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共同舉辦“新時代推動法治進程2024年度十大案件”揭曉活動,河北法院《保障喪偶婦女輔助生殖權益案》入選。
涉冷凍胚胎相關民事糾紛處理,是司法實踐中的前沿問題,也是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河北法院這起案件的判決,對喪偶婦女繼續實施胚胎移植手術的合法性及倫理性進行了探索。
【案情回顧】
丈夫離世,女子胚胎移植遇難題
2006年,20多歲的王麗(化名)通過相親認識了比她大4歲的張偉(化名),兩人很快墜入愛河。雖然張偉家境不太好,但他的善良與體貼打動了王麗,雙方毅然決然選擇結婚。
兩人婚后共同努力,蓋房買車,日子有了起色。但遺憾的是,小兩口備孕幾年,卻未能自然生育。
2021年,他們了解到河北保定市的一家醫院有試管嬰兒技術,醫生說受孕成功率超90%,這讓他們燃起希望。于是,夫妻二人帶著相關證件,與醫院正式簽訂了手術知情同意書等一系列文件。接下來,醫院為王麗穿刺取卵,成功培育了3個胚胎。但由于王麗身體條件暫時還不能進行移植手術,所以胚胎被冷凍保存起來。
第二年10月,王麗接受第一次胚胎移植手術,并未成功受孕。就在二人準備再次嘗試時,意外發生了。2023年3月的一天,張偉在工作中意外從貨車上跌落,因腦出血搶救無效去世。這個突如其來的打擊讓王麗和公婆悲痛欲絕。經過幾個月的煎熬,王麗漸漸接受現實,意識到醫院還凍存著兩個胚胎,為了生育孩子,她決定繼續做胚胎移植手術。
然而,令她沒想到的是,這個時候醫院卻“變卦”了。醫院給出的理由主要是原衛生部發布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范》《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和人類精子庫倫理原則》中“禁止給單身婦女實施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內容。醫院方認為,王麗因丈夫去世,她現在屬于“單身女性”,因此不能進行胚胎移植手術。并且,王麗的丈夫張偉已離世,無法簽署知情同意書,實施胚胎移植手術的必備程序無法完成,自然不能再進行手術。
此外,孩子一出生就沒有父親,在單親環境中成長,肯定會對其生理、心理、性格等方面造成影響。根據規定,如果有證據表明實施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將會對后代產生嚴重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損害,醫務人員有義務停止該技術實施。因此,醫院拒絕繼續實施移植手術。
王麗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幾番溝通無果,她將醫院起訴到保定市蓮池區人民法院,要求法院判令醫院履行醫療服務合同。
【法院審理】
尊重喪偶方生育選擇權,
判決醫院繼續履行合同
法院審理后認為,王麗與其丈夫張偉在保定市某醫院進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療,二人共同簽署《體外受精胚胎凍存知情同意書》,被告保定市某醫院為二人進行了體外受精胚胎培養、囊胚移植以及胚胎冷凍保存,并曾實施一次胚胎移植手術,雙方存在醫療服務合同關系。夫妻二人留存有胚胎在保定市某醫院處冷凍保存,該醫院亦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術能力,故案涉醫療服務合同具有繼續履行的客觀條件。
胚胎移植手術的最終目的是運用輔助生殖技術實現生兒育女,上述知情同意書應視為夫婦二人對實施胚胎移植治療的整體性同意,繼續實施胚胎移植手術符合張偉生前意愿,因此不認為繼續實施胚胎移植手術違反知情同意原則。
王麗的情況有別于《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范》中規定的“單身婦女”。喪偶單身婦女要求繼續移植與丈夫已受精完成的胚胎進行生育,發生概率低,且該輔助生殖方式除與自然生殖在生殖方式上有所不同外,與一般因喪偶而發生的“遺腹子”生育類似,不存在對社會秩序產生沖擊的后果。
