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媒體將中央媒體對當地的報道作為采編對象,并進行二次傳播,衍生出“央媒看××”傳播現象。本文立足全媒體傳播,總結出“加法”“減法”“加減混合法”等采編思路,提出以版面圖、視頻、網頁截圖等方式實現媒體有效“連接”,以期地方媒體做好差異化傳播,助力做大做強主流輿論。
【關鍵詞】地方媒體;主題報道;差異化傳播
地方媒體將中央媒體對當地的報道作為采編對象,是地方媒體“借力登高”的主動作為。這背后有地方媒體借力中央媒體品牌、作品、影響力造勢的“小心思”,也體現在信息泛濫、受眾注意力稀缺的當下,地方媒體積極融入全媒體傳播環境,開展輿論宣傳的“大努力”。
一、邏輯:主流媒體肩負共同使命,央媒對當地的報道具有新聞性
央媒對地方的報道,往往具有鮮明的主題性,圍繞不同階段的宣傳主題重點展開。以福建三明市為例,近年來該地亮相央媒的報道,多為服務于黨史學習教育、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等主題報道,題材涉及當地紅色資源、生態文明、精神文明、特色改革等在全國具有一定辨識度、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領域。
實現差異化分工、融合協同,能夠更好地凸顯各級各類主流媒體的獨到優勢,從而打造一個“全方位覆蓋、全天候延伸、多領域拓展”的傳播網絡和生態體系。央媒和地方媒體有主題報道常態化開展的共性,央媒和地方媒體發揮各自優勢,在主題報道方面也有分工協作的空間。其中,央媒居高聲自遠,有廣泛的受眾基礎。而地方媒體更貼近當地受眾,對央媒相關報道內容合理采編、二次分發,相當于將央媒的相關報道進行面向被報道地受眾的精準推送,有助于拓展央媒報道觸角,提升傳播的深度和廣度。
地方媒體緊跟央媒主題報道節奏,立足自身優勢,對央媒報道進行差異化二次傳播,共同拓展相關報道的傳播廣度和深度,提高主流媒體報道的聲量。通過主題報道的“出口轉內銷”,可以有效豐富地方媒體主題報道的內容和形式。
目前,多數省級媒體或網站紛紛開設類似“央媒看××”的專題、專欄,常態化發布相關內容。如,2019年2月5日,央視《新聞聯播》的“新春走基層”特別系列節目播出三明“深山公交車”節目,聚焦12年來堅守艱苦崗位的山區公交車駕駛員孫黎平。節目記錄他一路堅守夢想的故事,在過年的時間節點很快引起受眾共鳴。“三明日報”微信公眾號當晚以《今天,三明“深山公交”上央視〈新聞聯播〉了!近4分鐘!》為題,二次創作后推送該報道,“老面孔”借力央媒的報道讓人耳目一新。
無論是在傳統媒體時代還是在全媒體時代,上述報道現象背后的邏輯具有一致性:地方媒體與央媒屬性相同,共同肩負傳播主流聲音、弘揚主流價值觀的責任,地方媒體有緊跟央媒報道的傳統和實際需求;央媒報道資源對地方而言具有不同程度的稀缺性,并因此衍生出話題性——基于傳統媒體時期的影響,在許多受眾的認知中,某地得到央媒報道,意味著當地某項工作有特色、某方面的經驗了不得……“連央媒都做報道了”。進入全媒體時代,話題性與移動互聯網的傳播邏輯自洽,為借力央媒品牌進行的二次報道拓展出更大空間和傳播可能。在地方媒體對于央媒作品的二次報道中,可以通過欄目或者標題突出央媒的名稱及其重要欄目、版面等元素,制造央媒報道當地的話題,吸引更多受眾關注。
二、方法:不拘泥央媒報道本身,力求更貼近當地受眾
進入全媒體時代,傳播渠道和手段多樣,為深度開發此類報道提供了更多可能。得益于此,地方媒體將中央媒體對當地的報道作為采編對象的實踐更加活躍。
對央媒報道的再報道,既要體現央媒報道對當地受眾的貼近性、感染力、權威性等,也要立足全媒體傳播的特點,挖掘話題性,體現新興媒體輕量化、視覺化等傳播特性,使二次報道更飽滿,更具感染力、傳播力。現從創作手法、對原作使用程度等角度,對二次傳播“一魚多吃”的實踐總結出3個方法。
(一)做“加法”,兼顧接地氣和鮮活性
央媒對當地的報道,特別是報紙、雜志等平面媒體和廣播電視等線性媒體,受限于版面和時長,可能表達方式單一,或者只是只言片語,或者只有短短數幀畫面,未能充分展開,對當地受眾來說可能“意猶未盡”。媒資庫和以往的報道,是很好的編輯資源,地方媒體在二次報道過程中用好這些資源,對報道進行延伸,可以讓報道更有可讀性,更有感染力。這種情況下,央媒報道只是提供了新聞由頭,為地方媒體提供了發揮的空間。
1.微量加工,追求時效性體現權威性
央媒對地方的報道,經常獨立成篇(片),是新聞要素齊全的素材或者完整的新聞“成品”。且央媒站位更高,標準更嚴,作品往往具有較高的品質和水準。地方媒體直接從標題、類似“編者按”等方面著手,即可推出二次報道。這種借力方式,無需大量的采編工作,原汁原味地呈現央媒的報道,不失為一種高效的報道方式。
