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業財融合是企業在大數據時代下提升內部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實現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企業需要本著對思想觀念滯后、缺乏復合型人才、與先進技術整合不深入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在人才、制度、觀念、技術等條件保障基礎的完善方面下功夫,為企業的長遠與穩步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本文主要闡述大數據時代的業財融合問題與對策,希望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借鑒作用。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業財融合;會計信息化;財會監督
【DOI】10.12231/j.issn.1000-8772.2025.12.070
業財融合指的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將業務數據與財務數據加以結合,達到發揮二者的協同作用與促進經驗及知識共享的目的。大數據技術推動了各行業領域的現代化發展,在企業管理領域的應用,可通過助力業財融合,實現企業資源的高效配置與協調利用,推進企業的內部控制與財務管理等工作轉型升級,促使企業管理體系更加完善,值得深入研究。
1 大數據時代業財融合存在的問題
1.1 不重視業財融合,部門有目標分歧
首先,部分企業在大數據時代的發展進程中未對業財融合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對該工作展開的重要性認識片面,資源投入和前期規劃工作落實不到位。其次,業務與財務部門存在目標分歧。如銷售部門在運行中更關注市場占有率與部門銷售額等指標,而財務部門更關注費用把控與應收款項等指標。企業目標分解發展模式的滯后性和不適用等特點突出,也讓目標分歧成為了業財融合推進的最大阻礙。
1.2 信息化平臺不完善,影響業財融合目標達成
各部門在大數據時代下的信息交流尤為重要,但也對企業的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一些企業與先進技術的整合不深入,影響業財融合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加上系統功能模塊不完善,各子系統未實現全面對接與數據共享,受信息溝通不暢與不對稱等因素的影響,嚴重阻礙了業財融合目標的達成。
1.3 未形成一體化機制,制度體系不健全
業財融合工作開展復雜繁瑣,需要各部門的密切配合,也有推進過程耗時長與環節多等特點,無法在短期內體現出明顯的經濟效益。若未明確闡述各環節工作的操作規范,不利于該工作的有序展開。企業的業財融合工作開展離不開完善制度體系的支撐和約束,但由于部分企業在大數據時代下的業財融合相關的制度體系尚未完善,在激勵措施與責任制度等方面的內容不健全,導致業財融合無法實現規范性的開展與可持續發展。
1.4 缺乏復合型人才,無法發揮業財融合作用
業財融合建設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對業財融合相關人員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等方面的要求較高。由于一些企業缺乏高質量的復合型人才,對各部門的情況了解片面,無法借助大數據技術將財務工作向業務的前端延伸,直接影響業財融合作用的發揮,阻礙了業財融合工作的推進。
2 大數據時代的業財融合對策
2.1 重視工作開展,有先進思想觀念引領
首先,企業領導層與管理層加強重視工作開展,多學習此方面的內容,認識到大數據時代的業財融合建設對企業現代化發展的影響,明確業財融合建設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如了解業財融合是企業預算改革的新向標,通過業財融合推進全面預算,可根據財稅政策要求與業務流程去調整預算指標,強化預算的可操作性,實現財務資源的優化配置。如了解業財融合是企業戰略規劃的新導向,將財務觸角向業務運營領域去延伸,可助力業務轉型與發展,也是業財融合的內在目標。這就需要樹立開放性思維,利用業財融合去整合產業鏈上下游的信息,從財務角度審視企業的業務流,及時調整架構,助力企業降本增效。業財融合能幫助企業適應內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促使企業發展戰略更加優化,掃除企業的發展障礙。如了解業財融合是企業成本管理的新高度,企業對標準成本、變動成本、作業成本等管理會計工具方法的使用,始終是為了健全圍繞料、工、費或人、財、物三要素的成本管理體系。而業財融合能將稅務成本納入成本管理體系,利用稅收大數據分析工具與稅收優惠政策來實現財稅共享,促使企業盡快達到增收節支等成本管理目標。如了解業財融合是企業風險管控的新挑戰,業財融合要求企業考慮戰略與運營及財務等風險的同時,梳理出稅務規則與財務處理之間的差異,將稅務風險指標嵌入具體業務處理中,防控各種財務風險。可轉變企業以往的銷售合同簽訂由業務部門單方面控制的模式,利用大數據思維和技術手段,創新性地將合同簽訂劃分為合同評審與應收賬款管理、客戶咨詢及營銷、客戶管理、采購管理等獨立的價值單元,形成財務與業務交叉并進的新業態。
