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25)21-0089-04
Research on the Activ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at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Sports in Shanxi Province
YANG Xi
DepartmentofPhysical Education,Taiyuan InstituteofTechnology,Taiuan,Shanxi Province,O3ooo8 China [Abstract] Shanxi'ssports 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 (ICH)presentsaspatial clustering featureof\"onecoreandthree belts\" pattrn,butits inheritanceecologyfaces systemicchallenges: manifested intheserious problemofintergenerational discontinuityamong inheritors;unbalanced between policyand funding guarantee system structure; lack of social 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 ecology.Its activation path should revolve around the dual goals of activ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Intermsofactive inheritance,it is necesarytoactivateendogenous motivationthrough restructuringthetalentpool,itegratingitintothenational educationsystem,andfosteringagoodsocialatmosphere; In terms of innovativedevelopment,itis necessarytoexpand external value throughdeepening industrial integration, making good useof digital technology,and improving security systems.Itshould abandon the fragmented approach to protection,adhere to the equal emphasis on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and \"opening up new horizons\",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hanxi Provinc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sports from static historical memory to a contemporary living culture that can be participated inand shared,thereby revitalizing it with new vitality.
[KeyWords] Shanxi;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在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背景下,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物質品類日益豐富,對精神層面的滿足和需求更為強烈。此時,各地可從當地特色文化入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重要工作對象,通過保護與傳承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娛生活和精神世界。為達成這一目標,可將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核心,研究保護與傳承的實施路徑,促進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
山西省正是這一宏觀背景下的典型縮影。其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根植于三晉文脈的活態傳承體系,是維系社群認同、凝聚地域文化的精神紐帶。這些寶貴遺產既是歷史的見證,更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基因與社會價值。當代社會快速變遷,這些傳統技藝的生存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如何讓古老技藝在現代社會中保持生命力,實現從靜態保護向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的轉變,成為亟待解決的核心課題。
