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X196;F832;F27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25)05-0049-03
1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伴隨著資源的大量消耗和環境的持續污染。近年來環保意識不斷增強,政府也加大了對環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均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并成為全球首個制定系統性綠色金融政策框架的國家。綠色金融不僅為經濟綠色轉型提供金融支持,更通過生態環境保護導向,引導社會資源向可持續發展領域傾斜。在這一背景下,推動綠色金融發展成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鍵舉措。當前,中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企業作為微觀經濟主體,亟需貫徹新發展理念,提升發展質量。綠色金融作為一種新興工具,能夠為環保節能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引導企業進行綠色生產投資,這與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本文聚焦綠色金融對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機制,旨在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理論視角,同時為綠色金融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提供實證依據。
2文獻綜述
綠色金融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但其定義至今未統一。學者們認為綠色金融內涵不斷擴展,支持企業綠色創新和產業轉型。魏麗莉等的研究表明,綠色金融的內涵隨時代演進而日益豐富,能為企業的綠色創新及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堅實的資金支撐。隨著我國綠色信貸規模的快速擴張與普及,學術界開始采用綠色信貸規模作為綠色金融發展的替代變量進行研究。自高質量發展理念提出以來,社會各界對此議題給予了高度關注。當前,發展質量的研究多聚焦于宏觀層面,而針對微觀經濟主體,尤其是企業的發展質量探討則相對匱乏。張長江等強調,企業高質量發展需平衡經濟效益與綠色發展,摒棄高能耗、高污染及資源浪費的傳統模式,向可持續發展轉型。
現有研究表明,國內外學者在綠色金融領域已取得較為系統的研究成果,其研究視角和理論深度均達到較高水平。然而,關于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相關研究仍顯不足。由于各國經濟發展階段、研究范式及數據可得性存在差異,目前學術界對綠色金融的概念界定尚未形成共識,相關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也缺乏統一標準,亟待完善。從研究現狀來看,國內關于綠色金融經濟效應的研究存在明顯局限,現有文獻多聚焦于宏觀政策層面的分析,而較少從微觀機制層面揭示綠色金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具體作用路徑。基于此,本研究擬從微觀企業視角切入,系統考察綠色金融影響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機理,以期為綠色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協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3研究假設
基于外部性理論視角,綠色金融的運行機制具有顯著的雙重外部性特征:一方面,通過提供融資支持和降低資金成本等方式,綠色金融能夠有效促進環保型企業和項目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正向外部效應;另一方面,借助政策調控手段,綠色金融在給予綠色產業優惠扶持的同時,提高了高污染、高耗能企業的融資約束,從而內部化了環境污染的負外部性。這種雙重作用機制不僅有助于推動綠色產業快速發展,還能倒逼傳統企業實施綠色技術創新,最終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質量提升。據此,本研究提出核心假設:綠色金融發展水平對企業高質量發展存在顯著正向影響。
4綠色金融對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實證分析
4.1數據來源與變量選取
4.1.1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滬深A股上市公司,分析2011-2023年數據,數據來自國家數據網和國泰安數據庫。為確保模型有效性,進行了如下數據處理:排除ST類企業、數據不完整或異常的樣本;剔除資產負債率異常的樣本;去除極端值,并對數據進行 1% 縮尾處理。處理后得到40673個樣本,使用Stata17.0進行數據處理和實證回歸。
4.1.2變量選取
第一,被解釋變量。
于企業高質量發展變量(TFP)的設定,本文采用學界廣泛認可的企業全要素生產率這一概念。遵循魯曉東、連玉君所提出的企業全要素生產率計算方法,特別采納了LP法進行測算,并將其作為核心因變量納入回歸分析框架。為確保結果的穩健可靠,分別運用OLS法、固定效應法及GMM法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進行多重計算與驗證。
第二,解釋變量。
綠色金融發展水平(GF)的測度方法包括單一指標法和指標體系法。單一指標法以綠色信貸為代表,但忽略了其他綠色金融領域。因此,本文構建了包含7個維度的指標體系,涵蓋綠色信貸、綠色投資、綠色保險、綠色債券、綠色支持、綠色基金和綠色權益,并采用熵權法計算權重,得出各年份的綠色金融發展水平。各二級指標均為正向指標,通過計算相關比例或占比來衡量綠色金融在不同領域的表現。
第三,控制變量。
為進一步提高估計的有效性,本文還選取企業規模(Size)資產負債率(Lev)、資產回報率(ROA)凈資產收益率(ROE)企業成長能力(Growth)加入模型中。
4.2模型設定
為驗證假設,構建基準回歸模型如下:
TFPii=α0+α1GFii+αiControlii+εii
式中, 為被解釋變量,全要素生產率衡量企業高質量發展;
