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茂密的森林中,
你若仰望天空,
也許會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
相鄰樹木的樹冠并非緊密糾纏,
而是保持著恰到好處的距離,
看起來像是樹冠之間
在互相躲避,
從而呈現出不接觸的拼圖狀或河流分支狀圖案,
這便是“樹冠羞避”現象。

樹冠羞避,也叫作冠層脫落。這種現象往往發生在一些特定的高大喬木中,是一種森林生態學現象——當多棵樹木緊密生長時,相鄰樹木的樹冠在生長過程中就會主動避讓,形成溝狀或波浪形的明顯空隙。
容易“害羞”的樹種包括:龍腦香科樹木、北美黑松、桉樹和高山杜鵑等。在馬來西亞的婆羅洲熱帶雨林中,龍腦香樹的平均冠層間距可達1~2米,宛如蜿蜒的“天空河流”。
關于樹冠羞避現象的成因,主要有3種假說。
樹木的枝條在風中搖擺時,相鄰樹冠也會產生摩擦,使頂芽和嫩枝受損脫落,這種持續的機械摩擦會促使樹木調整生長方向。
加拿大科學家在成熟松林中做過實驗——用尼龍繩把十多棵樹捆緊,避免樹冠隨風搖擺、相互摩擦。6年后,相鄰樹木的枝葉果然互相交織,填補了樹冠間的空隙,“羞避”就這么消失了。

光是茂密的森林中極為寶貴的資源。樹木通過紅光與遠紅光(波長較長的紅外線)比率的變化,感知光照及鄰近樹冠的陰影,并精確計算自己的最佳生長角度,抑制枝條向鄰近區域過度生長。
樹木中精妙的“光學測量系統”,能確保每棵樹都獲得足夠的光照,同時避免與鄰樹“惡性競爭”。也有學者從進化角度解讀,認為樹木可以通過光判斷與其他樹木的親緣關系,從而對有親緣關系的樹木表現出“羞避”,減少競爭,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一些蟻群能夠在樹冠間造“橋”,在樹間自由活動,這容易使病蟲害在樹冠間蔓延。因此,樹冠間需要更大的隔離帶,以杜絕真菌和昆蟲通過物理接觸傳播,防止病蟲害在樹冠間蔓延。這證明樹木也懂得設置“防疫緩沖區”。
另外,科學家還提出化感物質“隱秘調控”說,即:某些樹種會釋放特定的揮發性化合物,這些化感物質像無聲的語言,向鄰近樹木傳遞“請保持距離”的信息。
然而,關于樹冠羞避現象仍有諸多未解之謎:為什么同種樹木之間更容易形成這種“默契”?為何多風地區的樹木并沒有更“害羞”?為什么某些表現出樹冠羞避的樹木,在彼此間隙的邊緣并沒有出現樹葉減少和枯枝的情況……這些未解之謎也吸引著科學家持續去探索。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邊界感”并非僅存于植物界。海洋中的櫻花海葵(學名Urticina felina,珊瑚蟲綱動物)也喜歡單獨生長,即使種群密度很大,個體間也會間隔20厘米以上,并同時與其他生物保持距離。
下次路過林蔭道時,別忘了抬頭看看那些會“社交”的樹冠——它們像一群默契的朋友,為彼此留出光的通道。原來樹木早就明白,真正的強大不是獨占整片天空,而是在擁擠的世界里學會優雅地“讓一讓”。
(責任編輯 / 王佳璇" 美術編輯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