是推動戲曲文化在高校發展的重要舉措。
非遺戲曲數據庫的建立,可以對非遺戲曲的歷史文獻、表演技藝、服裝道具、經典劇本等相關資料進行全面而系統性地保護、整理。這些資料不僅可以為以后的學術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更是今后高校美育資源的珍貴文庫。該數據庫不僅要包含非遺戲曲的靜態資料,還應通過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實現非遺戲曲的動態展示和互動體驗。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隨時調取戲曲名家的經典唱腔片段供學生模仿、學習;學生也可以通過數據檢索,獲取豐富的創作素材,為戲曲劇本的創編提供更多靈感。因此,整合校地多方資源,構建非遺戲曲數據庫不僅能為高校美育提供堅實的資源支撐,更能讓非遺戲曲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煥發出新的生機。
四、結語
將地方非遺戲曲融入高校美育,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更是推動高校美育轉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這種融合不僅打破了傳統美育的邊界,更構建起以文化傳承為根基、以教育創新為驅動、以人才培養為主要目標的全新育人模式。未來,隨著高校美育的不斷發展,地方高校應進一步探索非遺戲曲融入美育的創新路徑,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姿態,推動非遺戲曲的傳承與發展,從而實現文化傳承與教育轉型的協同共贏。
參考文獻:
[1]鄢志莉.傳統戲曲賦能高校美育的價值與路徑研究——以漢調二黃為例[J].四川戲劇,2024(12):130-132.
[2]王晶晶.地域性非遺文化融入美學課程教學的研究和實踐[J].藝術評鑒,2024(18):123-128.
[3]成黨偉.“三位一體、雙創融合、校館合作”的新時代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改革探索與實踐——以安康學院為例[J].安康學院學報,2024,36(01):105-108+127.
[4]韓丹,程思佳.非遺融入高校美育的價值、現狀與路徑研究——以師范類高校主題性非遺美育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25(03):44-51.
[5]蘇莉.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美育的路徑探索[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01):147-15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陜西省社科基金年度項目“漢調二黃唱腔音樂傳承及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21J016);安康學院2024年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在地非遺戲曲賦能地方高校美育的價值與實施路徑研究”(項目編號:JG202430);安康學院2024年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鄉村振興戰略下漢調二黃戲曲文化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策略研究”(項目編號:S20241139711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鄢志莉,女,碩士研究生,安康學院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高校美育、地方非遺)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