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社會進入“超級數字化時代”,數字技術與教育實踐的協同共進成了熱議話題。近期,教育部印發《關于組織實施數字化賦能教師發展行動的通知》,數字技術與教師的專業發展或將發生更為深度的關聯。數字化賦能教師發展并非必然事件,自前尚有諸多不確定因素影響著數字賦能的實際效果,我們暫且將之稱作“難點”。發現這些潛在的難點,是當下開展數字化賦能教師發展行動的“重中之重”,也為解決難點提供了思考的基本點。聚焦現實,當前基于數字技術促進教師發展存在以下困境
第一,以數字資源供給取代學校整體性變革,體現出數字賦能教師發展的“整體推進難”。換言之,當前的教師發展數字化轉型多是圍繞“數字資源供給”這一點展開,例如提供前沿的技術設備、開展數字技術輔助下的教師培訓等。殊不知,純粹的資源供給邏輯或難以真正且深入地影響教師的專業發展。或者說,當教師既未能收獲來自同伴的技術支持,也未看到周圍同事采用數字技術獲得顯著發展成效時,他們很可能對數字技術抱以“消極”態度。這意味著資源供給僅僅是教師發展數字化轉型的一個前提性環節,而學校內部推進圍繞“教師發展數字化轉型”的整體性變革,形成支持教師數字化發展的文化氛圍,才是真正實現高質量數字賦能的重要環節,也是關鍵難點。
第二,關于數字技術的認知偏見與行為鎖定持續存在,顯示出數字賦能教師發展的“慣習調整難”。當下教師對于數字技術的認知與判斷,依賴于長期使用后的效果感知,這里面不僅包含技術的有用性,也包括易用性。不可否認,長期累積的技術認知,會使教師對數字技術產生刻板印象,進而影響其對未來數字技術應用的判斷。遺憾的是,鑒于以往的數字技術多缺乏簡便性與針對性,很多情況下未能獲得教師的青睞,更不用說融入教師的常態化專業發展,這也進一步增加了認知偏見出現的可能性。不僅如此,教師對數字技術的應用方式也存在著類似的情況。先前對數字技術的選擇及應用方式傾向,在缺乏外力牽引的情況下,容易形成行為層面的“鎖定”效應。總之,無論是認知偏見還是行為鎖定,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慣習調整難”這一重要困境。若能夠有意識地調整教師的技術認知、重塑其技術使用習慣,便能促使教師發現當下新興數字技術的有用性與易用性,甚至創造性地高效使用技術。
第三,增加額外的數字角色與數字適應壓力,反映出數字賦能教師發展的“時間分配難”。對于中小學教師而言,他們不僅要承擔多種職業角色,還需兼顧社會角色與家庭角色。進入數字時代之后,教師被分配了諸多數字任務,需要扮演額外的數字角色,其中很多數字任務是非必要的。這對于很多教師來說,不僅無益于拓展發展機會,還可能存在著發展空間被擠壓的風險。與此同時,教育具有相對穩定性,而數字技術的發展速度則較快,這就意味著教師在很多時候不得不做出適應與調整。新興數字技術帶來的過度沖擊,讓教師變得更為忙碌,進而衍生出“時間分配難”這類難題。或許,當教師找到規避數字技術過度沖擊的“屏障”,形成合理化的時間安排,才可能產生在數字空間中積極進取、持續發展的強烈意愿。
概言之,隨著數字化賦能教師發展行動的持續開展,對上述三大困境的探討就顯得尤為必要,它們是影響相關行動順利開展的關鍵“變量”。若能夠真正實現面向“教師發展數字化轉型”的學校整體性變革,幫助教師形成合理的技術認知、調整行為模式并規避數字技術的過度沖擊,無疑將極大提升數字賦能教師發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