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炎癥性腸病的發病率在全球范圍內逐漸上升,尤其是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城市地區。
什么是炎癥性腸病
炎癥性腸病是一種由免疫系統異常引起的腸道炎癥性疾病,通常表現為腹痛、腹瀉、體重減輕、疲勞等癥狀。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是最常見的兩種類型。
●克羅恩病:影響從口腔到肛門的任何部分,但最常見于回腸和結腸。炎癥通常是斷斷續續的,可穿透腸壁的所有層次,導致腸道壁增厚、狹窄、穿孔等嚴重并發癥。
潰瘍性結腸炎:主要影響結腸和直腸,炎癥通常局限于腸道的表層,典型的癥狀包括腹瀉、便血、黏液便等。
多管齊下防止復發
【藥物治療】
控制炎癥,減少復發。
1.抗炎藥物:如氨基水楊酸類(5-ASA),主要用于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2.皮質類固醇:用于急性發作期,通過強效的抗炎作用,迅速控制癥狀。長期使用可能帶來副作用,通常不推薦作為長期治療藥物。
3.免疫抑制劑: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用于長期控制炎癥反應,減少復發。
4.生物制劑:如抗TNF-a抗體(如英夫利昔單抗、阿達木單抗)、IL-12/23抑制劑等,適用于中重度炎癥性腸病患者。
5.小分子藥物:如托法替尼,能調節免疫反應,減輕炎癥,適用于傳統治療無效的患者。
【飲食管理】
雖沒統一的飲食指導方針,但通過適當的飲食調整可幫助減輕癥狀,減少復發風險。
1.低纖維飲食:急性發作期,避免高纖維食物(如全麥、堅果、種子等),這些食物可能刺激腸道,導致腹痛和腹瀉。
2.避免刺激性食物:辛辣、油膩、高纖維、高糖分的食物可能刺激腸道,導致腹痛、腹瀉等癥狀,應盡量避免。
3.高蛋白、低脂肪飲食:適量增加蛋白質的攝入,減少脂肪,能幫助腸道愈合并維持身體免疫力。
4.乳制品的選擇:有些患者對乳糖敏感,易引發腹瀉。減少乳制品的攝入或選擇低乳糖產品可能對緩解癥狀有幫助。
5.定期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長期使用免疫抑制藥物或發生吸收不良時,可能導致某些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因此需定期補充,如維生素D、鈣、鐵等。
【生活方式調整】
炎癥性腸病不僅僅是生理問題,心理狀態對疾病的復發也有重要影響。
1.管理壓力:通過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放松技巧來緩解壓力,有助于穩定免疫系統。
2.規律運動:適度的體育活動有助于促進腸道蠕動,增強免疫系統功能,但過度的運動或劇烈運動則可能加重癥狀,應量力而行。
3.充足的睡眠: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和規律的作息對控制病情至關重要。
炎癥性腸病的慢性復發是一個長期挑戰,患者需定期的隨訪,與醫生密切配合,調整治療方案,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才能在與疾病的斗爭中占據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