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經營是維護市場秩序的重要保障,但隨著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僅靠道德約束遠遠不夠。不少企業經營者受利益驅使,作出違法失德行為,導致虛假宣傳、合同欺詐等商事信用缺失事件頻發,嚴重擾亂市場環境,損害當事人權益。民商法作為規范市場主體商業關系的法律準則,在維護市場秩序、規范商業行為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完善信用信息披露制度:構筑透明之盾
建立信用信息披露機制至關重要,它能有效破解信息不對稱難題,讓企業信用信息更透明。從市場實踐來看,信息不對稱不僅容易引發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更是部分企業違背商業信用的關鍵癥結。構建這一機制,可推動企業及時準確地公開經營狀況、財務數據和信用記錄,讓交易雙方能充分掌握彼此信用情況,進而作出合理決策。
民商法需要明確企業的披露義務、違規責任以及具體披露要求,不斷增強立法的權威性與可行性,為市場交易筑牢法律屏障。某上市企業為了籌集資金,在財務報表上做手腳,虛報利潤又隱瞞債務,導致投資方因被虛假信息誤導而作出錯誤決策,最終蒙受巨大經濟損失。
因此,在民商法的完善過程中,要細化對企業虛假披露行為的界定,明確相應法律責任。一旦出現違法行為,不僅要處以高額罰金,還要要求違法企業賠償投資者的經濟損失。同時,要構建多部門聯合執法的協同機制,借助大數據技術對企業商業行為進行監督和稽查,充分發揮法律的震懾作用,減少商事信用缺失事件。監管部門還應與稅務部門、銀行系統等加強協作,共同監察企業財務信息,關注信息披露的真實性,不斷提高市場交易透明度,從而有效遏制信用缺失問題,維護良好市場秩序。
強化違約責任:鍛造震懾之劍
民商法是追究違約責任的重要法律保障,能有效督促合同義務履行,維護交易雙方合法權益。企業開展商業活動時,可依照契約自由原則訂立合同,但簽約后必須嚴格按約定履行義務。民商法應明確交易雙方的權利、義務及違約責任,通過提高企業違約成本增強法律震懾力,同時優化合同糾紛訴訟程序,降低受害方維權成本。
加大違約懲處力度,能讓企業深刻認識違約的嚴重后果,進而強化守法經營意識、契約精神和信用觀念,規范經營行為,保障市場環境和諧穩定。比如某建筑企業合同糾紛中,承建方為壓縮成本,未按合同要求使用高質量建材,擅自改用劣質材料導致項目驗收不合格。這種違約行為不僅給發包方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還損害了其市場聲譽,但按現有法律規定,承包方承擔的違約責任較輕,難以充分彌補發包方損失。
民商法強化違約責任后,對此類影響建筑安全的違約行為,除責令承包方承擔返工、賠償損失等責任外,還可處以大額罰金,并禁止其在一定期限內參與工程建設項目。這樣的規定能形成強有力的震懾,促使企業在違約前充分權衡利弊,避免貿然毀約,從而有效維護市場交易信用,強化契約精神,保障市場秩序穩定運行。
構建信用聯合懲處機制:編織協同之網
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數量龐大且業務范圍廣泛,許多企業還開展跨領域經營。單靠單個部門執法容易出現力度不足的情況,因此需要構建信用聯合懲戒機制,整合多領域、多部門力量,全面監督企業行為,以便及時發現并懲處失信企業。
搭建商事信用信息數字化平臺十分關鍵,通過整合工商、稅務、金融、司法等部門的信用數據,形成跨部門、跨地域的聯合懲處體系。一旦發現企業存在失信行為,相關部門能迅速行動,按照統一規范的標準實施懲處,像限制貸款審批、禁止參與政府采購、強化稅收監管等,讓企業經營受到約束,降低對社會的影響和危害。
比如有企業因拖欠員工工資被勞動監察部門列為失信企業,相關信息通過商事信用信息數字化平臺披露后實現高效共享。后續銀行在審批貸款時,依據平臺信息判定該企業信貸風險較高,便拒絕了其貸款申請;稅務機關將該企業列為重點關注對象,加強稅務稽查力度;工商部門則對其采取限制股權變動和經營范圍擴張的措施。在信用缺失帶來的經營制約下,該企業不僅主動解決了欠薪問題,后續發展中也積極合規經營,著力重塑企業信譽。這一案例充分體現,信用聯合懲戒機制能對企業形成有效震懾,切實約束信用缺失行為,維護市場環境的和諧穩定。
創新信用修復制度:開辟再生之路
信用修復機制能為企業提供糾錯的機會,兼具法治的教化與導向功能。企業出現信用缺失問題,常與經營失誤、法律意識淡薄等因素相關。部分失信企業造成的影響較小,通過信用修復仍可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需要創新信用修復制度,讓失信企業在履行相關義務、完成整改后,能依法開展信用修復。
借助信用培訓、信用承諾、第三方評價等方式,可提升企業的信用意識和管理水平,幫助其重新獲得市場信賴與社會認可,在助力企業發展的同時營造良好市場環境。比如有小型企業因經營狀況不佳無法按期還款,被列為失信企業。該企業管理人員意識到違約的嚴重后果后,主動聯系銀行商定還款方案并及時清償了欠款。
同時企業積極參加誠信修復培訓,完善內部管理制度,規范經營行為。之后按信用修復制度要求,提交了信用修復申請及整改材料。經審查,有關機關認定該企業具備信用恢復資格,將其從失信企業名單中移除。通過積極的信用修復,該企業不僅再次獲得銀行信貸支持,恢復正常經營,更重拾了信譽,為其他失信企業提供了有益借鑒。
推動民商法與行業自律融合:探尋共治的策略
各行業協會雖已結合行業特性制定自律準則,對企業信用行為作出詳細規范,但行業自律規則缺乏權威性,難以形成有效震懾。民商法作為國家法律制度,能有效填補行業自律規范的不足。因此需積極推動兩者有機結合,探索聯合共治策略。
在行業自律規則中融入民商法的基本原則和相關規定,可提升行業自我約束能力;同時賦予行業協會監督權利,使其能關注企業信用狀況,對失信企業實施全行業公開譴責。這種深度融合能實現政府部門與行業自我約束的良性互動,有效維護市場信用秩序。
某地區制造業行業協會依據民商法內容編制《行業企業信用評價管理辦法》,明確了詳細的信用評估指標與流程。監督評估中,對信譽良好的企業給予表彰和業務推薦;對有失信行為的企業,除進行行業內通報、限制參與行業評選和重要工程外,還會上報相關部門追究法律責任。
商事信用缺失不僅影響企業正常經營,還干擾市場秩序、制約經濟發展。民商法作為重要法律,在規范企業經營、減少信用缺失事件中作用關鍵。推動民商法與行業自律融合,創新信用修復制度,構建聯合懲處機制,能促進法律落實,有效監督企業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助力商業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