其次,加強各部門之間的聯系。利用大數據技術手段搭建各部門之間順暢的交流渠道,可通過輪崗等方式,促進各部門間的交流,使其全面了解各部門的工作情況。在此基礎上,業財部門通過信息化技術與手段,盡快實現業務流、資金流、信息流等數據源的及時共享,圍繞價值目標共同作出規劃與決策,規范開展控制與評價等管理活動,拓展企業的價值創造空間,將各部門的活動有機整合,盡快推進傳統會計從財務核算向價值創造的趨勢轉型。
最后,做好業財融合建設的前期規劃工作。企業全面分析自身情況與市場環境,明確自身的轉型需求與業財融合的必要性,做好業財融合建設的前期規劃工作,合理投入各種資源,并在工作推進過程中加強資源控制,確保業財融合建設工作得以循序漸進的開展。可以建立財務共享中心,整合數據流、業務流、財務流,并分別從會計核算、報表編制、資金管理、稅務籌劃、預算控制等方面做好業財融合。
2.2 整合科技力量,提供技術保障
首先,明確業財融合信息化平臺建設的目標定位。需要領導層與管理層在分析企業內外部環境的同時,結合企業的業務范圍與模式及部門職責等情況,明確平臺的目標的定位,一是與企業整體經營戰略目標相適應,突出平臺為企業發展而服務的特性。二是信息化平臺幫助企業實現業務管理與財務管理整合的定位,進而確保業財數據的真實有效性,當作企業科學科學決策的價值參照。
其次,明確業財融合信息化平臺的結構框架。該平臺分為監督控制、業務管理、業務執行三層。平臺除了可橫向為業務管理提供運行支持外,也可以縱向上實現業財的系統性全環節管理。管理人員利用該平臺可直接對業財信息進行審閱與監督控制,確保決策可落實到基層執行者。業務管理層的運行目標主要是通過財務預算管理來實現,涉及資金管理與成本管理、財務報告、財務檢查、會計核算等子系統,可為企業管理層制定經營方案提供具體的報表與核算數據等信息參照。業務執行層利用各種信息化手段,整合并管控業財融合相關的人事數據與銷售訂單客戶數據等,當作財務戰略制定的價值參照。該平臺可實現子母公司的數據口徑與財務管理標準制度等方面的統一。此外,系統也可以優化業財融合中薄弱的業務流程與環節,通過財務工作去細化分解業務層面,可顯著提升業財整體管理控制的能力。與各種先進技術深入整合,可利用RPA與ERP等系統去優化作業流程,讓財務管控全程參與業務活動。
再次,拓展平臺的功能模塊,平臺包括財務與業務相關的信息子系統,可支持與協調財務管理與業務管理的整合。業務管理子系統實現了銷售與生產、采購等諸多的業務環節,采購系統記錄了供應商管理相關的數據信息,而銷售子系統覆蓋了客戶管理相關的信息。財務管理子系統中的會計核算、財務管理相關信息,能為生成財務管理報告提供價值參照。信息化管理平臺有整理信息與共享的功能,因而業財融合的信息池就成為了信息化平臺運作控制的重要內容。信息池從業務管理子系統數據端口中提取各種業務信息,并通過定性與定量分析,對收集到的業務信息進行分類處理。利用平臺的數據挖掘與分析軟件,有效處理與轉化各類型的數據,使其成為財務管理所需的有利用價值的信息,并通過信息池的途徑,將加工處理過的數據傳輸至財務系統數據端口。平臺為保證信息的可溯源性,對信息做好標記區分處理,進一步助力業財管理的融合。在采購環節,業務部門會向財務部門提交單價與合同及供應商等信息,確保財務部門能及時參與采購的談判與交易等環節,確保企業的采購行為更加規范。財務部門也可以參與銷售訂單的利潤分析及不同產品線價值的分析、生產線的價值評價等管理工作,幫助決策者把握產品的盈利情況,以及時調整后續銷售計劃。
最后,加強平臺風險防控。一是在設備和軟件風險防控方面,需要加大對計算機、服務器、存儲硬盤等硬件設備和業務管理、財務管理相關軟件的定期檢查和維護的力度,及時改進老化的設備,優化平臺軟件,確保軟硬件能穩定安全的運行。二是平臺外部風險的防控方面,加強外部風險的評估,搭建防火墻功能,安裝垃圾清理與病毒查殺軟件,利用數據加密技術手段,防止黑客入侵或攻擊引起信息泄露、篡改等。三是在人員管理權限風險管控方面,需要根據不同崗位信息需求的差異,合理設計訪問相關數據信息的權限,并實施按級別劃分平臺人員操作風險管理。
2.3 完善機制體系,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健全業財融合相關的管理制度體系。梳理以往管理制度體系中的滯后性內容,融入大數據時代下的先進管理條例,明確闡述在設備管理與系統維護、操作流程等方面的規定。業財融合管理制度是一個可實現企業內部各項業務管理與財務管理、信息管理、資產管理的多元管理方案,在該方案中,不再分開管理財務與業務,而是將其放在同一個管理范圍內,并科學地打造出一個全新的管理制度。通過制定業財融合相關的管理制度,可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盡快實現科學決策與全面管理、風險預防等目的,強化企業對市場變化等風險的應對能力。業財融合管理制度的組成包括業務管理與財務管理相互融合的規劃與部署、財務決策與經營決策的相互銜接及管理、風險管理方案設計與實施、財務信息系統的構建及規范運作、企業內部規章制度的整合與落實、員工培訓計劃與實施規劃等內容。鼓勵相關人員為制度完善獻計獻策,確保制度內容更加貼合實際的工作情況。
