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已成為音樂傳播的重要渠道。短視頻龐大的用戶規模和流量基礎,為不同流派音樂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土壤。音樂作為一種強有力的情感表達工具,在短視頻中發揮著激發受眾情感、引發情感共鳴的重要作用。優質的短視頻內容離不開高品質音樂的加持。短視頻使音樂的視覺化傳達、情感化表達和互動化傳播更加便捷;而音樂作品則為短視頻平臺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增強了內容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提升了用戶黏性。此外,隨著音樂產業鏈中專業人士的不斷入駐,短視頻平臺的內容質量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短視頻與音樂相互交融、共同發展,使得“音樂 + 社交”“音樂 + 直播”“垂類 + 產業”成為短視頻與音樂雙向賦能的新范式。短視頻平臺中的樂曲展示、劇情穿插、演奏教學等音樂垂類內容,以其多樣的曲風和強烈的感染力,誕生了諸如 @ 藍光樂隊、 @ 碰碰彭碰彭等粉絲數達百萬甚至千萬級的音樂IP。此外,短視頻音樂計劃、線下音樂節及品牌創意營銷活動,也成為短視頻與音樂雙向賦能發展的典型案例。
一、短視頻革新音樂行業全鏈路,激發音樂發展新活力
短視頻已滲透音樂行業的全鏈路、各環節,深刻改變了音樂的內容生產方式、傳播模式和用戶消費模式。短視頻實現了音樂內涵的視覺化表達,減少了情感傳遞中的編碼與解碼誤差,創造沉浸式體驗,增強音樂的互動性。在龐大粉絲群體的推動下,短視頻提升了音樂曝光率,創造出“音樂梗”,從而改變了音樂的消費方式。
1.短視頻促成音樂視聽聯動,營造沉浸式“在場”體驗。短視頻讓音樂創作者能夠綜合展現表演者的動作、表情、環境及聲音,使樂器聲與視覺畫面相互交織,突破視聽感官的界限,為用戶提供豐富且沉浸感十足的觀看體驗與“在場”感受。尤其是對某些具有獨特風格的傳統音樂,短視頻更為其實現視聽聯覺提供了便利性。在聽覺符號方面,音樂創作者通過樂器演奏的原聲、伴奏音效以及環境音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在視覺呈現方面,根據音樂風格,選擇恰當的自然風景、特效場景、樂器演奏等特寫鏡頭傳達音樂意境,引導用戶進入相應的情境,讓受眾從音樂中獲得超越音樂本身的信息量。例如, @ 呼和笛簫推出的短視頻《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以笛、蕭合奏為主,配合青山幽谷的背景畫面,為受眾營造出身臨其境的江南意境。受眾在評論區中感嘆:“太好聽了!其聲鳴鳴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之前一直想去江南,結果刷抖音的時候發現我就在江南。”另一案例是 @ 古琴成子推出的原創短視瀕《敵軍不是十五萬是十五萬零兩個》點贊量高達99.7萬次。創作者通過捕捉演奏者的指法和樂器,為樂器賦予生命力,并結合原創的古琴旋律,呈現了一場集視覺與聽覺于一體的美學盛宴。
2.短視頻重塑音樂傳播路徑,增強音樂的用戶黏性。短視頻平臺憑借其高社交屬性,突破了音樂傳播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更容易吸引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圈層的用戶關注。在短視頻平臺,共同的音樂愛好能夠強化用戶之間的互動交流,深化網絡空間的社交屬性,增強內容創作者與受眾之間的聯系,從而形成以音樂為紐帶的高黏度社交關系,大幅提升了音樂的傳播效能。這種高黏度的傳播模式讓音樂更加具有互動性。例如,用戶利用短視頻平臺上的爆款音樂開展二次創作,相同音樂興趣愛好者之間能通過音樂實現互動,形成話題熱度。評論和點贊等互動形式不僅讓音樂內容生產者與使用者之間實現雙向互動,也提高了音樂內容的用戶黏性。2024年,新生代音樂人 @ Mozza在抖音平臺發布原創作品《雨夜金菲士》,通過個人賬號發布音樂的高光片段,平臺精準把握5月20日這個熱門時間節點策劃熱點話題,吸引大量達人和用戶參與創作。眾多用戶圍繞該歌曲進行翻唱、合唱,實現快速傳播,使該歌曲登上抖音熱歌榜榜首。截至2024年7月,該單曲在抖音的累計曝光量已達3.5億次,累計播放量突破200萬次。高滲透的音樂傳播模式進一步推動了大眾化的音樂創新,豐富了音樂曲風和題材內容。