地方媒體設置的“央媒看河南”(大河網)、“央媒看四川”(四川在線)等欄目,直接轉載居多,處理方式多為原標題前加“央媒看××”欄頭或兼有央媒名稱,體現所轉載報道的來源。在社交媒體平臺基于央視《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等新聞類節目展開的報道中,也經常以這種方式進行,實現與央媒報道的短時差推送,提高新聞的新鮮度,體現原報道的權威性并呈現其原本品質,與央媒報道同頻共振,形成報道合力。
2.拓展延伸,錦上添花
央媒原報道獨立成篇(片)的,對其拓展是為了錦上添花,讓原報道更加飽滿,更具有感染力和可讀性。
以央媒中的報紙長篇通訊為例,報道往往以文字為主,地方媒體進行二次傳播過程中,可通過版面美化、增加配圖,或制作視頻等方式,提高報道的吸引力。為了便于受眾看到報道原貌,可在二次傳播中加入版面圖,并通過二維碼、鏈接等方式,建立跳轉到央媒報道的數字報等頁面。
在實踐中,也常常遇到大屏轉小屏的情況,特別是電視常見的橫屏轉為豎屏,顯示比例變化,豎屏會出現無內容的區域,這個區域也是做“加法”的區域。許多媒體在無內容區域加入底色或虛化背景,并配上報道標題等內容,展示與當地有關或者當地受眾關注的信息,既解決了顯示比例不匹配問題,也突出了報道主題。如,2024年8月12日央視《新聞聯播》播出三明深化林改節目,“三明發布”微信視頻號當晚進行了報道,變橫屏為豎屏,上下空白部分加藍底,并在上方持續以文字顯示“三明再上央視”“深化改革 ‘兩山’轉化路徑更寬”等主題。
3.捕捉細節,提煉升華
央媒單個作品聚焦當地固然可貴,而涉及當地的內容如果只有寥寥數語、一張配圖、短短數幀畫面,從二次報道的完整性看,這種延伸拓展則有較大的必要性,其可以解決該報道涉及當地內容完整性不足等問題。這需要地方媒體及其采編人員做有心人,善于捕捉細節,從央媒的報道中找到蛛絲馬跡,及時發現線索,以某個故事、案例作為基礎,圍繞某一點生發出去,進行拓展延伸或者提煉升華,對這些在原報道中未必顯眼的元素進行再創作,讓這些元素更加立體、飽滿、有深度,變得可知可感。
如,大田“后生仔”林啟得參加CCTV- 15的大型原創音樂節目《唱出我新聲》,“三明日報”微信公眾號以《大田后生仔林啟得再登央視!完整版視頻來了!》為題進行了二次傳播,在引用央視涉及林啟得的視頻后,加入對這名三明籍歌手的介紹內容,體現了報道的貼近性,也加深了受眾對其演藝生涯的了解。
4.聚焦央媒平臺的UGC,拓展借力廣度
央媒受眾面廣,在其運營的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移動平臺,評論區的網友評論是個“富礦”,用好這些評論也是地方媒體在二次報道中拓展央媒報道的一種途徑。比如“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于2022年8月31日推送的生態報道《驚艷!“蝶中皇后”現身福建》,“三明日報”微信公眾號當天對此報道進行采編,并二次傳播,其中“這也太漂亮了”“環境好,動物植物越來越多,體現生物多樣性”等評論,就來自“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評論區,這些評論升華了報道的內涵。
5.建合集或專題,形成報道合力
二次報道常態化后,在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以建立專欄、專題、合集、話題等形式集納展示,并持續更新,形成報道規模,提升報道的整體效應。以“三明發布”微信公眾號為例,2023年1月開設“央媒看三明”合集,方便受眾快速獲取相關報道。截至2025年7月,該合集已陸續推送報道250多篇。
(二)做“減法”,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有效連接
央媒中的報刊、電視、廣播等平臺的報道,傳統媒體色彩濃厚。地方媒體進行二次傳播,特別是在新媒體平臺二次創作和報道,要注意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異同,進行移動化、輕量化、視覺化采編,做好“減法”,以更好地實現大屏轉小屏,報刊圖文報道變視頻報道等目的。
