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治理日趨緊迫,2020年,我國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雙碳”目標。在這一背景下,企業社會責任(CSR)中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信息披露愈發重要。ESG信息既體現企業可持續發展承諾,也是投資者決策的重要依據。我們依托Wind數據庫A股上市公司2018—2023年ESG數據,分析披露特點與問題,提出優化建議,旨在為相關企業提供實踐參考。
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現狀
ESG披露數量總體增長
2018年至2023年,A股上市公司ESG披露數量從3473家增至5104家,增幅達 47.96% ,可見資本市場對企業社會責任披露的重視日漸提升。2021年,民企披露數量3363家,占總量 72% 。國內上市公司共5400余家,其中國企1300多家,雖總數不占優,但 80% 以上國企完成披露,盡顯責任示范作用。
披露增速變化趨勢
披露數量雖逐年增加但非線性增長。2021年前披露增速平穩,國企民企差異小;2021年民企增速達 28.71% ;此后增速放緩,2023年國企增速轉負,民企仍實現 12.24% 增長,波動成因復雜。
2020年9月,我國提出“雙碳”目標;2021年,證監會等政策要求強化ESG披露。投資者關注度上升,將其納入決策,企業為吸引投資選擇主動披露。2020年至2021年,國內ESG基金從130只增至265只,規模從1678.73億元升至3829.26億元。市場投入的快速增長促使企業重視披露,以期能吸引更多綠色資金。
2021年ESG披露量達4669家,而A股總計僅5400多家,高基數讓增長空間收窄,增速放緩。經濟上,我國GDP增速從 8.4% 降至 3.0% ,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下降12.6% ,企業承壓。MSCI調查顯示, 45% 的機構更關注短期收益,這些因素共同減緩ESG披露增長。
區域分布差異
ESG信息披露存在明顯區域差異。表1數據顯示,2023年東部地區企業披露量達3718家,占比 72.9% ,長期主導ESG信息披露。多數年份東部企業增速最快,但也有例外:2023年中部增速超過東部,2019年西部增速最高。這表明中西部經濟雖相對滯后,但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推動本地發展過程中,對ESG的重視正逐步提升。
2018—2023年ESG披露企業數量增長 47.96% ,但平均綜合得分僅從5.8升至6.07,增幅 4.66% ,呈現“增量不增質”現象,反映企業可能存在迎合監管、管理印象的傾向。普華永道調查顯示,超 60% 企業稱缺乏專業ESG人才是主要障礙。隨著《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引》標準升級,企業合規成本增加,難以深耕ESG實踐,披露質量提升受限。
行業分布特征
ESG披露企業覆蓋63個行業,其中機械、化工、電氣設備等10個行業的披露數占總樣本的 51.32% ,這與行業特性和政策導向相關。這些行業社會關注度高,對環境影響顯著,因而披露更為集中。
這10個行業的平均綜合得分5.95,與全樣本平均分持平。其中管理實踐得分率僅 43.57% ,爭議事件得分率卻高達 96.67% 。這樣的數據或許暗示企業存在“重結果、輕過程”的傾向,更關注短期合規而非長期管理建設。盡管上市公司ESG披露相關法規已不少,但針對內部管理實踐的披露要求不夠細致具體,企業往往選擇簡單披露,導致管理實踐得分偏低。爭議事件得分高,則體現企業面對爭議時態度積極、處理高效,比如快速響應、公開致歉并采取補救措施。
ESG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增量不增質”現象突出。2018至2023年A股上市公司ESG披露數量持續增長,但平均得分僅從5.80升至6.07,增幅不足 5% ,呈現“增量不增質”,反映企業可能存在合規式披露與印象管理傾向。
ESG專業人才短缺。普華永道調研顯示,超 60% 的企業認為,缺乏兼具ESG專業知識、行業理解與報告編寫能力的人才,是推進ESG戰略實施和披露工作的核心難題。這直接造成不少企業在披露時數據編制不規范、指標解釋模糊、內容深度不夠,難以實現有效信息傳遞和風險揭示。
監管標準不夠細化。我國已出臺《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辦法》《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試行)》等多項ESG相關政策,為信息披露提供了制度基礎。但這些政策多以原則性和結果性要求為主,在披露內容、格式、頻率及內部管理實踐等過程性規范上,缺乏細化與統一標準。
成本壓力與短期主義沖擊。德勤數據顯示,大型企業每年編制ESG報告成本約50萬至100萬美元,這對資源有限的企業構成沉重負擔。當前經濟增長放緩、不確定性增加,許多企業將重心轉向短期財務業績,在ESG這類長期價值因素上的投入隨之明顯減少。
優化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策略
完善ESG披露標準體系。有關部門可借鑒GRI、SASB、IFRS可持續披露標準等國際經驗,結合我國企業實際,搭建統一細化、易操作的ESG披露框架。尤其在環境指標(如碳排放、水資源使用)、社會績效(如員工培訓、安全保障)和治理機制(如董事會結構、風險管理)方面,需明確分類與評價標準,推動企業從“形式披露”轉向“實質披露” 。
加強監管與激勵機制。監管機構需加強ESG信息披露的執法檢查與結果評價,防范企業“虛假披露”“選擇性披露”。同時建立正向激勵機制,對披露質量高、管理規范的企業,在綠色信貸、債券發行、政府采購及評優評先中給予優先支持。這種“監管 ^+ 激勵”的雙輪驅動,能有效激發企業真實而透明地披露高質量信息的內生動力。
提升企業ESG意識與能力。通過政策宣傳、專題培訓和行業示范等途徑,幫助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深化對ESG戰略價值的認識,推動其從合規型披露轉向戰略型管理。企業可建立內部ESG管理機制,比如設立ESG委員會、聘任首席可持續官,將ESG理念融入日常運營與決策全過程。
“雙碳”目標為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帶來新機遇與挑戰。我國企業ESG披露數量已有明顯增長,但質量提升仍需發力。未來需通過完善標準、強化監管、提升企業意識與能力,推動ESG信息披露從“數量擴張”轉向“質量提升”,為中國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