3.短視頻改變用戶音樂消費方式,催生音樂發展新模式。短視頻與音樂的結合,使用戶不再只是通過線上音樂平臺這一單一方式尋找和挖掘音樂。如今,用戶往往是通過一個有趣的視頻內容激發對音樂的興趣,然后進行音樂搜索和消費,這種新型互動模式已成為用戶音樂消費的重要方式。基于用戶音樂消費模式的這一變化,短視頻平臺正積極構建音樂人的成長體系,通過專項個性化扶持計劃,為不同類型、不同基礎、不同定位的音樂人提供合適的成長環境。例如,快手平臺率先推出短視頻與直播雙場景音樂結算模式,打造“管家式”管理和版權結算平臺,進一步拓寬音樂人的營收渠道。與此同時,抖音平臺對音樂垂類進行了精細化分級,目前已細分出數百種曲風標簽,涵蓋從作詞、作曲、編曲、錄音到混音的整條產業鏈,有數十萬音樂人入駐平臺,逐漸成為音樂行業的重要新陣地。抖音推出的“看見音樂計劃”“音樂人億元補貼計劃”,通過提供曝光機會、現金獎勵及商業化途徑等多種支持措施,鼓勵音樂人積極創作并上傳高質量的音樂內容,發掘并培養優秀的原創音樂人及作品。此外,抖音還利用專業的宣推方式打造音樂爆款,為音樂人創造多元化的變現路徑,包括音樂演出、版權商業化合作、直播打賞分成以及播放收益等,充分釋放了音樂行業的新增量。
二、音樂賦能短視頻內容創作,助力平臺擴容提質
短視頻平臺在發展早期就具有濃厚的音樂特質。音樂在短視頻內容創作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是短視頻內容的“爆款催化劑”,并一直是平臺的主要內容賽道,并逐漸成為各大短視瀕平臺內容提質擴容的重要抓手。
1.音樂是短視頻內容的“調味料”,氛圍營造的“催化劑”。作為一種普遍的藝術形式,音樂在短視頻創作中能夠出色地營造氛圍感。通過精心挑選與視頻主題相符的音樂,可以讓情感表達更加生動有力,大幅提升視頻的感染力,使觀眾能夠全方位地感受視頻所營造的獨特氛圍,并更深刻地理解其核心信息。例如,
央視新聞在視頻號推出的系列短視頻作品《人間好時節》,以中國風手繪漫畫講述二十四節氣的故事,每段短視頻都配以相應的國風音樂,意境悠遠,令人沉醉。其中,作品《立春,二十四節氣之始》選取原創國風純音樂《早春初露》,通過葫蘆絲與琵琶的演奏,烘托出生機盎然、萬物更新的意象;而作品《“薰風慍解引新涼,小暑神清夏日長。”小暑節氣悠然而至,來看古人的解暑“神器”》則配以江南笛曲的主要代表曲目《鷓鴣飛》,以歡快清涼為主基調,旋律快慢有致,曲風清麗動人,與作品中的夏日手繪畫面相得益彰,烘托出炎夏的熱鬧景象,引人入勝。該短視頻僅在視頻號平臺的轉發量就已突破10萬次。在這些作品中,音樂成為烘托內容氛圍的有力工具,使受眾沉浸在濃烈的視聽體驗當中。
2.音樂是情感傳達的橋梁紐帶,爆款內容的“流量密碼”。音樂是一種跨越語言和文化界限的藝術形式,能夠直接觸動人的內心,喚起強烈的情感共鳴。在短視頻創作中,音樂的選擇至關重要。創作者根據視頻主題、風格、節奏等選取不同的音樂,為內容注入更多的情感元素,增強受眾的感知體驗。特別是打造情感化短視頻時,音樂往往是關鍵所在。許多音樂作品的副歌部分情感強烈,感染力強,能夠讓視頻更加引人入勝,更好激發受眾的情感共鳴。
例如, @ 央視國家記憶的抖音官方賬號主要講述近現代史上對中國社會發展有深遠影響的人物和歷史事件。許多作品通過“畫面 + 文字”或“原聲 + 畫面”的方式進行展示,而音樂則成為情感傳達的重要部分。作品《2001年7月13日,全體中國人民都在等著這一刻》講述全國人民等待北京申奧結果的歷史一刻,選用歌曲《起風了》的副歌“翻過歲月不同側臉,猝不及防闖入你的笑顏”作為配樂,巧妙傳達了申奧過程的艱辛與成功后的喜悅,收獲了超過40萬點贊量。另一個作品《從前那個少年,我們永遠懷念》通過圖片形式展現了周恩來總理的一生,以歌曲《少年》的副歌部分“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為配樂,引發了網友強烈的情感共鳴,點贊量超過300萬次。
3.音樂創作者集聚效應持續放大,助力提升平臺內容質量。在短視頻平臺上,詞曲創作、編曲、制作、經紀等音樂產業的關鍵角色紛紛入駐,為平臺帶來了海量的優質內容,僅抖音平臺中的細分曲風標簽就多達數百個,涵蓋流行、民樂、國風、世界音樂等多種風格。風格各異的音樂作品滿足了用戶日益多元的音樂審美需求,也推動了短視頻平臺內容的多元化和品牌化,進一步擴大了平臺內容類型。特別是一些網絡熱曲的出現,為平臺內容創新注入了活力。受眾可以通過獨特的編排、服裝、多重演繹等創造性方式,不斷拓展平臺內容創新的邊界。每一首“出圈”歌曲都會引爆平臺流量,用戶通過二創、改編、編舞等方式參與內容創作,極大豐富了短視頻平臺內容的多樣性,助力提升內容的整體質量。2023年,黃綺珊的新歌《向云端》在抖音平臺掀起熱潮,相關的短視頻挑戰如“向云端許愿”“向云端翻唱”“向云端舞蹈”等迅速興起,激發了用戶的創作熱情。截至2023年12月,“向云端許愿”已吸引超過30萬人參與內容創作,總播放量突破2.5億次。近年來,《火紅的薩日朗》《野狼disco》《你的酒館對我打了烊》等熱曲也不斷引發新的創作熱潮,為用戶帶來持續的新鮮感和娛樂體驗,同時進一步豐富了平臺的內容生態。
