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經濟格局變遷與國際產業鏈調整的雙重推動下,企業管理模式正從粗放擴張轉向精細創新驅動。作為社會經濟活動的核心主體,企業的工商管理效能與科技創新水平直接關系改革的深度與廣度。企業可從人才培養、資金扶持、政策完善、開放創新等方面制定科創策略,通過系統性舉措注入發展動力,以此在競爭中穩步前行。
從表1可見,2016年發明專利與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基本持平,2017年后平衡被打破,2023年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已達發明專利的兩倍左右。外觀設計專利2016—2023年總量呈上升趨勢,但增幅不明顯。2016—2023年數據顯示,市場呈現實用新型專利為主、發明專利為輔、外觀設計專利平穩的發展態勢。
企業科技創新的發展沿革
國內專利申請數量整體呈遞增趨勢,可分為兩個階段。2016—2019年申請量連續平穩增長,彰顯我國技術驅動政策成效顯著;2020年后申請量先驟增再平穩增長,既體現高新技術政策進一步落地,也反映出企業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意愿與執行力在持續提升。
深入分析三類專利申請數量,能清晰地看到我國技術發展的多樣化路線。發明專利申請量自2016年后保持平穩,甚至略有上升;實用新型專利持續大幅增加,2018年突破200萬件后增速加快,體現出企業在工程技術改進方面更加積極主動;外觀專利申請穩步上升,反映企業研發投入不斷增加。從占比看,實用新型專利占比持續擴大,增長速度明顯快于其他兩類專利。
科技創新在企業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
提高管理效率與生產效益
從技術角度看,科技創新能有效提升管理效能。通過技術與流程創新,用信息化系統整合企業各部門數據,能夠打破信息孤島,優化生產流程。
在生產方面,企業可以引入智能設備和柔性生產線,借此改變傳統制造模式。企業依托網絡技術監控設備狀態、優化能源使用,借助機器學習算法完善生產計劃,既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和單位產能,又能降低原料浪費與廢品率。特別是借助數據分析可快速定位影響生產的因素,或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產品性能,能夠增強企業應對外部變化的能力,在推出新品時既能保證質量,又能加快速度。
在分配層面,技術賦能的數字化管理可實時評估人財物投資回報,結合不同情景的資源配給評級輔助決策,助力制定更完善的商業策略,實現管理成效向經濟效益的順暢轉化。
增強企業整體實力
資源緊張時,企業可借助智能裝備優化內部資源分配,用有限預算實現運行效率最大化。具體而言,智能決策輔助系統替代了傳統的經驗管理模式,能夠依托機器學習技術預判市場趨勢,以便企業快速應對產業波動。
與此同時,企業構建跨部門合作網絡能緩解信息孤島問題,再結合云計算技術便可實現從研發、生產到營銷的全流程數據實時共享,推動組織結構向扁平化轉型,讓決策傳達更高效、執行更精準到位。
企業工商管理中的科技創新策略
培養創新型工商管理人才
培養創新型工商管理人才,關鍵在于將培養模式轉向創新創業驅動。在人力資源配置上,企業需搭建高彈性評估框架,將技術敏感性和跨領域專業能力作為核心指標,重點考察員工對技術、技能的掌握與應用水平。人才培育體系設計要打破學科壁壘,制定數據科學、智能運算與工商管理深度融合的一體化方案,并加大技術理念與管理實踐的結合力度。
實踐訓練可通過仿真打造情境化市場環境,讓員工在可控風險中體驗用技術優化管理、推動革新的全過程。激勵機制需建立適配技術轉化的貢獻評價體系,將技術成果與晉升直接掛鉤,以充分激發員工持續革新的動力。
此外,可依托高校與企業共建的聯合開發平臺或行業技術協同組織,搭建長效技術跟蹤網絡。這一機制能確保最新技術信息及時融入運營,讓人才培訓內容與技術發展同步,為創新型人才成長提供持續支撐。
保障科技創新資金投入
企業應構建跨年度預算體系,將科技經費納入長期財務規劃,明確其與銷售額的固定比例,保障現金流穩定。資源協調上可成立專項評審小組,從技術先進性與市場價值評判項目優先級,重點推進具有戰略突破機遇的項目。
與此同時,還應同步建立事中事后監管體系,通過項目啟動評估、期中檢查與最終評價,提升經費使用效率,讓資金往來更透明、收益可追溯。為統一投資與獎勵標準,企業需打通投資與科技創新的關聯,比如按項目效益確定后續補助額度,激勵員工關注企業盈利。關于外部融資,企業應尋找多元渠道,確保技術升級及緊急研發的經費充足。
優化工商管理監管制度
加強管理監督體系建設,企業需遵循與時俱進和過程風險把控原則,構建覆蓋創新全流程的制度體系。制度設計上要建立貫通各業務單元、聯動各部門的協作機制,通過規范技術成果孵化、產品開發到市場銷售全環節的管理流程,實現產業技術縱向牽制與獎懲一體的“聯動式”管控。
企業開展監督體系改革可引入信息化檢驗手段,利用區塊鏈技術留存工作數據痕跡并確??勺匪荩员愫瞬榧夹g應用的合法性與透明度。過程中需預留靈活調整空間,明確技術風險等級評判標準及對應糾偏措施,在穩定創新發展的同時堅守商業道德底線。
企業更新制度要動態研判技術趨勢,結合政策導向與發展規劃,修訂完善知識產權保護、信息安全等基礎制度。為強化監督效能,企業還需搭建多維度考評機制,將創新的經濟產出、資源消耗等效益評估結果,合理應用于資金投資配比決策中。
加強合作與開放創新
互聯網時代,協同創新與開放創新能幫助企業更快地整合外部創新資源,拓寬經營邊界,激發創新活力,最終提升核心競爭力。組織層面,企業可深化產學研融合,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術研發基地,構建研究與實踐并行的研發路徑,讓最新科研成果直接轉化到生產實踐中。
為適應產業鏈協同配套的需求,企業可搭建基于云平臺的技術資源共享體系,減少重復研發投入,加速科技創新進程。同時,還要營造開放創新環境,建立外部創新意見收集渠道,將供應商、客戶乃至競爭對手納入合作網絡,構建多方共贏的長效創新生態。
為保障合作成效,企業需建立實時評價機制,動態評估技術互補性與合作緊密程度,根據市場變化調整合作模式,充分盤活內外部資源,以此形成共生共榮的創新發展格局。在外部環境快速變化的時代,科技創新是企業提升管理效率、增加生產效益以及提升綜合實力的關鍵。企業唯有著力培育創新管理人才、保障資金投入、持續優化監督機制,同時積極推進對外開放,才能乘勢而上,在激烈的競爭中書寫發展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