是本文關注的解釋變量,代表綠色金融發展水平; Controlit 為本文的控制變量; α0 為常數項;
為回歸系數: εit 為隨機干擾項。
4.3實證分析
4.3.1描述性統計
表1為本文研究中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包括均值、標準差、最小值和最大值。這些統計量有助于初步了解各變量的分布特征和數據范圍。
表1描述性統計
4.3.2基準回歸分析
表2為基準回歸模型的結果,核心解釋變量綠色金融(GF)對企業高質量發展(TFP)的回歸系數為4.5222(模型1)和0.7969(模型2),均在 1% 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為正。這表明綠色金融的發展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支持了本文的研究假設,即綠色金融能夠通過優化資源配置、降低融資成本等方式,推動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控制變量如企業規模(Size)、資產負債率(Lev)、資產回報率(ROA)等也表現出預期的符號和顯著性,進一步驗證了模型的合理性。
表2基準回歸結果
注:、**、***分別表示在 10% %5% 、1%水平上顯著。下同。
4.3.3穩健性檢驗
將原先基于LP法估算的企業全要素生產率(TFP)替換為由OLS法、固定效應(FE)法及廣義矩估計(GMM)法所得的企業全要素生產率,以此重構被解釋變量。表3呈現了變量替換后的回歸分析結果,無論采用何種方法,綠色金融(GF)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TFP)的正面影響均顯著且穩健,各系數值高度一致。此結果有力驗證了綠色金融在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在不同模型設定下均表現出穩定性,進一步增強了基準回歸結果的可靠性。
表3穩健性檢驗
5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5.1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實證分析深入探討了綠色金融對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旨在揭示綠色金融在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機制。研究結果表明,綠色金融對企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這一結論在多種模型設定下均保持穩健。綠色金融通過優化資源配置、降低融資成本、引導資金流向綠色項目和企業,有效提升了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進而推動了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此外,綠色金融還通過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進一步增強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5.2政策建議
5.2.1政府部門加強頂層設計
政府機構需深化綠色金融的規劃布局,拓寬并精細化政策體系架構。首要之務在于強化協作機制與規劃導向,明確界定綠色項目的范疇與遴選標準,引入獨立第三方評價機制,完善綠色項目的甄別審批流程,以確保評價工作的公正性與科學性。同時,系統整合優惠貸款、風險補償和綠色信用擔保等政策工具,構建多層次激勵機制。其次,亟須建立健全環境信息披露制度,建議金融監管部門制定統一的綠色金融產品標準、信息披露規范和風險管理指引,以提升市場透明度與運作效率。此外,應充分發揮金融科技優勢,搭建智能化的綠色金融數據平臺,在確保數據安全合規的前提下,為市場主體提供精準的數據服務支持。最后,增設綠色金融市場監管崗位,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在地方政府績效評估中的比重,通過線上線下多元化渠道推廣綠色金融產品及服務,提升社會各界對綠色金融的關注度與參與度。
5.2.2金融機構承擔綠色發展責任
金融機構應積極踐行綠色發展使命,增強綠色金融服務供給的有效性。一方面,需研發契合市場需求的綠色金融產品,依據綠色項目的特性,設計個性化、多元化的服務方案。加大對國家綠色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創新綠色金融工具,打造可廣泛復制并推廣的運營模式。同時,運用金融科技手段,精確分析企業運營狀況,構建綠色金融監測與評估模型,強化風險預測與防控能力。另一方面,致力于提升綠色金融供需的契合度,引導資本流向綠色產業及項目,優化資源配置結構。借助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精確篩選并分析投資傾向,減少信息不對稱現象,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5.2.3企業樹立綠色發展理念
企業應當積極響應國家綠色發展戰略,將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度整合至經營管理全流程。需充分利用國家綠色發展戰略及綠色金融市場的優勢,將綠色資本有效注入轉型升級的進程中。同時,企業亦需敏銳捕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邏輯與行業未來趨勢,淘汰落后產能,加大對技術研發的投資力度,推動綠色產品與服務的創新。此外,企業還應加強對員工的綠色金融知識培訓,培育具備多技能的綜合型人才,提升財務管理效能與風險防控能力,勇于開拓綠色創新項目,為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強勁動力。
【參考文獻】
【1]魏麗莉,楊穎.綠色金融:發展邏輯、理論闡釋和未來展望[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50(02):60-73.
【2]王玉林,周亞虹.綠色金融發展與企業創新[J].財經研究,2022(10):1-15.
【3】張長江,張思涵,侯夢曉.企業高質量發展:內涵、測度與路徑選擇[J]財會月刊,2022(13):137-144
【4】魯曉東,連玉君.中國工業企業全要素生產率估計:1999—2007[J]經濟學(季刊),2012,11(02):54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