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19-0181-04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學生數量逐年遞增,結合當前經濟環境復雜多變,我國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面臨較大困難和挑戰。為了改善高校畢業生緊張的就業局面,增強其對經濟環境的適應能力,高校必須針對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制訂有效的指導方案,以協助學生對當前各大行業發展現狀和目標規劃進行初步了解,結合不同企業的崗位職責和需求制訂有針對性的崗位規劃。開展就業指導工作是提升學生專業水平和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使學生能夠達到企業用人標準,讓學生根據自身專業水平和能力選擇適合的企業職位,全面提高學生就業質量。
但是,從實際來看,高校指導教育中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培養的人才與企業發展需求的契合度不高,人員流動問題較為顯著,致使企業對人才產生迫切需求。因此,高校應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創新就業指導模式,以現代化教育理念為導向,建立一套完整的就業指導教育體系,確保高校就業指導教育順應時代發展,與企業發展保持同步,使培養出的人才能夠滿足企業用工需求。通過制訂“三全育人\"教育方案,高校對現有就業指導模式進行了創新,推動我國教育邁向新的發展臺階。
一、“三全育人的教育宗旨
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能力是“三全育人”的教育宗旨,其教育原則采取全方位、全過程、全員參與的培養方式,在實施教育中以學生為中心。在就業指導教育環節,以學生為出發點,對學生的基本特征、思想行為特點及實際就業需求進行全面了解,幫助學生不斷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使其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思想和觀念,提升其綜合素養。
僅依靠學校教育很難實現“三全育人”目標,還需要各方主體共同參與,特別是家庭和社會的參與。家庭教育在孩子性格形成等方面具有啟蒙作用,在學生未步人學校之前,家庭是學生主要生活場所,這一時期家人和學生的相處時間最長,因此,好的家庭教育是形成優秀型人格的基石。此外,大學生涯結束,學生即將步入社會,將面臨社會人際交往、就業方向、經濟壓力等多方面的挑戰。為了緩解畢業生諸多不適問題,學生在校期間需要對企業用人要求和社會生存規則進行全面了解,為步入社會做好充足的準備?!叭^程育人\"不僅針對應屆畢業生,從學生步入校園開始就要逐步開展就業指導教育,讓學生對就業信息有更多了解。根據企業對人才的招聘需求,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通過實踐鍛煉自己的專業能力,以便在就業中找到心儀的工作?!叭轿籠"育人主要是指高校應結合多個層次、多個領域實施就業指導教育,從不同角度出發衡量教育問題,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及校外資源的作用,實施校企互動,在就業指導教育中不斷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就業指導教育,將校內外、課上課外的教育資源整合到一起,全面實現“三全育人\"教育目標。[1]
二、現階段高校就業指導面臨的問題
(一)就業指導缺乏全員合作意識
第一,就業指導師資隊伍的專業性有待加強。就業指導教育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工作,對師資隊伍的專業性要求較高。從目前情況來看,很多高校將就業工作分配給校內的“雙創\"部門,畢業生輔導員也會參與其中,輔助雙創部門進行就業指導。通常情況下,班導師和專業課教師因為與學生的長期接觸,對學生的了解較為全面,可作為就業指導工作的主要參與者,但在實際就業指導活動中存在缺位現象。近幾年,高校畢業生數量呈快速上升趨勢,但就業指導師資隊伍人員不足,降低了就業指導主體協同合作效果,無法有效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第二,沒有充分發揮就業指導的主體作用。只有全體教職工人員分工合作,明確工作職責,高效完成任務,才能提高就業指導工作質量?,F目前高校在開展就業指導工作時,其主體地位的劃分過于模糊,尚未明確各教職工人員的崗位職責,輔導員、就業指導師、班導師等只是按照操作流程開展相關工作,沒有針對育人主體建立完善的專業培訓體系,難以構建全員協同發力的就業指導工作格局。第三,學生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多數學生對自己未來從事的職業沒有詳細規劃,并存在“為學而學\"的錯誤認知,沒有認識到學業在個人發展中的作用,致使很多學生的專業技能掌握程度不足。
(二)就業指導缺乏全過程的教育內容