1山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
1.1類型分化顯著,武術與民俗類項目構成資源主體
山西省擁有豐厚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但其內部結構呈現顯著分化特征。截至2023年,全省省級及以上體育非遺項目共計45項,可劃分為技擊對抗、節慶儀式、身體展演、養生修習和智力博弈五大類別。其中,以形意拳、戴氏心意拳為代表的武術類項目和以九曲黃河燈陣、背冰為代表的民俗類項目,兩者合計占據總量的 71.2% ,構成了整個資源庫的絕對主體[2]。相比之下,養生修習與智力博弈類項目數量稀少,顯示出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1.2空間分布集聚,呈現“一核三帶\"的地域格局
從地理空間看,山西體育非遺并非均勻散落,而是高度集聚,呈現出鮮明的“一核三帶\"地域格局。“一核”指以太原、晉中為中心的高密度核心區。該區域不僅項目數量最多,更承載了全省超過四成的武術類項目,形成了著名的晉中武術走廊文化品牌。“三帶”主要依托河流廊道展開。其中,臨汾、運城、晉城等地沿著黃河流域形成了民俗體育集聚帶,同時,眾多項目沿汾河干流呈現出串珠狀分布特征。邊緣區域如呂梁、陽泉等地項目數量較少,呈點狀或零星分布。
2 山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困境分析
2.1傳承主體面臨代際斷層危機
傳承人的代際斷層危機是當前最核心、最緊迫的挑戰。全省傳承人隊伍的年齡結構呈現出嚴重的“倒金字塔\"形態,高齡傳承人構成了隊伍的絕對主體,而青年傳承人則鳳毛麟角,后備力量極度匱乏。這種現象背后,是傳統培養模式與現代職業節奏的脫節,加之經濟激勵與社會認同的雙重缺失,青年人才吸引力嚴重不足。
2.2政策與資金保障體系結構失衡
當前,山西在這方面的保障體系存在顯著的結構性失衡。一方面,資金來源渠道單一,項目保護高度依賴政府財政撥款,社會資本參與度低,市場化融資渠道尚未有效打通,這使得整個保護體系的抗風險能力十分薄弱。另一方面,資金分配機制存在不均衡現象,資源往往向少數知名度高的熱門項目傾斜,而大量冷門項目則長期面臨經費短缺問題,部分項目的年度預算在幾年內大幅縮減,生存境遇堪憂。
2.3 活化利用的協同機制缺失
體育非遺活化利用的“場\"困境,集中體現為各保護主體之間未能形成協同發展的有效生態。當前,碎片化運作現象依然突出,政府、企業、高校院所與傳承人等主體各自為戰,未能建立起常態化、制度化的聯動平臺。由于缺乏將文化資源、學術智慧與市場渠道有機串聯的協同機制,難以形成推動體育非遺創新發展的生態合力,這是當前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山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實現路徑3.1拓展傳承主體,激活以人為本的傳承活力
人是文化傳承的核心載體。破解山西體育非遺的代際斷層困境,首要任務是盤活人這一關鍵資源。這需從穩定核心、拓展基數、創新機制3個層面入手,構建一個開放且富有活力的傳承人才生態系統[3]。
穩定現有傳承人隊伍是固本之舉。必須改變傳承人收入偏低、社會地位不高的現狀,為其提供體面且有尊嚴的職業保障。可探索建立符合非遺特性的專屬職稱評定體系,讓掌握精湛技藝的傳承人如同學者一般,獲得從初級到高級的職業晉升通道。薪酬體系應從單一的政府補貼轉變為“基礎津貼 + 績效獎勵 + 成果轉化分成\"的復合模式。
拓展傳承人群體基數是活化之源。需打破傳統師徒制口傳心授的封閉模式,建立更加開放的現代傳承體系。可推廣“大師工作室 ?+ 職業院校”的合作模式,邀請戴氏心意拳、通背纏拳等項自的代表性傳承人入駐高校或地方體育院校,聯合制定標準化的人才培養方案與教學課程。面向基礎教育階段,可在中小學推行雙師制教學模式。例如,一位掌握“風火流星\"技藝的民間藝人,可與學校體育老師合作授課,前者負責核心技藝的傳授,后者負責教學的規范化與課堂管理,共同激發青少年對傳統體育的興趣。
創新人才激勵與評價機制是長效之策。需為傳承人建立一套科學的數字畫像系統,動態記錄其在授徒、展演、創新等方面的貢獻,并以此作為項目扶持與職稱評定的核心依據。要鼓勵傳承人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例如,可支持專業團隊為“高曉走獸”等項自開發AR互動教材或體感游戲,將枯燥的動作練習轉變為趣味化的闖關體驗,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
3.2融入國民教育,筑牢體育非遺傳承的社會根基
將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地融入國民教育體系,是在青少年心中培植文化土壤、確保文脈長久延續的根本性舉措。這需構建一個從啟蒙到專業,貫穿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階梯式教育傳承體系[4]。