王麗在丈夫離世后,自愿繼續胚胎移植手術,生育兩人共同的子女,寄托著妻子對丈夫的無盡思念和對家庭的深厚感情,符合一般的社會倫理道德,理應得到尊重,并保障其生育權。王麗作為母親,愿意承擔生育和撫養孩子的責任,并且夫妻雙方的父母都表示愿意和王麗一同撫養教育孩子,目前并無證據表明會嚴重影響孩子的生理、心理健康或出現社會損害。
綜上,原告王麗主張被告保定市某醫院繼續實施胚胎移植手術,符合雙方醫療服務合同訂立目的,具備客觀履行條件,同時不違反法律法規禁止性規定及社會公序良俗,應予支持。保定市某醫院對該判決表示認可,愿意為王麗繼續提供輔助生殖醫療服務。
【典型意義】
依法保障喪偶婦女的生育權,
此案具有重大借鑒意義
張東晨(河北省保定市蓮池區人民法院法官)
合法夫妻因生育困難接受輔助生殖技術醫療服務,在夫妻雙方無明確終止意見的情況下,醫療機構應當依法依約持續提供醫療服務。
丈夫一方在醫療服務合同存續期間去世,并非終止合同履行的充分理由。因意外導致喪偶的婦女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單身婦女”,在無確切證據表明繼續進行輔助生殖會對后代產生嚴重不利影響的情況下,喪偶婦女主張繼續履行輔助生殖醫療服務合同,符合法律規定及一般倫理道德觀念。在輔助生殖相關醫療倫理規范對意外喪偶的特殊情況缺乏明確規制的情況下,本案通過請求權基礎的深入剖析與權益平衡考量,貫徹我國憲法、民法典、婦女權益保障法的立法精神,運用司法裁判彌合倫理規范文本與特殊現實情況之間的差異,推動法理情相統一,對原告繼續實施胚胎移植手術的主張予以支持,醫療機構對判決表示認可,愿意繼續提供輔助生殖醫療服務。
本案裁判依法保障喪偶婦女的生育權,契合“平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弘揚“家庭和睦、重視親情”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積極回應了輔助生殖技術發展帶來的司法課題,對類似案件辦理具有重大借鑒意義。
【專家點評】
保護兒童最大利益,
關鍵是以“親情”為核心的家庭氛圍
華北電力大學“區域法治與社會治理研究智庫中心”首席專家、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教授梁平認為,在現行法律體系下,生育權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自然人基于人格尊嚴、人格自由而享有的人格權益。法律上的單身意指沒有法律上的配偶,不存在法律承認的婚姻關系,但如果在人工輔助生殖技術實施過程中僵化地依據文義解釋而不考慮現實情況,可能會導致無法實現該規范調整醫療行為的目的,成為阻卻女方實現生育權的障礙。
梁平說,輔助生殖的最終目的是孕育子女。我國憲法、民法典及未成年人保護法均規定了對未成年人的特殊、優先保護。判斷是否最有利于保護兒童最大利益,除了客觀因素外,更為關鍵的是以“親情”為核心的家庭氛圍,僅僅依據子女一出生就生活在單親家庭這一點,難以判斷一定對子女成長不利。因此,如果沒有明確證據證明繼續進行胚胎移植會嚴重損害未來生育子女利益的情況下,應優先保障生育權的實現。
【媒體評論】
保障喪偶婦女輔助生殖權益,小案不小
保障喪偶婦女輔助生殖權益這一類案件過去有一定的“敏感性”,但是不同地方法院的統一判決,以及這次入選“推動法治進程十大案件”都在消除其“敏感性”和不確定性,宣示了司法保護喪偶婦女輔助生殖權益的明確態度。
比如,《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和人類精子庫倫理原則》是2003年施行的,距今已經有22年時間。相關醫學規范要求不得對“單身婦女”實施相關服務,是為了避免倫理風險、誘發社會問題,但是,之前已安排凍卵等輔助生育服務,之后因意外導致喪偶的婦女,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單身婦女”,要求繼續完成相關醫療服務,并沒有產生倫理風險,也不違反保護后代的原則。司法態度是很明確的:醫療機構不能機械操作,應該尊重丈夫生前的生育意愿,也應保護喪偶婦女的權益。
保障喪偶婦女輔助生殖權益案入選“新時代推動法治進程十大案件”表明:生育權是公民的重要權利內容,因意外喪偶的婦女依合同接受輔助生殖醫療服務合于法律、合于倫理。
(評論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