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新質生產力正在深刻變革國際傳播的技術范式、實踐范式和理論范式。技術革命性突破推動國際傳播技術變革,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促進國際傳播實踐范式變革、國際傳播體系深度轉型升級催生國際傳播理論范式變革。這些系統變革融合構成國際傳播新質生產力,為推動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國際傳播新格局重構提供強勁引擎。與此同時,憑借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國正由“三種范式”的模仿者和追隨者轉變為新范式的推動者和構建者。
新質生產力核心在于“創新主導、質效優先”,本質是以“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為特征的先進生產力質態。①國際傳播新質生產力是數字時代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通過傳播技術革命性突破、傳播要素創新性配置及國際傳播體系深度轉型升級,實現國際傳播效能質變的新型生產力質態。這種新質生產力以數字化、智能化、融合化手段突破傳統國際傳播壁壘,正在推動國際傳播技術范式、實踐范式和理論范式全面變革,為推動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國際傳播新格局重構提供強勁引擎。此處所指的技術范式、實踐范式和理論范式,不是特定時期內唯一、統一的,但卻是主流、引領的技術標準、行為規范和理論框架。
一、國際傳播技術范式變革:從網絡技術走向智能技術
技術范式是選擇技術問題的一種模型或模式。技術范式變革通常指新技術為產業結構帶來革命性變化,系統性改變了競爭的本質,迫使主要的行為體采用新技術以求生存。就國際傳播領域而言,技術范式變革就是新技術的誕生和應用,推動國際傳播要素創新性配置和傳播生態深度轉型升級。現代國際傳播技術范式已歷經大眾傳播技術、網絡技術范式轉移兩個階段。在新質生產力驅動下,自前正從網絡技術向智能技術范式發生深刻變革。這一變革以AI技術取得關鍵性、顛覆性突破為核心驅動,正在重構傳播主體、內容生產、權力結構與傳播生態。
(一)大眾傳播與網絡技術范式階段
國際傳播的大眾傳播技術時代,以報刊、廣播、電視為主要媒介形態。傳播主體由政府與大眾媒體主導,傳播單向線性,內容同質化,受時空限制強;在國際傳播中文化折扣嚴重、受眾被動接收、反饋緩慢或反饋機制缺失。到20世紀末、21世紀第一個十年,大眾傳播技術向網絡技術范式轉移,網絡媒體和社交媒體成為主要媒介形態。隨著網絡技術由Web1.0向Web2.0邁進,傳受雙方互動性增強,用戶生成內容(UGC)興起,社交媒體逐漸成為國際傳播的核心渠道和重要平臺,如X、臉書、優兔三大國際社交媒體等。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信息過載、“后真相”出現;基于社交媒體算法推薦出現“回音室”和“信息繭房”效應;西方大國借助網絡技術創新引領優勢占據網絡和社交媒體平臺并壟斷話語權。
(二)由網絡技術向智能技術范式變革
在智能技術時代,以AI技術為核心支撐的智能媒體為主要媒介形態。向這一范式變革的里程碑標志是ChatGPT、Sora、DeepSeek等生成式AI大模型普及并開始成為大眾傳媒和網絡媒體及社交媒體的技術底座,滲入人們日常生活,國際傳播逐漸進入“人機共生”階段。在這一技術范式主導下,國際傳播主體日益多元化,人類與智能體如社交機器人、虛擬主播等,共同主導傳播網絡,人類進入智能傳播時代。
智能傳播即使用大數據與AI技術對信息進行自動化處理的一種人機交互的網絡傳播新形態,其本質是傳播權力從媒介向算法的歷史性轉移。②在智能技術范式階段,生成式AI重塑內容生產與分發模式,多模態大模型成為傳播關鍵基礎設施,數據、算法、算力作為AI三要素在技術革新驅動下,成為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的關鍵。數據成為智能傳播的關鍵驅動,如同石油是工業時代的動力;數據中臺動態抓取全球輿情數據,精準繪制海外用戶畫像,指導內容定向生產;數據跨境流動成為國際話語權爭奪焦點。與此同時,算法從內容分發走向創造,利用算法進行精準傳播成為可能。不同國家算力博弈從幕后走向前臺,成為衡量國際傳播力的硬指標。但面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算力差距加劇南北“智能鴻溝”,“全球南方”國家面臨技術依附風險。
