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即墨區依托183公里海岸線與蓬勃發展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正在探索一條經濟、科技、文旅協同發展的獨特路徑。
在“雙碳”戰略與產業升級背景下,青島市即墨區(以下簡稱“即墨”)依托183公里海岸線與蓬勃發展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正在探索一條經濟、科技、文旅協同發展的獨特路徑,有望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為沿海地區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范本。
產業硬實力:協同發展的基礎
即墨新能源汽車產業基礎堅實,已構建起從核心零部件研發到整車制造的完整產業鏈。區域內的汽車產業集群涵蓋了一汽-大眾華東基地、一汽解放商用車基地、奇瑞青島基地等整車生產基地,同時吸引了眾多配套企業。2024年,即墨整車產量突破45萬輛,新能源汽車占比超20%,并定下2025年整車產量突破50萬輛,新能源汽車占比達30%的目標。在核心零部件領域,零部件核心配套企業達到16家,創新成果顯著:云路新能源研發中心項目加速推進,聚焦新能源主驅電機定子鐵芯的國產化替代。此外,區域內集聚了山東省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重點實驗室、山東大學電池熱管理技術合作平臺等高端研發載體。
即墨的海洋經濟同樣展現出了蓬勃的活力。即墨坐擁183公里海岸線,海域面積達2500平方公里,海洋經濟呈現多產業協同發展的蓬勃態勢。2024年海洋經濟總產值實現顯著增長,海洋漁業、海洋裝備制造、海洋交通運輸業等支柱產業持續發力。海洋漁業方面,“國信1號2-1”養殖工船順利出塢,帶動了周邊養殖戶的智能化轉型,為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海洋裝備制造特色鮮明:青島寶鑒科技通過引入德國技術,主導風電傳動系統生產;女島綠色能源裝備產業園作為中電建青島即墨海上光伏項目的承載地,正計劃布局風電裝備制造區、智能船舶制造區、配套及預留發展區三個板塊。海洋能源開發方面,中電建青島即墨海上光伏項目一期首批正式并網發電,年發電量可觀;藍谷鰲山衛片區的青島深遠海20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也在加速推進,為區域能源轉型提供支撐。
政策支持力度為協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國家《“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與《“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為沿海地區新能源汽車與海洋運輸融合、海上風電等清潔能源開發指明了方向。山東省將即墨定位為海洋經濟協同發展的重要承載區域,助力產業升級。青島市《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5年)》提出“加大整車生產企業配套園區規劃建設力度”。即墨自身也設立了專項資金和研發平臺獎勵,并對技術研發提供“一事一議”專項扶持,同時依托海關“兩步申報”改革及即墨國際陸港配套功能,大幅縮短進口汽車零部件通關時間,為產業協同筑牢政策根基。
協同瓶頸:融合發展的梗阻
然而,即墨新能源汽車與海洋經濟融合的過程中也充滿困難和挑戰。
一是技術轉化與產業鏈協同存在壁壘。即墨的汽車產業集聚區與海洋能源項目分屬不同片區,缺乏統籌。以女島綠色能源裝備產業園為例,其集聚的風電裝備制造企業與即墨本地整車制造企業因地理分隔、技術體系差異及政策協同缺位,尚未形成供應鏈聯動。
二是協同場景尚未完全打通。在產業融合的場景構建中,“綠色港口物流體系”“海島交通電動化”等場景仍處概念階段,缺乏具體實施路徑。例如,沿海產業園、港口區域充電樁覆蓋率不足,制約新能源物流車、工程車輛的應用。智慧系統方面,海洋氣象與海事數據初步共享,但能源管理、交通調度、環境監測暫未實現跨領域聯動。
三是政策獎勵缺位,高端創新平臺建設緩慢。現有補貼集中于單一產業(如汽車或海上風電),缺少針對“海洋綠電+汽車制造”的稅收優惠或專項基金,企業跨界合作缺乏動力。籌建“塔尖”平臺方面,跨國企業研發中心、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這一類高端創新載體的落地周期長、建設難度大,短期內難以形成支撐產業協同的核心技術供給能力。
四是產業協同的區位優勢發揮不充分。雖有青島“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和中國北方重要開放門戶的區位優勢,有與青島西海岸新區、煙臺開發區建立研發協作機制的設想,但在探索新興市場上,可能還存在渠道不夠暢通、合作模式不夠成熟等問題,跨區域配套產值提升面臨困難。
技術與產業鏈:協同創新的密碼
