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來,我國對鄉村聚落防災減災領域的研究不斷深入,保護與開發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日趨成熟[1]。本研究聚焦提升村莊消防及防洪應對能力,系統規劃適合村莊的消防、排澇方案,并適度超前建設,以增強村莊對各類災害的應對能力。
一、村莊防災問題分析
(一)現狀
本文基于江蘇省連云港大竹園村、淮安宣巷村、揚州四莊村以及蘇州尚明甸村的村莊形態及設施布局,重點分析并總結各類村莊防災設施存在的問題。同時,這四個村莊也代表著江蘇南北方不同經濟條件下農村防洪、防火的差異性[2,通過研究為鄉村防洪和消防提供適宜的技術方案。
大竹園村防洪主要以山洪防治為主,外部采用截洪溝進行澇水排放,內部通過排水明溝進行雨水排放。村莊消防及森林消防依靠高位水池和森林消防設備進行。淮安質巷村位于蘇北平原地區,沿路溝渠在豐水期具有較好的儲水量,在枯水期部分溝渠干涸,需通過村莊南側的引水泵站進行外部補給。村莊雨水通過地表徑流匯集后進行散排,外排澇能力較強。盡管村莊黨群服務中心配備了簡單的消防滅火器械[3],但整體消防設施仍顯不足。揚州四莊村地處丘陵地區,村落呈組團分布,水系主要分布在村莊周邊,以水塘形式為主。村莊內部雨水通過地表徑流匯集后向四周排放。村莊內部未配備消防設施,給水管道規格為DN50-DN65,未達到設置室外消火栓的標準。蘇州尚明甸村地勢平坦,水系豐富。村莊通過外部排澇泵站向外河排水,內部通過雨水管道收集屋面及道路雨水后向周邊水體排放。村委會配備了簡易的消防設備,包括手提式滅火器、消防服、手抬消防泵等,同時室外道路間隔性設置消火栓,滿足消防車取水要求。
表1村莊防災設施配置現狀表
(二)問題總結
1.村莊排水設施建設不完善
村莊內部的防洪系統構建存在顯著差異,管渠建設不完善。蘇南及蘇中里下河地區村莊地勢低洼,排澇主要依賴外部排澇泵站進行抽排,村莊整體防洪系統受外部因素影響較大。蘇北平原地區村莊內外地勢平坦,村莊內部多以地表徑流進行散排,局部低洼地段容易積水。山區村莊由于分布零散,戶與戶之間高差較大,村莊排澇主要依靠房前屋后的明渠[4]
2.村莊消防設施布置困難
受歷史和宗族姓氏影響,村莊房屋多呈幾戶一組團或多組團聚集形態,村戶之間前排緊貼后排,山墻緊挨山墻,彼此間距較小,無法滿足常規消防車輛通行及拐彎需求。村莊供水主管管徑偏小,多以DN65-DN80為主,根據《消防給水及消火栓系統技術規范》和《農村防火規范》的要求,大部分村莊難以配置室外消火栓系統
3.防災意識薄弱
對村民防火、防洪思想的引導和宣傳不足,導致村民防災意識薄弱。村民的生活習慣使得柴火、廢棄家具等易燃物常堆放于室外,加之電線私拉亂接、煙頭隨意丟棄,極易引發火災。
二、村莊消防及防洪能力提升對策
(一)適應性消防技術
1.優化村莊消防布局
應對村莊構筑物格局進行合理規劃,明確劃分固定區域用于堆放柴火、廢棄家具等易燃物品。該區域選址時應遠離民房,位于村莊邊緣或相對獨立的安全地帶,并確保處于城市常年主導風向的下風向、主要水源的上游以及其他不會危及公共安全的區域,嚴禁設置在電線下方[。村莊道路系統設計應充分考慮必要的消防通道。消防車道必須保持暢通,嚴禁設置隔離樁、欄桿等障礙設施,禁止堆放土石、柴草等影響消防車通行的障礙物。鑒于村莊復雜的聚落特性,內部道路往往無法通車,建議將狹窄的村道設置為手推式消防車或消防摩托車專用通道,并完善村莊各類消防通道的標識,以提升消防救援能力。
圖1村莊消防分區示意圖
2.因地制宜地布置消防設施
在新建農房進行村莊給水管敷設時,需特別重視室外消防系統的設置。給水干管應成環狀敷設,以確保消防供水的穩定性。管徑不宜小于DN100,以保障室外消火栓能夠覆蓋更廣泛的區域。在無法設置室外消火栓系統的村莊,更新室外消防設施時,需尊重村莊的鄉土文化和客觀規律,避免盲目大拆大建,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既要保留原有的池塘、水井等水源,又要輔以現代蓄水池和便攜式設備,提升消防的可靠性。對于街巷空間狹窄的村莊,建議在人員密集區域和木質古建筑區域增設微型消防站,內部配置可移動消防設施,如手提式滅火器、消防服、消防斧等簡易設備。根據村落規模,建議每100米半徑內至少設置1個消防蓄水池,優先在木質建筑密集區設置,并確保單池容量不低于50立方米(以滿足連續供水15分鐘—20分鐘的需求)。消防水池應配備取水口、過濾網及防凍設施。在村莊建設過程中,應盡量保留水井,將其作為備用消防水源,并定期巡查水井含水量,加裝功率為3千瓦一5千瓦的潛水泵和快速接口,確保能夠應對初期火災。例如,浙江諸葛村修復了18口古井作為消防水源,結合智慧煙感系統,火災響應時間縮短了 60% ,極大地提升了村莊的消防救災能力。在水系豐富的農村,可結合村莊內部水體設置固定消防碼頭,通過消防碼頭進行消防補水。消防取水碼頭周邊需有滿足消防車輛進入的道路,取水車道應盡量坡度平緩,不宜設置在橋上;河道水位應滿足消防車的吸水高度,建議蓄水水位在1.5米以上。此外,消防取水碼頭需進行常態化維護,確保不被其他構筑物侵占。