其次,加大業財融合管理制度的執行力度。實施業財融合管理制度方案的關鍵要素,包括制定清晰的目標管理、落實分工明確與責任到人的方案、有明確的管理流程、規范企業內部的信息流程與業務流程、完善的團隊建設等方面。在實施業財融合管理制度方案的流程方面,初步階段需要明確制定管理方案;在業財融合管理制度方案的建設階段,需要開展方案設計與流程梳理及數據準備等操作;在實施階段,需要進行系統與數據設施建設、組織架構、流程流轉等操作;在鞏固階段,需要進行鞏固整改與調整方案、人員培訓等操作。
最后,加大監督力度。對業財融合建設及其系統運行等工作開展全面的監督與審核,了解業財融合管理制度內容是否與企業的戰略目標密切整合,業財融合管理制度落實是否可以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了解工作分工是否明確,責任是否分配到各人與各環節;團隊是否有凝聚力,促進業財融合管理制度的可行性等。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饋機制,及時上報業財融合管理制度的執行情況。及時發現在制度和流程等方面的不足之處,整合相關人員的意見想法進行調整,促使業財融合相關的管理制度體系與平臺功能等方面更加完善。
2.4 加強培訓教育,提供人才保障
首先,明確業財融合相關人員的能力要求。在復合型人才標準方面,業財融合相關人員是業務部門的財務人員,是業務領域的財務專家,也是懂業務與財務的復合型人才。從業者主要負責本部門業務中財務事項的處理與咨詢工作,指導本部門業務人員處理在報銷結算及付款、資產管理、預算管理、投資管理、成本管理、招標采購管理、合同簽訂、發票管理等環節遇到的財務相關問題,為業務發展提供財務支持。尤其是財務人員需要及時向復合型人才的標準轉型,積極參與公司戰略與經營等業務,及時獲取業務信息,為企業領導決策提供依據;積極與業務部門對接與溝通,從財務專業的視角為業務人員提供合理化建議,以此優化業務過程控制;積極融入業務,參與過程控制,做好事前的參謀、事中的控制、事后的評價等工作;做好企業領導的小助手,及時提供合理化建議,優化業務流程,發揮財務在體現價值與創造價值方面的作用。
其次,完善人才培育機制。一是完善培訓機制。通過進修學習與參與講座等途徑,不斷提高業財融合相關人員的工作能力與職業素養。通過培訓使其了解業財融合能力的提升意義,明確財務人員面臨的挑戰和轉型等內容。通過實踐鍛煉,引導其從業務中來,到業務中去,深入了解企業的業務情況,懂得如何跟業務人員有效溝通,如何用業務思維評判業務問題。在系統建設方面,要求其了解與時俱進提升業財一體化信息建設的必要性,懂得如何推行與推進信息化建設,明確信息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在提升深度財務分析能力方面,引導其明確在資產負債表中、利潤表中、現金流量表中需要關注的財務分析指標。在提供財務支持和管控的方面,引導財務人員對采購與生產及銷售等業務環節提供財務支持和管控;在存貨管理、固定資產管理等資產管理環節提供財務支持與管控;在基建項目管理、研發項目等項目管理環節提供財務支持及管控。引導其明確在合同簽訂與審核環節需要把控的重要環節和關鍵條款,包括合同簽訂主體、合同結算條款、合同金額、發票條款、業務模式的設定、違約金條款等方面。二是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定期考核業財融合人員的能力進步與工作表現等情況,制定個體化的培訓管理方案。根據評價結果采取不同的激勵措施,使其積極參與培訓等活動,摸索性地開展崗位工作,創造性地推進業財融合建設,發揮自身的優勢與價值。廣泛收集業財融合相關人員的意見想法,及時調整復合型人員的培訓管理模式,豐富其工作經驗,更新其專業知識技能,滿足其多元化學習與發展需求,切實為業財融合建設提供更加專業的人才條件保障支撐。
3 結束語
推進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業財融合建設,需要夯實人才與技術等各條件保障基礎。通過更新思想觀念,將業財融合建設提升至企業發展的重要地位;完善制度體系,實現業財融合建設與改造工作的常態化與規范化;加強高質量復合型業財融合相關人才的培養,創造性地開展建設工作;整合信息化技術手段,完善業財融合信息化平臺的結構框架與功能模塊,實現業務管理與財務管理工作的全面覆蓋,進一步推進業財融合與管理轉型。
參考文獻
[1]李晶.數字化背景下企業業財融合管理探究[J].中國農業會計,2024(21):34-36.
[2]楊星辰.業財融合視域下國有企業預算管理的優化路徑[J].中國集體經濟,2024(31):41-44.
[3]劉如吉.大數據時代的業財融合研究[J].財會學習,2024(05):31-33.
[4]劉柱文.論大數據時代集團公司如何推進業財融合[J].市場周刊,2024(03):111-114.
[5]劉娟.信息化時代的業財融合研究[J].財會學習,2024(23):16-18.
[6]孫蕾.信息化視角下企業業財融合的探討[J].中國市場,2024(21):147-150.
[7]謝小萍.大數據時代的業財融合研究[J].財會學習,2023(06):4-6.
作者簡介:稅曉惠(1981-),女,漢族,四川瀘州人,本科,中級會計師,研究方向:企業財務管理與內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