基礎教育階段是文化啟蒙的關鍵。應鼓勵中小學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體育非遺校本課程,將其納入常規體育教學或課后服務內容。教學設計需擺脫枯燥的技術復刻,引入游戲化機制激發學生的內在興趣。例如,可組織班級間的鍵球等級賽,讓學生在競技中感受傳統體育的樂趣,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文化基因的植入。
高等教育階段則承擔著培養高層次專業人才的使命。省內有條件的高校體育院系應設立傳統體育的專業方向,培養既懂技藝、又能創新的復合型人才。這種培養不應停留在簡單的技術學習層面,而要探索傳統智慧與現代科學的深度融合。一個典型的模式是,在講授運動解剖學等課程時,可融入形意拳“五行理論”中關于臟腑、經絡與肢體發力的論述,引導學生從跨學科視角理解傳統武術的科學內涵,從而具備對非遺項自進行理論挖掘與創新轉化的能力。
要讓這套體系有效運轉,必須建立連接校園與社會的實踐橋梁。可在各級學校掛牌設立非遺校園傳承基地,并全面推行“雙師制\"教學模式。該模式邀請代表性傳承人定期入校授課,負責傳授原汁原味的技藝精髓。校內體育教師則發揮其在教學設計、課堂組織方面的專業優勢,進行輔助教學。兩位教師各司其職、協同合作,既保證了傳承的真實性,又符合現代教育的規律,共同為體育非遺的社會化傳承筑牢根基。
3.3組織多樣化活動,營造全民參與的社會傳承氛圍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源于鮮活的社會實踐。要讓這些傳統技藝走出博物館和傳承人的小圈子,必須通過組織多樣化的公共活動,為其構建可供展演、體驗和參與的社會場景,營造一個人人皆可參與、樂于參與的濃厚文化氛圍。
一方面,進行活態傳承場景的空間重構。可在太原古縣城、榆社等文化富集區,試點設立傳統體育文化生態保護區。這些保護區并非靜態的陳列館,而是集展演、教學、體驗、休閑于一體的活態文化空間。區內可建設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非遺廣場,讓九曲黃河燈陣、撓羊賽等與歲時節令緊密相關的民俗活動,在恰當的時間回歸到真實的生活場景之中。在平遙古城等知名旅游景區,可打造沉浸式展演劇場,推出白天技藝體驗、夜間光影秀的全時段文旅產品,引導游客從單純的觀賞式體驗向深度的參與式傳承轉變。
另一方面,推動非遺項目從小眾傳承向大眾參與轉化。這意味著要對部分傳統技藝進行現代化、大眾化的改造,降低參與門檻。可組建專業團隊,在保留核心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將復雜的套路簡化,創編一套適合市民在公園、廣場練習的形意拳健身操。也可借鑒現代體育賽事的模式,將背冰這一傳統民俗活動,改造為面向公眾開放的背冰耐力挑戰賽,吸引廣大健身愛好者參與。
4山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發展的實現路徑4.1加強產業融合,拓寬體育非遺的價值轉化渠道
要實現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推動其從依賴政府輸血的被動保護模式,轉向能夠自我造血的主動活化模式。其核心在于加強其與現代產業的深度融合,通過多元化的商業實踐,拓寬其價值轉化渠道,讓文化優勢真正轉變為發展優勢。
文旅融合是當前最直接有效的路徑。需推動體育非遺從靜態的景點式展演,升級為動態的沉浸式體驗產品。可整合地理上鄰近、文化上關聯的非遺項目,設計主題化的體育文化旅游線路。例如,打造一條晉商武術文化廊,游客既能在平遙古城觀看鏢局主題的實景演出,又能在王家大院等晉商宅院里參與“鏢局探秘 + 形意拳體驗”的研學活動。
文創開發是放大文化價值的關鍵手段。需將體育非遺所蘊含的獨特文化符號、故事原型、美學元素提煉出來,進行IP化運營。以國家級非遺項自天塔獅舞為例,其驚險刺激的表演形式、威武華麗的獅頭形象,本身就是極具潛力的視覺IP。可與設計公司、玩具廠商合作,開發系列動漫、手辦、潮流服飾等衍生品,讓獅舞的形象脫離單一的表演場景,進入更廣闊的消費市場。
品牌賦能是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重要策略。可實施老字號振興計劃,鼓勵像廣譽遠這樣的中華老字號,深度挖掘自身品牌中的養生文化,結合傅山養生術等傳統導引術,開發高端康養課程與產品,實現傳統品牌與非遺項目的雙向賦能。同時,要積極尋求與現代知名運動品牌的合作,將普商鏢局的服飾元素、武術器械的紋樣等融入安踏、李寧等品牌的運動裝備設計中,讓傳統美學在現代工業設計中重獲新生。
4.2善用數字信息技術,創新非遺項目的傳播與體驗模式
在數字化浪潮席卷社會的當下,善用信息技術是破解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困境、重塑公眾體驗模式的核心引擎。這既是傳播手段的革新,更是傳承理念與實踐場景的深刻重構。需從數字典藏、智慧傳播、沉浸體驗三個層面入手,構建一個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數字生態[5]
數字典藏是傳承保護的基石。應建設全省統一的體育非遺數字資源庫,運用三維掃描、動作捕捉等技術,為天塔獅舞的道具、背冰活動的服飾等珍貴實物建立高精度數字模型。運用區塊鏈技術為每個非遺項目建立唯一的文化基因碼,實現傳承脈絡、技藝演變的可追溯、可認證,為知識產權保護與學術研究提供堅實基礎。