首先,在指導層次上,就業課程指導只是單純地停留在說教層面。依然是通過傳統的說教模式對就業相關政策、企業發布最新消息及就業前景等重要事項進行講解。這樣的說教方式雖然將就業方面的基礎知識全面地傳授給學生,但沒有結合專業需求和社會需求靈活調整,專業就業形勢、學生能力、就業自標和意愿實施的結合效果相對較差,很難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認同,唯以發揮就業課程的指導作用。[2]其次,課堂指導內容缺乏生涯教育體系的支撐,該體系在學生學業生涯和職業生涯中發揮著有效的引導作用。對于剛入校的新生而言,就業指導須將引導學生開展自我探索作為核心方針,輔之對外部環境認知方面的引導。大二階段就業指導的主要著力點應轉向專業知識體系組建與核心技能培育,通過加深課程學習、組織學科競賽及專業實訓等途徑,增強學生對專業理論的理解與應用能力。大三階段就業指導需把實習實踐作為主要憑借載體,聚焦于提高職業能力素養,通過搭建校內外實習平臺、開展模擬面試、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等活動,助力學生把理論知識轉變為實踐能力,提高其職場通用技能與行業特定技能的掌握程度,在實踐中樹立正確的職業理念,注重提升自身素養。當前,高校建立的生涯教育體系存在諸多不足,在人才培養中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導致有些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心浮氣躁,遇事盲目跳槽,影響社會的整體就業率。
(三)全方位就業指導缺乏系統評價機制
第一,學生的就業情況是對就業指導成果的有效驗證,傳統的就業信息收集主要依賴于學生反饋的就業情況。如果學生已經成功就業,學校會要求其提交紙質版就業證明材料供校方審核,此類材料涵蓋就業協議書、就業合同、工資流水等方方面面,學校將以此作為評定學生能否順利畢業的依據之一。但這種信息收集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且工作效率相對較低,學校對學生就業情況的了解存在延遲現象,導致學生的就業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最終的就業指導效果將大打折扣。第二,學校與用人單位在溝通方面存在障礙,沒有及時跟進畢業生的就業進程。剛步入職業道路的畢業生,因為缺少職場實操經驗,在就業各環節里存在知識空白點,不論是簡歷投遞的恰當方式、應對面試的有效準備,還是人職前要留心的事項、勞動合同簽訂的核心要點,都要求有專業的指引。由于學校與用人單位缺乏互動,所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就業效率,導致學校無法實現預期的就業工作指導目標。第三,高校就業指導成效的評估依靠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畢業生就業質量跟蹤等多種反饋機制。目前多數高校在這方面的不足十分明顯,針對用人單位需求及反饋的調研覆蓋范圍不大,在畢業生就業質量方面,系統性跟蹤與深度分析較為不足,未能有效整合用人單位評價、畢業生發展狀況等關鍵元素,導致高校的人才培養與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無法有機結合。[3]
三、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就業指導的有效策略
(一)全員合作增強就業指導力度
第一,建立強大的就業指導師資隊伍。學校通過國際合作吸納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專業人才注人前沿理念,開展高水平師資招聘強化核心力量,定期組織培訓提升專業化水平,組建兼職導師庫,構建專兼結合的立體化師資體系,提高就業指導服務的專業性。第二,成立專職就業指導服務小組。小組成員各自堅守崗位,認識到自身職責的重要性,高質量完成每一項工作任務,及時將工作信息上傳到共享平臺,實現信息共享,成員之間對彼此的工作情況有足夠的了解,能夠促進就業指導工作有序推進。就業指導服務小組成員主要包括就業指導師、班導師、輔導員等,而職業規劃和職業準入工作由就業指導師負責。班導師從思想方面對學生進行就業引導,實時了解學生的就業進展情況;推送、登記學生的就業信息由輔導員負責,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就業問題,在通力合作下協助學生順利就業。第三,制訂職業生涯計劃,達成個人職業發展目標。個人價值觀、興趣特點與技能特長等相關要點,對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路徑具有深遠影響,這要求學生憑借自身特質,把個人職業意愿與生涯核心要素有效融合,制訂貼合個人所需的職業生涯規劃。采取合理規劃強化自我約束,深化對自我的認知以明確職業方向,定期對規劃展開科學評價與動態升級,不斷強化綜合素養,成為一名社會所需的優秀人才。[4]
(二)全過程優化就業指導資源
為強化就業指導課程的實際功效,首先要聚焦專業方向跟社會需求,以學生專業的特性、社會崗位空缺以及行業人才標準為指引,結合企業用人實際精準擬定培養目標,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職業方向。其次,構建貫穿學業和職業全階段賽程的生涯教育體系,結合專業差異和年級特征實施分層遞進式教學,激發學生主動反思,把職業素養、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融入課程,幫助學生定下職業目標。采用就業幫扶日志舉措,利用定期記錄做跟蹤,實時把握求職動態,通過分析數據開展針對性地就業指導服務。教師要結合自己負責的個體,按照個體在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建檔歸類,設立工作日志,準確落實“一人一檔\"的原則,并對工作日志進行動態管理,要實時更新、因人而異,準確開展就業指導工作。針對就業困難的特殊學生群體,要積極發揮崗位職責,實施一對一推送就業崗位的策略,通過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走出就業困境,如遇到特殊情況可通過走訪進行了解,拓展更多的就業渠道,深入了解每一位就業困難生的就業情況,提高就業成功率。[5]
