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經濟治理范式正在經歷深刻演化。地緣沖突頻發,逆全球化思潮與貿易保護主義交織蔓延,全球增長動能面臨持續性弱化。同時,數字化與綠色化轉型加速嵌人各個國家的發展戰略,帶動了制度與規則體系的同步調整。在多重變局疊加作用下,全球治理的主要機制已難以由單一權力結構主導維系,其運行邏輯正從效率導向轉向共建共享,從規則輸出走向機制協商,標志著以多邊參與、制度重塑為特征的治理新范式正在加快形成。
在這一過程中,金融秩序的重構成為全球治理結構調整的重要表現。長期以來,全球流動性主要依賴單一主權貨幣供給,這一安排在全球公共品提供、政策協調一致性與系統穩定性方面逐步顯現出內在的不均衡。主權貨幣往往在本國政策目標與國際責任之間形成錯位,疊加財政風險,易通過市場渠道外溢為系統性沖擊。在地緣政治分裂加劇背景下,貨市職能被工具化、武器化趨勢上升,加劇制度信任流失與體系碎片化。
在此背景下,國際社會加快推動多元主權貨幣共存、有序競爭的格局演進。歐元在儲備體系中的地位穩固,人民幣在融資、支付與清算體系中的作用持續增強,推動了全球貨幣結構呈現出更加多元的演化趨勢。特別提款權(SDR)的發行與使用正由危機應急轉向常態化運作,其嵌入貿易、融資與儲備體系的深度持續提升。跨境支付體系建設不斷提速,數字技術深度嵌入清算流程,推動跨境支付體系朝著高效、安全、包容方向演進。隨著貨市體系和支付機制的重塑不斷深人,國際金融正成為全球經濟治理范式演進的關鍵載體,其制度創新與合作架構將在未來治理體系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當前,參與并引領全球經濟治理,已難以僅靠關稅調整或多邊協定磋商,要充分在本國制度架構內推進制度型開放。中國持續以金融、財政、稅收等主要政策工具為抓手,穩步推進制度型對外開放,通過規則對接、標準互認與監管協同,增強與全球治理體系的制度兼容性和參與深度。這一進程不僅體現了國家治理體系與全球體系的協同發展,也展示了中國在踐行多邊主義、推動共贏發展、促進全球增長中的責任擔當與建設性作用。
與此同時,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角色正由規則接受者向制度塑造者逐步轉變。一方面,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牽引,加快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動制度型開放向縱深推進,實現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另一方面,中國已圍繞數字支付、綠色金融、數據規制等領域率先構建起較為完整的政策體系,正在推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國際治理方案。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正成為中國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引領治理結構重構的重要理念支撐。
面向未來,全球經濟治理的制度范式尚未定型。多邊機制的協調重塑、技術治理的規則化推進、國際貨幣體系的多元演化,將成為塑造新一輪全球治理格局的關鍵變量。如何在保障國家主權與提升全球協同性之間尋求均衡,如何在強化效率與兼顧公平之間實現協調,如何在防范風險與鼓勵創新之間構建規則,將決定未來全球治理框架的有效性與可持續性。在這一變革周期中,中國既是全球經濟治理新范式的重要推動者,也是全球治理穩定的關鍵貢獻者。(焦捷為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陸毅為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講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