3.建筑物防火改造
村莊建筑應合理調整內部電力線路布局,結合建筑電網改造,對農戶內部私拉亂接的線路進行優化和調整。對傳統建筑內可改造的木構件進行阻燃處理,選用物理吸附型阻燃劑(如磷酸銨)進行涂刷;對于可更換的隔板、樓頂等部位,優先選用阻燃工程木。通過對木質建筑的阻燃處理,可有效減緩火勢傳播的速度。建筑物應按照安全技術規程設置電器照明設施,定期檢修和更換老化設備,并增設有效的防雷設施,杜絕雷擊引發的火災。禁正在重點保護建筑中進行生產、生活用火,點燭及燒香等宗教用火應在室外固定位置進行,保護范圍內禁止堆放柴草、木料等易燃可燃物品。此類建筑物內部需配置若干干粉滅火器,公共區域增設推車式滅火器。新建農房需依據《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14)第五章關于單、多層民用建筑的防火要求進行設計。村莊公共建筑、木質建筑、廠房等其他建筑應遵循該規范的其他章節要求,并結合《消防給水及消火栓系統技術規范》(GB50974-2014)進行設計和建設。
(二)鄉土排澇對策
1.構建村莊三級雨洪系統
山地與平原地形差異顯著,汛期洪水所致災害及其引發的次生災害各有特點。山區地形起伏巨大、高差懸殊,水流湍急,洪水攜帶大量泥沙,易引發滑坡、泥石流等附加地質災害;平原地區位于流域下游,洪災時積水量更大,積水時間更長。村莊雨洪系統的建設應嚴格遵循“因地就勢,借力自然”的韌性價值觀,實現鄉村的低影響開發建設,保護當地原有的生態水文條件。
村莊應結合自身特點,構建“建筑排水-村莊-外河系統”三級雨洪系統。在建筑排水層面,優化建筑自身排水系統,更換破損的雨水立管,及時疏通建筑排水通道,陽臺增設水舌,提升建筑排水能力。在村莊層面,完善村莊道路排水系統,通過泰勒多邊形計算雨量,合理設置雨水管道或雨水管渠;利用村莊內部的池塘、綠地、公園等,設置雨水花園、滯留塘、下凹式綠地等低影響開發設施,防止河塘、農田等天然雨水滯洪區域被開發為建設用地,增強場地滯蓄能力。在外河系統層面,及時疏通外河,減少非水利設施侵占河道,提高河道過流能力;針對圩田低洼水域,加強外部堤防建設,并結合區域防洪工程,建設排澇泵站,提升圩區排水能力。
2.設置高效的排水設施
村莊內部街巷空間狹小,道路寬度不足2米,民房常年未翻新,建筑結構不合理。在雨水管道開挖過程中,可能對原有建筑地基產生擾動,導致管網埋設困難。此外,部分地區經濟條件較差,缺乏必要的設施建設經費。農村排水系統不宜照搬城市模式,大規模建設雨水管道、排澇泵站等灰色基礎設施。應遵循“低干預、微循環、自適應”的原則,通過“灰色-綠色-藍色”基礎設施的協同建設,打造更加生態自然的排水設施。例如,蘇州的明月灣村巧妙地結合街巷空間,利用村莊內部的石板街,上層鋪設條石,下層為泄洪溝渠,因地制宜地完善了村莊排水系統,有效地避免了大規模的拆建。溧陽市塘馬村采用鄉土化改造手法,利用瓦片和青磚等村莊傳統元素材料,對原有的混凝土排水渠進行更新、改造。此舉不僅確保了大雨時順暢排水,小雨時有效滯蓄,還在保障村莊正常雨水排泄功能的同時,降低了地表徑流系數,增添了濃郁的鄉土風情,更契合村莊的獨特風貌。
圖2明月灣村莊排水管渠(左)、景觀化溝渠及排水井(右)
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各級政府對鄉村的日益重視,鄉村建設對村莊原有生態環境產生了一定影響。極端天氣頻繁發生,旱澇災害逐漸增多,人與水的關系逐步惡化;人口結構失衡,防火安全知識匱乏。這些因素顯著提升了村莊消防及防洪的復雜性和困難度。村莊防災系統的構建不僅需通過工程技術手段進行完善,還需尊重村莊歷史發展規律,從鄉土文化出發,轉變思維,從單一防御向系統韌性過渡。在技術改造的基礎上,村莊消防和防洪應化被動防御為主動預防,引導村民知災、懂災、防災,作好頂層設計,防患于未然。
參考文獻
[1]朱萬.小城鎮消防專項規劃研究[J].山西建筑,2018,44(36) :13-14.
[2]張素平.試論加強都市村莊的消防安全與防范對策[J].科技信息,2011(27):399-401.
[3]仲照東.新時期村莊建設規劃理論和方法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0.
[4]楊強.富蘊縣加強農村消防基礎設施建設[N].阿勒泰日報,2009-08-20(003).
[5]汪濤,范力強,王剛.村鎮公共消防設施建設兩年達國標[N].巴音郭楞日報,2009-03-20(A02).
[6]李鴻飛,何穎茹.中國傳統村落木結構建筑防火研究[J].林產工業,2020,57(10):60-64.
[7]李玉婷.雨洪韌性視角下的鄉村規劃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