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文人墨客們早已發現植物的美感與特有的品質。他們將植物的審美屬性與人的思想巧妙連接,細心雕琢,寄情于景于物。植物不僅僅是觀賞的美景,更是表達情感、祈求幸福的一種載體。
東風裊裊泛崇光,
香霧空蒙月轉廊。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出自蘇軾的《海棠》。這兩句詩描繪出一幅優美的海棠夜景圖,展現出了海棠花的柔美,因此常被種植于園林的亭臺樓客旁。
“海棠”一詞在宋代首次出現。而宋代文人普遍喜以海棠為題材,或詩,或文,宋代帝王也十分重視海棠,真宗皇帝御制了后葩雜花十題,以海棠為首章,賜近臣唱和。到了明清時期,海棠不僅用于皇家園林、私家園林,還應用于寺廟園林,如清代法華寺有海棠院,有詩云“憫忠寺前花千樹,只有游人看海棠。”
隔窗知夜雨,
芭蕉先有聲。
芭蕉青翠欲滴,猶如一把撐開的綠傘。肥大的芭蕉葉輕輕擺動,像一葉小舟在蕩漾。在不少園林中都能探尋到它們的身影。
唐代書法家懷素,擅長狂草,因練習書法費紙張,就種植了一萬多株芭蕉樹,在蕉葉上盡興潑墨。后來道州刺史為懷素作了《綠天銘》一文,芭蕉也因此有了“綠天”的別稱。
古人種芭蕉未必全在窗前,大約因為房舍較為低矮,臨窗觀景方便,雨滴芭蕉,聽來格外真切。詩句中,雨與芭蕉似乎是絕配,但是芭蕉并不全然只能詮釋憂愁,在《南鄉子·畫舸停橈》中:“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顧,笑指芭蕉林里住”,也讓人心生向往。
百紫千紅翠,唯有瓊花特異。
世人只知“煙花三月下揚州”,卻不知這“煙花”便是瓊花。瓊花是我國特有的花卉,與昆石、并蒂蓮一同被譽為昆山三大寶,它的花形奇特,觀賞價值高。
瓊花是江蘇揚州的市花,有“唯揚一株花,四海無同類”之說。在中國古代的文人眼中,瓊花是一種美的象征,它被視作一種珍貴的花卉,在不少文人的作品中都曾經描寫過這種花。
如:宋代大臣沈與求的《觀瓊花》中,“春風簾幕今何在,只有瓊花伴客愁。”南宋政治家顏師魯的《瓊花》中,“后土祠中二月暮,瓊花放后有蜂來。”都表達了文人對瓊花的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