智慧傳播是觸達新一代受眾的橋梁。需搭建一個多平臺的數字化傳播矩陣,打破傳統技藝與青年群體之間的文化壁壘。可開發一款名為“晉彩非遺”的省級官方APP,集成VR云游、名師直播教學、項目數據庫查詢等功能。同時,要積極與B站、抖音等青年人聚集的社交平臺合作,改變單純展示動作的宣傳模式,通過策劃紀錄片、微綜藝、挑戰賽等形式,合力打造非遺少年等具有親和力的網紅IP,用現代化的敘事方式講好山西的非遺故事。
沉浸體驗是激發參與興趣的未來方向。技術應用的目標是讓非遺從可看變為可玩。可聚焦生活化、實用化導向,研發智能武術陪練機器人,內置形意拳、通背拳等教學模塊,通過動作識別與實時語音反饋,將專業指導帶人家庭健身場景。
4.3健全協同保障體系,為創新發展提供穩定政策支持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與創新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僅靠單一部門或個別項目的努力難以取得突破。必須從頂層設計人手,建立一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法治保障、運作高效的協同保障體系,為各項創新發展舉措提供穩定且長效的政策支持。
應強化政府的統籌規劃與法治保障作用。建議成立省級層面的專項工作機構,打破體育、文旅、教育、財政等部門間的壁壘,統一協調全省的保護與發展工作。該機構需對全省資源進行系統性評估,建立瀕危項目搶救、重點項目扶持、潛力項目培育的分級管理名錄。例如,對忻州撓羊賽這類傳承境遇堪憂的瀕危項目,應立即啟動搶救性保護預案。同時,應加快立法進程,出臺《山西省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明確各方主體的權利與責任,讓保護工作真正有法可依。
要創新資金投入與管理機制。政府財政應繼續發揮其基礎性與引導性作用,更重要的是要撬動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改變資金來源單一的困境。可探索設立山西省體育非遺發展專項基金,通過財政注資、稅收優惠、公益眾籌等方式吸引企業與民眾的資本投入。對于大型文旅融合項目或非遺場館建設,可以引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減輕財政壓力的同時,也能引入更專業的市場化運營團隊,提升資金使用效率。
要構建跨主體、跨區域的常態化協作平臺。針對當前各方力量碎片化運作的弊端,應建立一個連接政府、高校、企業與傳承人的非遺創新發展聯盟。該聯盟的核心任務是打通產學研之間的轉化壁壘。例如,聯盟可以組織高校的文化學者、設計師與科技專家,與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共同組成項目組,直接對接文旅企業的市場需求,將學術研究成果迅速轉化為可落地的文創產品或旅游體驗項目,確保創新活力能夠持續進發。
5結語
山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雖呈現出“一核三帶\"的空間集聚格局,卻也面臨傳承人代際斷層、資金來源單一以及傳播模式滯后等系統性困境。為此,圍繞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雙重目標,構建了從重構人才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到深化產業融合、善用數字科技的系統性實現路徑。
在未來實踐中,必須摒棄碎片化的保護思路,堅持以人為本的傳承固本與科技賦能的創新開拓并重,通過系統性保護推動其價值的現代轉化。唯有如此,方能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真正走出歷史記憶,成為可參與、可共享的活態文化,煥發出與時代同行的蓬勃生機。
參考文獻
[1]廖四順.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旅游高質量互動發展[J].社會科學家,2024(2):86-92.
[2]姜廷波.山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4(16):72-74.
[3]崔琪,王坤.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智能化保護與傳播的數字技術賦權策略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4,58(9):59-65,96.
[4]XUBC,PANJH.Analysisof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andspatialdistributionofthenational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 in China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J].Researchin Cold and Arid Regions,2019,11(5):389-406.
[5]覃宇德.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校社團傳承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