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內部審計作為內部監督手段之一,對于行政事業單位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新時期賦予了內部審計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內部審計從行政事業單位發展的大局出發,在發揮監督與管理職能的基礎上,能夠發揮更大服務和建議職能。但是,內部審計在制度建設、大數據統計運用、信息化自動化處理上還有一些短板。因此,亟須加強內部審計的制度建設、隊伍培養和能力提升,才能在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中更好地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推動行政事業單位乃至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
關鍵詞:內部審計;財務管理;內部治理
【DOI】10.12231/j.issn.1000-8772.2025.11.139
作為一種獨立性經濟監督活動,審計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作為由行政事業單位內部開展的審計,內部審計不僅是行政事業單位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作為國家審計監督體系的重要內容,發揮著防風險、強管理、促善治和推動行政事業單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
1 內部審計理論概述
1.1 內部審計的產生與發展
1.1.1 內部審計的產生
內部審計最早產生于西方工業革命以后,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蓬勃發展,公司制企業逐漸興起,管理模式和社會市場環境變得日益復雜,為了應對企業內外的各種風險,作為有效防范風險的制度設計之一的內部審計也逐漸發展起來。我國在198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規定開始執行內部審計制度。1983年,審計署正式成立,1985年,國務院發布了《內部審計暫行規定》,為內部審計提供了法律依據。1987年,我國成立了內部審計學會,促進了國際的內部審計學術交流,1998年,正式稱為內部審計協會。至此,形成了以國家審計為指導,以內部審計協會為行業管理的內部審計運行機制。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多次強調要進一步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要求形成巡視監督、審計監督、財會監督的體系合力。2018年,《規定》出臺,真正成為內部審計工作的制度保障,也意味著內部審計工作邁上了新的臺階。
1.1.2 內部審計的發展
2013年以來,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審計主要是通過監督評價的形式發現行政事業單位財政收支、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和效益的行為,重在加強經濟管理和實現經濟目標。2018年,在原有的工作職責基礎上,內部審計進一步擴大相關職能,增加了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的監督、評價和建議等內容,以促進行政事業單位完善治理、實現目標。因此,內部審計要充當單位運行的“保健醫生”,為單位的健康運行把脈會診[1]。內部審計職能已經從原來的監督評價向服務建議轉變,這意味著內部審計不再僅僅是監督與評價,更重要的職能是從服務的角度提供政策建議。
1.2 內部審計的現實意義
內部審計作為依法對行政事業單位實施審計監督的第一道防線,既是審計監督的基礎環節,又是審計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審計范圍的全面性、審計角度的專業性、審計時間的連續性等優勢。所以,內部審計對于行政事業單位的監督與管理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2.1 內部審計有效增強了行政事業單位的內控建設
內部控制建設一直是一些行政事業單位不太重視的環節,甚至有的行政事業單位認為內部控制與工作內容脫節無從下手。內部審計正好完善了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管理,成為加強內控建設的有效手段。一是內部審計利用倒逼的形式能夠及時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管理制度進行更新與完善,及時堵塞行政事業單位風險漏洞。二是內部審計能夠打通行政事業單位管理的各個環節,完善以制度建設為基礎的全面內部控制體系,從而加強內部控制建設。
1.2.2 內部審計切實規范了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
近年來,隨著全面從嚴治黨的不斷深入,內部審計職能也在不斷加強。通過內部審計人員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財務、資產、內控等方面的全面審查,加強了行政事業單位人員財務報銷的合規意識,進一步夯實了財務基礎,促進了財務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標準化,提高了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整體水平。而且,通過內部審計能夠發現財務部門日常工作中忽略的細節,從而提高財務人員的業務水平。
1.2.3 內部審計及時規避了行政事業單位的風險隱患