當前,智能技術深度參與國際傳播主要表現在:生成式AI實現文本、圖像、視頻的跨模態生成,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國際傳播遭遇的語言與文化隔閡;AI輔助傳播者或獨立完成信息的生產、分發和傳播;AI通過輿情建模預測國際局勢,從事后分析轉向事前干預。就國際傳播而言,這一變革不僅是技術革新,更將重構國際話語秩序。未來,唯有在技術自主、倫理共識與文明互鑒的協同下,智能傳播才能真正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數字紐帶”,否則將有可能加速人類社會的分裂。
二、實踐范式變革:從大眾傳播走向精準傳播
國際傳播實踐范式的變革深刻反映了技術革命性創新、地緣政治變遷與文明互鑒的動態交織。關于如何做好國際傳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采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③在智能傳播時代,精準傳播的核心在于利用AI,借助數據和算法進行分析預測,實現信息傳播的個性化、分眾化、高效化觸達。傳統國際傳播實踐更多依賴于大眾傳播技術單向內容輸出,智能傳播實踐則更多依托大數據、云計算和AI,從一對多走向一對一、從單一形態走向多模態、從單向傳播走向互動傳播。生成式AI為國際傳播的內容生產和信息交互帶來了新的實踐范式。
(一)主體重構,建立多元協商網絡
在新質生產力驅動下,國際傳播主體從單一主導到政企社多元協同,實現多元化。新技術、新業態提升國際傳播內容生產效能,內容生產正從專業機構向基于智能傳播平臺上的多元協同、人機協同方向演進,企業和個人成為新型傳播主體。中國的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領域的企業通過技術輸出和商業模式“出海”,成為傳播“中國智造”的生動名片。諸多國內外社交媒體個人賬號,成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述當代中國發展故事的重要窗口;社交媒體用戶發布AI生成的圖文或視頻,已經成為國際新聞生產流程中的新常態。學術機構與地方政府的協同發力,學術機構通過國際科研合作傳遞科技共贏理念,地方政府結合區位優勢對周邊國家進行差異化精準傳播,如廣西面向東盟傳播地方特色文化,內蒙古則深化、拓展對東北亞經貿敘事。更為關鍵的是,國際傳播從人類主導到“人機行動者網絡”,智能體成為國際傳播的重要主體之一。
(二)敘事創新,從抽象話語到共生體驗
當前國際傳播實踐通過精準把握用戶需求,重構敘事邏輯,構建傳受協同機制,將受眾視角融入內容生產,內容形態從抽象概念到具象敘事。其表現主要有:一是傳播者利用短視頻、直播互動等新媒體形式,以故事化傳播替代理論闡釋增強文化吸引力。例如,“高質量發展”和“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理念用中歐班列發行和跨境電商直播故事來傳播;二是傳播者利用VR/AR技術構建虛實融合場景,消弭國際傳播文化隔閡,提升傳播效能。例如,杭州“數字茶園”通過VR采茶競賽吸引全球參與,拉動茶葉銷量增長。杭州亞運會“數字水墨”場景融合東方美學與科幻視覺,登頂抖音海外版(TikTok)全球熱榜;三是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人類共同價值新理念引領下,傳播者借助國際活動、媒介事件,將中華傳統文化理念融入氣候危機、國際矛盾等全球性議題,在重大國際活動或重要宣言文件中融入中國理念,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新質生產力賦予中國國際傳播前所未有的議程設置主動性與國家形象構建力。
(三)AI賦能傳播效率,數據驅動精準傳播
大數據、云計算、AI、VR/AR、區塊鏈等顛覆性技術正在重構國際傳播實踐的底層邏輯,重塑國際傳播流程。傳播者利用生成式AI能自動生成多語種新聞、視覺設計,實現個性化推薦,提升跨文化觸達效率。傳播者充分利用數據驅動與沉浸式體驗技術,通過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場景,消弭國際傳播中的文化折扣,顯著提升受眾的參與感和文化認同。傳播者借助全球化語義分析、用戶行為大數據分析等智能技術,助力傳播內容與受眾需求的精準匹配,推動對話式傳播的實現。傳播者利用虛假新聞檢測模型和謠言分析方法,識別并審核社交機器人或其他私人賬號發布的不實信息,實現精準治理,有效防控國際傳播輿論風險。