三、短視頻與音樂共融共生,以新范式實現新增量
音樂作品和音樂人在短視頻平臺成功出圈,進一步促進了短視頻與音樂產業的交融發展。通過相互合作與相互賦能,“音樂 + 社交”“音樂 + 直播”“垂類 + 產業”等新發展范式逐漸形成,不僅提升了短視頻平臺的內容質量及用戶黏性,也為音樂行業開辟了新的發展路徑。
1.“音樂 + 社交”新模式,提升內容生產與交互傳播。“音樂 + 社交”模式依托短視頻平臺,將音樂元素巧妙融入社交互動之中。用戶圍繞音樂話題展開對話,由共同愛好驅動的對話建立情感紐帶,實現情感共鳴。這種共同的音樂體驗會強化平臺用戶間的歸屬感,使喜歡相同音樂類型的用戶聚集成同好社區。這些垂直社群成為提升平臺活躍度和用戶留存率的重要抓手,為平臺注入更多生命力。例如,活躍在抖音平臺的 @ 李森茂Sam(指彈吉他)、 @ 王曉楠大眾薩克斯、 @ 沛縣曹家班嗩吶、 @ 蔡偉藝古琴等樂器演奏賬號,通過短視瀕形式將樂器演奏與互聯網的“社交”屬性相結合,融入內容分享、直播互動、粉絲群組建等功能,形成完整的社交互動閉環。此外,在薩克斯、吉他、古琴等樂器類話題下,聚集了大量擁有相似音樂品味的用戶,形成了積極的互動氛圍。這些話題的總播放量均達數十億次,充分體現了社交力量對音樂傳播的推動作用。音樂本身也成為社交資本,
助力短視頻與音樂共同發展。
2.創新“音樂 + 直播”,實現音樂富礦與平臺流量的雙贏。短視頻平臺的音樂直播具備較高的表演屬性,其用戶的觀看時長、觀看頻率、打賞意愿均顯著優于整個直播行業平均水平。鑒于當前直播用戶黏性高、付費意愿強的特點,“音樂 ?+ 直播”模式展現出較強的變現能力。各音樂制作機構與短視頻平臺通力合作,積極探索這一模式,通過創新音樂版權運營方式,實現高效變現。音樂直播用戶的高活躍度表明他們是音樂的深度愛好者,對優質音樂有著強烈的需求。
“音樂 :+ 直播”模式不僅加深了創作者與聽眾之間的聯系,也為短視頻平臺培育了更加穩定的粉絲群體。例如,2023年,快手平臺推出短視頻與直播雙場景音樂結算模式,推進短視頻和音樂直播類消費的全面規范化。同時,平臺增加了獨立音樂人結算通道,將音樂人直播場景收入和詞曲版權結算也納入其中,根據音樂的有效播放次數進行精確分成,持續推進音樂直播的標準化與規范化。
《2023抖音民樂直播數據報告》顯示,2022年6月1日—2023年5月31日,抖音平臺上的民樂直播場次超過414萬,累計觀看人次突破128億,同比增幅均超 200% 。超過10萬名民樂主播獲得直播打賞收入,真正實現了音樂優質內容與平臺流量的雙向賦能。
3.深耕“垂類 + 產業”,實現藝術與商業的共舞。音樂與短視頻之間天然具有“雙生互哺”的關系。短視頻音樂使平臺內容生態更加多元,為垂類化深耕與產業化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基于音樂內容的垂類賽道,短視頻平臺可以建立覆蓋音樂產業全鏈路的服務體系,從品牌營銷、代理發行、線上直播展演到線下音樂節等全方位運營,推動商業變現可持續發展,打造原創音樂內容的品牌資產,為音樂產業發展開辟多元化的路徑。在平臺產業發展方面,短視頻平臺通過讓品牌與音樂深度共創,為商家尋求增量帶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抖音重磅打造的“美好星球音樂節”,借助平臺的大數據分析策劃音樂節內容,不僅為音樂達人提供線下表演機會,還撬動了更多線上觀眾的線下消費,形成了完整的音樂產業閉環。此外,抖音還通過音樂與短視頻的深度融合模式,為品牌客戶定制個性化的品牌營銷方案,開辟品牌營銷的新模式。
(作者單位江蘇理工學院)
參考文獻
[1]金希.媒介生態視角下短視頻平臺對流行音樂傳播新格局的構建研究[I].傳播與版權,2024(05).
[2]王碩.基于網絡媒介的中國流行音樂新變及傳播策略[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23(03).
【編輯: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