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一線后的半年里,每次運營周會都透著詭異。大家匯報得越是完美,我心里越發慌——這個階段的團隊不該這么“順”,本該是問題集中爆發的時候。可無論怎么追問,就是問不出半點異常。當時,Spes成立才兩年多,很多體系都沒成型,底下人說一切都好,數據卻沒跟上,這里面肯定有貓膩,明顯是在粉飾太平。
于是我挨著找線上中臺、HR、財務和執行層聊天,前前后后聊了60多個人,才挖出堆藏著的問題。有個現象特別扎心:不少年輕人明明很拼,想為公司做事,可他們的努力全被蓋住了——你看不到真正干活的人,只能看到寫報告、做匯報的管理層。
也就是那時候我才徹底醒悟:選管理層絕不能看表面。真正的管理者得雙腳踩在業務泥里,手上帶著實干的土,而不是只會挑漂亮數據哄老板開心,搞“情緒管理”那套。所以一號位必須是從戰場上拼出來的,空降兵根本頂不住。選不對人,責任全在老板。
聊完之后我特別愧疚,覺得對不起這些年輕人。所以我立刻動手完善激勵機制和培養體系,把每個人的能力擺到明面上,讓努力能被看見。現在公司的核心骨干,基本是從業務一線拼出來的。但我也總盯著他們“挑刺”,因為每個階段對能力的要求不一樣:以前可能只看業務能力,現在得看他們能不能把自己的本事復制出去,真正學會帶團隊。這樣步步調整下來,團隊才算真正站穩了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