央媒中的報紙所刊報道以文字為主,且通訊篇幅較長,平面媒體摘發甚至全文轉發雖未嘗不可,但新媒體平臺要做好“減法”,對文字報道進行靈活處理。此類“減法”可在版面上下功夫,版面圖有央媒報刊的名稱等,雖然具體的文字內容未必清晰,但大標題、小標題等能夠體現報道框架和主題,宏觀地呈現報道。將版面圖中相關篇目以虛實變化處理(視頻)、加框、加鏈接等方式,突出相關報道,并通過文字提煉進行介紹,無論進行短視頻報道或者圖文報道,都是高效的報道方式。要注意的是,版面圖對相關報道加框后,改變了原版面的信息,需要加以說明。
(三)“加減混合”,形成聚合效應
當某家央媒(不同頻道、版面、欄目)或者不同央媒對當地進行集中報道時,如地方媒體對篇幅大、時長較長的央媒報道做“相加”式報道,雖然能原汁原味地呈現其內容,但不利于新媒體傳播,因此可以用“加減混合”的集納方式,用版面圖、視頻報道截圖進行展示,對內容做“減法”,同時以二維碼、鏈接導入原報道頁面,方便受眾獲取原報道。
這種情況往往有央媒集中到當地聯合采風等背景,或者當地出現某一引發全國關注的新聞事件。如,2020年12月中旬,中央媒體編輯記者參加“三明實踐”主題采訪活動(由中宣部新聞管理局組織),進入傳統媒體集中報道階段,三明市融媒體中心將央媒集中推出的重頭報道進行整合,持續推出相關內容。其中對央視《新聞聯播》連續3天推出的報道,以《又霸屏了!三明連續3天亮相〈新聞聯播〉》為題,以視頻、鏈接的形式,集納了8篇在《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等播出的報道,涉及老工業基地、沙縣小吃產業、生態富民、新發展理念等多個主題。
三、思考:建立差異化傳播工作機制,提升二次報道的傳播力
(一)建立再傳播工作機制,激活人才等資源優勢
常態化對央媒報道進行二次傳播,是個系統性工作。一方面,在對新聞時效要求越來越高的當下,及時掌握新聞線索,要有信息搜集和反饋機制。另一方面,進行二次傳播的對象是央媒的報道,既包括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報道,也包括各類新興媒體的報道,地方媒體工作者只有掌握文、圖、視(音)頻以及H5、SVG、AR等技術,才能有效地用好央媒作品。
地方媒體可從媒體深度融合和通聯資源的整合方面著手,建立相應的工作機制。近年來,三明市融媒體中心在福建率先推進媒體融合,將原來分散的市級通聯工作職能整合到融媒體中心,在宣傳部門的統籌和直接指導下,形成了央媒報道計劃和報道結果等通聯信息及時搜集、匯總、反饋的工作機制,提高了二次傳播工作的針對性。且得益于媒體深度融合,采編人員整合,打破不同媒體之間的傳播壁壘,形成對央媒相關報道快速響應的統一協調機制,“一體策劃、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有效提高了二次報道的時效性和傳播效果。
(二)提升傳播素材新鮮度,提高新媒體內容網感
當前,大量地方媒體入駐人民號、新華號、央視頻號等央媒平臺,地方的內容亮相央媒平臺的機會增多。因此,用好央媒的這些報道,更要地方媒體提高工作的組織計劃性。
地方媒體應更新理念,將二次報道的工作前置,納入通聯工作,形成包括傳統通聯、信息收集反饋、二次傳播的策采編發等通聯工作的閉環,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工作調度有序,報道組織有力。具體的工作,可通過通聯工作責任人制度落實。對某一重頭報道,責任人(可以指定當地負責具體對接央媒報道的記者、編輯)在配合央媒策劃、采編等工作環節,做好差異化報道的計劃,針對不同平臺需要備料,提前制作,倚馬可待,央媒的報道一旦推出,即可進行二次報道。這樣形成從央媒報道采編環節到二次報道推出的整個過程聯動,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
因此,對央媒報道進行二次傳播的起點雖然是央媒推出的報道,但好的二次報道應將起點前置到央媒作品策劃、采編的環節。
(三)媒體緊密協作,以二次傳播促內容增值
進入全媒體時代,構建新型主流媒體傳播體系,需要各媒體平臺整合資源,做大做強主流輿論。地方媒體對央媒報道的采編、二次傳播,是融入媒體密切分工協作格局的主動作為。近年來,市、縣媒體不僅開展對央媒相關報道的采編工作,市級媒體還對省級媒體,縣級媒體還對省級、市級媒體開展此類采編活動。當然,在媒體資源稀缺性等方面,省、市媒體不如央媒,地方媒體可圍繞當地中心工作等,立足媒體的采編資源,有所側重地選題,進行差異化報道,以提高此類采編工作的實效。
(作者單位:三明市融媒體中心)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