(三)全方位完善就業指導評估體系
一方面,學校需運用信息技術搭建網格化就業指導平臺,通過數字化形式實時跟進就業指導動態,運用網格化管理模式,有針對性地突破學生就業的難題,并依據現實情況動態優化就業服務方針,增進指導成效。各高校應定期舉行就業工作推進會,全面掌握學生求職的推進進度、目標崗位及用人單位資訊,準確把控整體就業形勢,保證網格化服務精準配合,為就業指導工作提供可靠保障。另一方面,學校需深化與用人單位的協同合作,制訂有效的雙向反饋機制。畢業生剛剛進入就業階段,學校應建立起全程跟蹤的服務體系,及時掌握用人單位對學生簡歷的審核進展、面試結果反饋和合同簽訂流程動態,主動對接解決就業階段中的阻滯問題,切實加快學生就業簽約的效率。通過良性互動平臺的搭建,為畢業生打造優良的就業環境,充分發揮就業服務體系功能。另外,學校應定期開展針對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與畢業生就業質量追蹤,收集并整理各方的反饋意見,全面剖析行業用人需求,精準提煉崗位技能核心要求,為優化就業指導及人才培養方案提供科學支撐。[6-7]智能化時代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持續迭代,促使機械性知識技能學習逐步轉為實踐式行動學習,這一轉變進一步精煉了綜合型人才的培養邏輯。高??蓱{借信息技術跟智能化工具重新構建人才培養方案,通過與企業聯合進行科研協作、技術研發類項目,為學生開拓更多參與實踐的機會,增加多元化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接觸前沿科技成果及產業實際需求,了解行業發展趨勢,全方位提升專業素質與實際操作能力。
教學層面,高校與企業攜手開發多元化實踐課程,更新教學模式,為學生成長打造穩固基石。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培養人才,必須加強基礎知識體系建設,緊跟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潮流,提高學生對技術原理的掌握程度,確保其熟練運用信息技術,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型成人工智能時代的積極操控者,有效應對信息技術的升級挑戰。[8]
四、結語
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高校的教育質量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就業率。在新時期背景下,社會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因此,高校必須秉持“三全育人\"理念,全方位開展就業指導教育工作,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與綜合能力,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成功就業,使其成為一名優秀的社會人才。在就業指導教育工作中,高校應當與多方主體建立合作關系,動員家庭、社會及用人單位積極參與,各主體之間相互協助,為學生的就業指導打下穩固基石。此外,高校應將就業指導教育貫穿于學生整個學習生涯,根據大一、大二、大三等不同階段的學生,制訂針對性地就業指導方案,在就業方面對學生進行持續引導,幫助其樹立正確、積極、全面的就業觀。高校還要整合資源,借助各種平臺,多方面完成對學生的就業指導教育工作,使教育內容和方式多元化,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就業指導需求。
參考文獻:
[1]蘇旭,唐藝軍.“三全育人\"視域下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體系構建[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6(02):145-149+160.
[2]豐志帥,桑清峰.“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就業指導服務體系的優化[J].就業與保障,2024(02):154-156.
[3]王浩寧.“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輔導員就業指導工作路徑探究[J].就業與保障,2024(01):168-170.
[4]連鵬,劉偉.“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研究生高質量就業指導路徑探究[J].北京教育:德育,2024(01):83-85.
[5]江浩,周娜.“三全育人\"理念下研究生就業指導機制構建[J].中阿科技論壇:中英文,2024(01):139-143.
[6]周岳.“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輔導員就業指導工作路徑探究[J].就業與保障,2023(10):154-156.
[7]梅顥,殷嘉蔓.“三全育人\"視域下大學生就業指導策略探析[J].就業與保障,2023(05):91-93.
[8]許辰.大數據時代就業指導工作的研究與探索:以南京某高校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3(24):177-180.
(責任編輯:敖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