內部審計是對行政事業單位的自我檢查,通過對財務收支、內控建設等方面審計發現的問題,找到行政事業單位在財務管理、資產管理、制度建設、政策執行、人事管理等各方面的薄弱環節和風險隱患,并及時將這些風險隱患在第一時間進行規避和整改。
2 傳統內部審計工作實踐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內審部門獨立性不足
內部審計從根本上說是國家對企事業單位進行監督管理的重要工具,主要職能應該是監督企事業單位的經營決策和管理等行為。在實際工作中,內審機構有效性和獨立性不足。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內審部門在開展工作時,容易受到單位其他因素影響,從而會影響審計結果,導致審計結果不能引起管理層和業務部門的重視,較難形成強有力的審計整改措施。
2.2 內部審計的應用缺乏深度
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受傳統內部審計管理模式的影響,內部審計的形式就是對自身財務收支的審計,涉及經營管理的其他方面較少,使得內部審計變成了財務會計的自己審查后的財務糾錯,所以較難形成有效的審計成果運用和審計整改長效機制,導致審計缺乏有效的應用深度和廣度。
2.3 內部審計部門人員素質不高
一些行政事業單位的內審人員大多是由財務人員兼任的,但審計工作要求的專業程度較高,財務人員對信息技術、風險管理、項目管理等知識了解極為欠缺,對于各類專項審計很大程度來自審計人員的職業判斷,不僅工作量大,也容易漏掉重要信息。隨著內部審計領域的不斷拓寬,內部審計層次的不斷深入,內審的難度逐漸加大,對內審人員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需要提高內審人員素質,以適應現代內部審計的需要[2]。
2.4 與其他風險管理內容結合度不夠
一些行政事業單位存在著重風險、輕審計的現象,沒有將二者有機結合,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一是現在的內部審計都是采取事后審計,所以對于風險管理的作用是滯后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行政事業單位存在的風險。當發生審計行為時,很多風險已經存在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二是內部審計的監管也存在一定欠缺,缺少有效的、科學的管理制度作為支撐,這導致內部審計參與各個業務中時,執行力不夠,執行手段不科學[3]。
3 新時期內部審計職能的轉變
3.1 身份與地位的轉變
近些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后,內部審計作為審計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審計機關進行全面審計的有效補充和延伸。內部審計在促進黨中央令行禁止、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推進行政事業單位自身廉政建設、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管理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隨著國家審計監督的全面覆蓋,審計制度的不斷深化改革、審計機關自身建設的持續加強,內部審計的地位也在不斷上升,作用也在不斷擴大。內部審計的加強,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內部管理制度,規避了各種風險隱患,從而大大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獨立性和重要性。內部審計部門也逐漸成為促進行政事業單位改革發展的重要部門。
3.2 視角與觀念的轉變
傳統的內部審計只是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財務狀況、預算執行、資金管理等方面進行,審計視角比較單一,往往只是單純地查處問題糾正問題,缺乏前瞻性,沒有形成系統的內部控制與風險防范機制。新時期科學的內部審計,更關注行政事業單位業務的合規性與合理性,在查錯糾正的基礎上,對一些苗頭性、趨勢性的問題進行預測,通過內部控制、風險防范機制的建立等一系列措施從源頭上防范審計風險。近幾年來,隨著審計部門獨立性越來越強,審計人員觀念也在不斷地改變,內部審計不再只是傳統的財務領域審計,已經從對行政事業單位單純的監督與管理轉變為為領導管理層提供服務與建議。從內部管理、風險防范、提高效益著手來開展審計活動,用發展的觀點來觀察和分析審計工作中檢查出來的問題,及時為領導提出合理的可行性建議,為領導決策服務,這大大強化了內部審計的重要作用,從而為內部審計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3.3 方法與技術的轉變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開展內部審計已經成為當前審計的必然趨勢。在當前的大數據環境下,內部審計也逐漸向高效率、高質量、信息化、自動化發展。這就要求審計人員學會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思維模式,在專項審計中引入大數據分析和挖掘技術,構建符合新時期審計要求的內部審計模型,找到有意義、有價值的數據,從而卓有成效地完成審計工作。在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中必須軟硬件同時進行,一方面既要培養數據庫操作與分析的審計人員,培養出既精通信息化,又精通審計業務的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還要開發管理、支付、監督相配套的審計工具,對財務管理系統進行全面監控,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問題,才能夠更有效地規避管理風險,更好地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4 強化內部審計職能的具體措施
