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們身處科技革命奔涌的時代,人工智能以其重塑千行百業的磅礴之力,為傳媒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使傳媒業乘上了時代的高速列車。2025年6月11日,2025傳媒年會在江西撫州召開,筆者應邀代表出席,并在年會所設人工智能與傳媒業發展分論壇上致辭。該分論壇的主題是“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推動傳媒業高質量發展”,在此筆者與大家分享自己對這一主題的幾點思考。
一是站在時代潮頭,主流媒體要以滿腔熱忱擁抱人工智能革命。人工智能的發展絕非偶然,它是科技創新持續精進的必然成果。從信息精準分發到內容智能生產,從用戶體驗重構到傳播效能躍升,AI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與廣度,重新定義新聞傳播的邊界。五年前,聽一位專家說,人工智能很快就會代替手工寫作,超過一般記者的能力時,當時筆者還將信將疑,今天筆者已經毫不懷疑。主流媒體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推動傳媒業高質量發展,是關乎整個行業未來命運的重大課題。面對人工智能,彷徨、猶豫、觀望者終將落伍。唯有滿腔熱忱、主動擁抱者,方能立于時代潮頭。
因此,我們應積極投入這場新的傳播革命,以開放的心態、前瞻的視野,學習、理解、掌握并應用AI技術,將其視為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引擎,而非洪水猛獸。唯有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化其為翼,幫助我們在信息傳播的浩瀚星空中飛得更高、更遠,傳媒業系統改革才能行穩致遠。
二是堅守“喉舌”使命,以創新實踐賦能新聞本職工作。新聞工作者是黨、政府和人民信賴的“喉舌”,肩負著傳遞真相、凝聚共識、服務大局的神圣職責。這也是筆者從事新聞工作四十年最為深刻的體會。在AI浪潮席卷之際,主流媒體的新聞工作者更應率先垂范,成為運用最新科技賦能主責主業的先行者、成功者。
擁抱AI,絕非削弱“喉舌”功能,而是為其插上創新的翅膀。AI驅動的數據洞察,使我們能更敏銳地感知社會脈搏,為精準引導與論提供堅實支撐;智能輔助的采編工具,極大釋放了生產力,讓記者編輯將智慧聚焦于深度調查與思想錘煉,由戰術性操作變成戰略性策劃思考;算法推薦與人工把關的“雙輪驅動”,確保主流價值的聲音在信息洪流中始終嘹亮,且高歌猛進。
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忘記“黨媒姓黨”的原則,這是主流媒體發展的目標方向;而AI則是強健肌體的嶄新工具,是得力助手。我們要以“創造性轉化”的智慧,將AI深度融入策、采、編、發、評等全鏈條,鍛造出更高效、更貼近、更具穿透力的新聞產品與服務,切實做到為黨委、政府分憂,為人民群眾服務。
三是直面變局挑戰,以復合型人才扛起時代擔當。當前,國際形勢風云激蕩,充滿不確定性。信息戰、認知爭奪日趨激烈,中國聲音的傳播面臨復雜挑戰。在此背景下,如何傳播中國好聲音,如何正確引導國內外輿論,主流媒體及其從業者肩負的責任愈發重大。駕馭好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已不僅是提升效率的需要,更是提升維護意識形態安全、保家衛國、提升國際話語權戰略能力的重要手段。
這要求主流媒體從業者必須向“復合型人才”加速進化:既要堅守新聞理想與專業操守,做政治堅定的“明白人”,又要掌握數據思維與智能工具,成為技術賦能的“多面手”。
唯有如此,新聞工作者才能在海量信息中精準辨識、在技術迷霧中堅守導向、在復雜與論場中有效引導,完成時代賦予主流媒體的重任。這是沉甸甸的責任,更是中國新聞工作者無上光榮的時代擔當!
人工智能的發展勢不可擋,主流媒體必須主動擁抱、科學駕馭、創新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在堅守正確導向的基礎上,激發創新活力,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唯有如此,主流媒體才能在科學技術的洪流中錨定方向,在時代變局中破浪前行,真正肩負起壯大主流思想與論、凝聚民族復興偉力的歷史使命。
是黨和政府與報業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宗旨是維護報紙行業和會員單位的合法權益,加強行業自律,倡導公平競爭,加強與報業相關行業及社會各界的聯系和協作,促進行業的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推進各報社經營管理機制、體制的改革,全心全意為報紙行業和會員單位服務。未來,將順應報業發展的需求,推動人工智能在全行業的應用,促進報業媒體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