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位來自東北黑土區的朋友對我說,她在廣州動物園初見“紅色大象”(大象裹著赤色泥漿)時驚嘆不已——原來土壤還有紅色的。我順勢延伸:若往下挖不同地區的土壤,會發現各處的土壤都是各有特色、層次分明的“千層糕“!
自1萬多年前的農業革命開始,先民便將土壤視為與空氣、水同等重要的基礎自然資源。地球雖已有46億年歷史,但土壤的形成始于寒武紀海洋生物登陸后。我們腳下的土壤主要發育于第四紀紅土,其中澳洲和非洲部分區域的土壤具有數億年歷史,而北歐多數地區的土壤僅形成于最近1萬余年。
巖石是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在物理作用(如熱脹冷縮、開裂粉碎、風吹雨打)下,巖石逐漸解體為碎屑。海洋生物登陸后,細菌、真菌、苔蘚和構成地衣的藻類吸取巖石表面的礦物質,分泌出各種酸。這些酸又會促進巖石的化學分解,巖石開始變成更小的礫石、沙粒等,或停留在原地,或被搬運沉積。
穩定下來的各種積物(地表巖石風化后形成的堆積物,統稱為風化物)的表層生物通過繁衍和死亡積累有機質,為更高等生物的生長提供了養分和生存條件。同時,有機質與風化物中的黏粒結合,形成暗黑色物質,致使土壤形成了層次。
俄國土壤學家道庫恰耶夫提出的土壤形成因素學說(亦稱成土因素學說)認為,土壤的形成是五大自然因素長期綜合作用的結果:氣候(決定性因素,控制溫濕度、風化速率與強度)、生物(主導性因素,影響土壤肥力)、地形(區域性調節因素)、母質(物質基礎與遺傳載體)和時間(發育累積因素),該學說奠定了現代土壤學的基礎。
同時,在土壤形成過程中,也不乏人為因素的影響。
土壤之所以被稱作“千層糕”,是因為它在演化過程中不僅形成了多樣的形態,還慢慢演化出了多種層次。土壤內部發生的物質增加、流失、遷移和轉化4個過程正是“千層糕”形成的關鍵。
物質增加:落葉和植物死亡的根系向土壤輸入了有機質,人工施肥、大氣沉降或土壤表面蒸發時遺留的鹽分和二氧化硅,會隨著水分的再次輸入匯集于土壤中。
流失:表土的侵蝕、土壤中細小的黏粒和養分隨水分向下遷移,甚至進入地下水系統;農作物的收獲也會導致土壤中的營養物質被動流失。

遷移:水分帶著細小的黏粒、溶解的鹽分和有機質在土壤中移動。蚯蚓會帶著凋落物從地表移入下層,白蟻筑巢、嚙齒動物挖洞等生物作用也會使土壤發生移動和混合。
轉化:土壤礦物的風化,從原生礦物如鉀長巖分解成次生礦物,再進一步形成鐵鋁水合氧化物,有機殘留物分解成有機酸,以及形成腐殖質等。
簡單的“千層糕”只有A、B、C這 3層——表土層、沉積層和巖石層(又稱母質層)。
典型的“千層糕”還有表面枯枝落葉和半腐爛枯枝樹葉的O層(腐殖質層),發生物質淋溶的E層(淋溶層)。為了方便記憶,有科學家將之描述成“Our Aunt Ethel Bakes Cookies Regularly”(我們的阿姨埃塞爾定期烘烤餅干),而復雜的“千層糕”還有更多的層次,如白漿層,每個層次還可以細分出很多層次。
科學家從“千層糕”中獲得了各種有用的信息,如生物多樣性、植物生長特性、土壤特征、巖石風化等自然信息,以及城市土地利用情況等人文數據。同時,它對自然界的水過濾也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地球土壤與黏土、月壤等最大的區別是土壤含有有機質和生物。各種微生物之間存在寄生、共生、共棲、競爭、捕食等關系,它們互相制約,共同推動土壤的演化,使土壤保持健康。
并且,作物與微生物區系間容易形成一個特殊的環境。當長期種植某種作物時,養分的消耗、植物根系產生的分泌物、作物殘茬等都容易造成土壤腐壞,不利于該作物的健康生長,使土壤容易生病。
比起單一作物的長期栽培,作物輪作和多種作物間套種植能改善土壤環境。
此外,堆肥也能將土壤由“易病”轉化為“抑病”。堆肥是一種在好氧環境中經過一周以上高溫(70攝氏度)發酵的肥料。在這個過程中,雜草種子、病菌等都會被消滅,并與發酵后的堆肥重新構建微生物區系。微生物數量空前增長,還會出現放線菌等具有抗病意義的微生物。堆肥之所以有“抑病”作用,正是因為堆肥中有數量龐大的微生物,且這些微生物有多種抑制病菌的機理。

日常生活中,人們會產生很多廚余垃圾,很多人想將廚余垃圾轉化為堆肥,施用到土壤中,但這也是有條件的。
堆肥制作最主要的是4個條件:
1.碳氮比。理想碳氮比是25∶1~30∶1,通常廚余垃圾的碳氮比較低,需要和其他秸稈或者雜草混合調整,否則容易腐爛,影響堆肥質量。
2.濕度。堆肥需保持好氧環境,濕度過高或過低均會抑制微生物活性,環境理想濕度為用手擰干不再流出水分的程度。
3.溫度。堆肥過程需要維持高溫(70攝氏度以上)一周。
4.菌種。自然堆肥初期效率較低,需要添加微生物菌劑來加速分解;多次堆肥后,可以用堆肥的一部分(20%)加入新鮮的堆體中。
單個家庭的廚余垃圾可通過簡易裝置轉化為有機肥料,但難以實現規模化堆肥生產。若以社區和學校為單位,將大量廚余垃圾與枯枝落葉等有機廢棄物混合,配合科學處理技術,則可生產出優質堆肥。目前國內多地已成功推行此類堆肥項目,不僅制定了完善的生產技術規范與產品質量分級標準,其產出也更廣泛應用于園林綠化、農田改良及有機農業生產領域。
土壤是歷經億萬年演化的動態生命系統,其分層結構和微生物群落維系著生態系統平衡。科學的堆肥技術能有效改良土壤質量,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保護土壤健康,就是守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根基。
(責任編輯 / 王佳璇" 美術編輯 / 徐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