4.1 增強內審部門的獨立性
新時期的內部審計擔當著新的歷史使命。加強內部審計是黨和國家提升治理能力重要保障。而針對增強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在新出臺的《規定》中有明確規定。行政事業單位要加強內部審計,設立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指定專業人員或聘請社會機構對本單位進行審計檢查和評價。一方面既能確保審計的獨立性,另一方面還能確保內審制度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以內部審計推進內控制度的貫徹實施。
4.2 完善內部審計制度
完善的制度保障機制,是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內部運行效率的重要保障,也是內部審計部門獨立發揮作用的重要保障。這也要求各行政事業單位有創新的思維理念和優化的內控環境。一是發揮制度的激勵作用,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健全制度保障,既能讓內審人員有據可依,也可以激發他們工作的積極性,確保內審工作高效完成。二是完善的制度保障,既可以加強單位內部管理,又可以規范審計行為,避免審計人員利用制度漏洞發生以權謀私的行為。三是在完善制度的同時形成嚴格的問責機制,明確審計人員工作的法律底線,使得審計制度落到實處,切實保證內部審計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通過內部審計配合有效的績效管理,進一步完善績效考核指標與機制,設置更加有效的獎懲機制,按照考核結果來對相關負責人及部門進行嘉獎或者責任追究。
4.3 強化內審的服務職能
新時期賦予了內部審計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審計工作者不但需要了解本行政事業單位業務、資產、資金等,還應該從財務監督和風險管理的角度提出相應的問題,更需要在這些基礎上總結、判斷、提煉,發現具有傾向性、苗頭性、共性的問題。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和職業判斷,分析存在問題的原因,找出本單位存在的風險漏洞,及時向管理者和決策者反映,為管理層提出改進與完善體制機制等方面的意見建議。
4.4 提高內審人員的自身素質
在新的歷史環境下,發揮好審計監督的作用,不但需要強有力的制度保障,更需要提升內審人員的自身素質。外部環境的監管加強和內部環境風險防控要求的提高,對內部審計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大數據的推動迫使內審人員不但要有一定的政治站位、專業的審計素質,更要具備一定的信息化技術手段。只有加強內部審計專業人才的培養,尤其是加強科技化、專業化的復合型審計人才的培養,才能更好地促進審計業務發展。
4.5 更好地發揮內控制度與風險管理的作用
發揮內部審計在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領域的作用,有利于支撐內部審計推動單位治理體系的完善。內部審計職責范圍增加了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通過建立健全行政事業單位的風險評估及預警節點,結合有效的內部審計制度,一方面加強了行政事業單位各個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另一方面將內部審計從一個點延伸到整個面,短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相結合,有利于促進被審計單位運用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系統解決財政財務收支、經濟活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避免出現屢審屢犯的現象[4]。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人工智能和數字化技術的普遍應用,各個領域都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行業的生產運營模式[5]。新時期的內部審計也一定會隨著科學技術的變革和專業審計人才隊伍素質的提升,通過新的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將信息化融入日常審計工作中,并且將審計成果運用到社會各個領域,從而提升行政事業單位整體管理水平,也必然會帶動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楊林雅.新發展階段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問題研究[J].財會研究,2022(08):50-53.
[2]張熙.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人員專業能力探究[J].市場周刊,2024(14):158-162.
[3]陳丹,鄧倩怡,黃英.新形勢風險視角下內部審計的實踐與思考[J].現代企業文化,2023(33):22-25.
[4]夏萍.如何做好新時代高校管理審計[J].中國農業會計,2020(09):95-96.
[5]王民.新時代國有企業內部審計的職能定位及路徑選擇[J].山西財稅,2023(09):45-47.
作者簡介:宋伊明(1984-),女,漢族,河北承德人,碩士研究生,會計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