從技術研發來看,一是可共建創新平臺,整合區域內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資源,成立專注于新能源汽車與海洋能源耦合技術的研究中心。例如,整合青島大學、山東大學等科研資源,升級現有汽車動力實驗室,探索海洋裝備與新能源汽車的材料與電驅技術的交叉應用。二是推動技術轉化,促進海洋防腐技術在汽車領域的應用。例如將石墨烯復合涂層技術用于汽車底盤防腐,提高車輛耐久性。三是加強智能技術融合,攜手華為等科技企業,開發智能海洋駕駛系統,為海洋資源開發提供更高效、安全的解決方案。
此外,還應注重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結合,加大對新能源汽車電池技術、海洋能源轉換技術等基礎研究的投入,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儲備。通過產學研合作,加速技術成果的產業化應用,例如,建立中試基地,對新技術進行實際測試和優化,確保技術的可行性和經濟性。
從產業鏈條銜接來看,一是要完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即墨在擁有四大整車生產基地及40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業的基礎上,需進一步圍繞“三電”核心零部件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優質“三電”企業落戶。例如,積極推動奇瑞KD件生產車間建設項目和一汽智能鍛造項目投產,提高本地零部件配套能力,降低生產成本,增強產業競爭力。二是要拓展海洋經濟產業鏈。在海洋經濟方面,以中電建青島即墨海上光伏項目為契機,大力發展海上風電、海上光伏等海洋新能源產業。在此基礎上引入光伏設備制造、風電裝備制造等上下游企業。在女島港區域,以青島漢纜、寶鑒科技為骨干企業,發展新能源裝備制造業,打造風電裝備制造區、智能船舶制造區、配套及預留發展區,推動海洋新能源產業集聚發展。三是要促進產業鏈融合發展。加強新能源汽車與海洋經濟產業鏈的融合,探索綠氫制備技術路徑。
應用場景與未來:協同發展的藍圖
新能源汽車與海洋經濟的協同發展,為即墨的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帶動生產性服務業進步等方面展現出廣闊前景。
從產業集群與區域協同效應來看,即墨新能源汽車與海洋經濟協同發展示范區正積極爭取成為膠東經濟圈核心增長極。當前依托整車制造優勢和女島綠色能源裝備產業園建設,未來可探索與青島西海岸新區、煙臺開發區建立研發協作機制,推動跨區域配套產值提升。依托青島“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和中國北方重要開放門戶的區位優勢,探索新興市場,以海上光伏項目經驗、風電裝備集群、養殖工船模式為核心輸出載體,通過技術輸出、產能合作、政策創新等方式,進一步釋放協同效應。
從應用場景創新來看,一是打造綠色港口物流體系。青島港已有智能調度系統(如“四機聯動”“油智未來”),即墨可以引入汽車產業智能物流管理技術,開發港口車輛調度APP,實現集卡周轉效率提升、等待時間縮短,為港口物流智能化管理提供技術支持。二是推進海島交通清潔化。推進海島全電交通網絡建設,可在田橫島、大小管島等多個海島布局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投放電動觀光車、電動漁船。開發海島微電網系統,整合海上風電、光伏發電,既滿足全島交通及居民用電需求,又能實現低碳減排。同步建設海島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實現車輛調度、充電設施、能源供應一體化管理,提高充電設施利用率。
從創新資源匯聚來看,即墨正以多維舉措構建產業創新生態。通過“汽車產業人才地圖”,接入省級專家庫資源,以創新創業大賽強化人才吸附,形成常態化引才機制。盡管爭取跨國企業研發中心、籌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等尚處前期布局,但依托現有平臺,本地企業技術升級成效初顯,如云路新能源驅動電機研發等項目已成為當前創新突破的重點。
從經濟社會效益的潛在前景來看,新能源汽車與海洋經濟的協同發展,有望為即墨區域經濟發展帶來新動能。產業協同帶來的技術溢出效應將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相關產業(如紡織、機械等)存在能效提升與產值增長的潛力。新動能產業發展扶持基金的設立,預期將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有助于促進金融、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并可能助力提升服務業在區域經濟中的占比。
從低碳轉型與社會價值來看,綠色港口物流體系和海島清潔交通體系建設如能有效推進,即墨港區有潛力成為具有示范意義的低碳港口。依托產業協同建設的新能源汽車基地與海洋經濟科普教育基地,預期將接待一定數量的訪客,助力培育低碳意識和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在社會治理層面,產業協同也推動了智慧城市與智慧海洋融合發展,有望構建覆蓋更廣的能源管理、交通調度、環境監測一體化智能系統,提升城市管理效率。
(作者單位系中共即墨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