不僅如此,基于AI技術底座,依托文本挖掘算法、主題模型等智能算法,通過收集和分析國際受眾的瀏覽興趣、搜索內容、行為軌跡、社交媒體互動等多維度的數據,傳播者可深入了解目標用戶的文化偏好和需求,建立起細致而動態的用戶畫像,為精準傳播提供數據支持,生成定制化文化產品和個性化內容推送。在智能生產流程中,AI通過對數據的高效整合分析、前置審核和多渠道實時反饋,提高傳播效率的同時,更能為傳播者提供用戶分析思路,再憑借其跨語言、跨文化適應能力;針對不同國家、地區和群體進行分眾化傳播,消除語言障礙,降低文化門檻,實現更便捷高效的對外傳播。總之,基于AI所構建的精準分層分發傳播機制,突破了以往一對多的大水漫灌模式,使國際傳播走向深耕細作的精準傳播。
(四)資源配置優化:數據要素與全球網絡
AI的三要素是數據、算法和算力。在技術革新、理念創新和業態重構加持下,三要素的配置優化賦能國際傳播多模態精準傳播。2025年初,DeepSeek面向全球開放使用,迅速攀升至眾多國家的蘋果APP應用商店下載排行榜首位,是技術革新給中國國際傳播提供新變革的鮮活案例,也是數據和算力等生產要素創新性組合、賦能國際傳播實踐創新的成功個案。技術創新推動大模型向多模態升級,越來越多細分場景擁抱AI,文本生成、音頻生成、圖像生成、視頻生成、跨模態生成等多個大模型層出不窮。為適應自身特點,傳媒產業從大模型創業轉向產品創業,推動傳媒產業鏈的對外傳播格局重構和網絡化全球布局。
在此背景下,數據成為國際傳播最核心的資源之一。傳播主體及其全球網絡節點和用戶積累的行為、實物數據、境外輿情庫構成國際傳播的數字底座,支撐傳播策略精準制定。與此同時,各種數據要素的組合效應和乘數效應,助力傳播者通過分析境外媒體涉華議題動態和用戶行為圖譜,實現輿情精準研判與傳播策略優化。而AI的技術可供性,又為推動國際傳播評估體系指標革新提供了可能,從觸達率、收視率等轉向文化共情度、發展議題轉化率等質性指標,從而引導信息傳播更好服務全球發展。
三、國際傳播理論范式變革:從“西方中心主義”走向“全球南方”
現代國際傳播技術和實踐均起源于西方,國際傳播理論也不例外。在國際傳播新質生產力驅動下,源于西方的國際傳播理論范式當前正在經歷從“西方中心主義”向“全球南方”視角的顯著性轉移。這一變革在殖民歷史批判、新技術賦權和“全球南方”多元主體崛起等諸多因素的驅動下,開始重塑國際傳播的實踐邏輯與知識生產。
(一)國際傳播理論的“西方中心主義”遭遇危機
國際傳播傳統主流理論,如現代化理論、文化帝國主義、中心一邊緣依附論等,將非西方傳播實踐和話語視為對歐美模式的模仿或遷移,忽視了“全球南方”本土文化的主體性。這種所謂的“普世主義”話語掩蓋了國際知識生產中的權力不平等、國際信息傳播的不對稱,導致非西方經驗和知識長期被遮蔽化、邊緣化。近年來,西方媒體在報道全球議題時頻頻暴露雙重標準,如對巴以沖突、俄烏沖突報道中體現出來的偏見,已引發公信力危機,暴露出“西方客觀主義”的虛偽性,凸顯西方主流媒體敘事的合法性開始崩塌。
如今,在以AI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驅動下,“全球南方”與原先壟斷國際傳播生產力要素的西方國家之間的傳播鴻溝在逐漸縮小。“全球南方”國家在傳播理念、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平臺上開始崛起,與西方國家在全球傳播治理、國際話語權、國際軟實力上開始競爭。國際傳播理論范式的“全球南方”轉向不僅是國際傳播理論的“西方中心主義”遭遇危機的必然產物,本質上更是將文明交流互鑒與文明多樣性轉化為知識民主化的進程,是要在解構“西方中心主義”霸權中重建人類文明敘事的多樣性。
(二)“全球南方”嘗試建構全球南方傳播學
“全球南方”概念從冷戰時期的反殖民象征已擴展為涵蓋經濟自主、文化認同與傳播話語權的綜合性運動。“全球南方”通過不結盟運動、金磚合作機制重塑國際秩序,要求打破“北強南弱”的信息霸權。如今,依托以AI為代表的信息傳播技術革命的賦權賦能,“全球南方”國家既可以借助西方社交媒體平臺參與國際敘事建構,也可以借助“全球南方”國家自己國際化的社交媒體和數字平臺,打破西方國家主導的媒體平臺壟斷,直接參與全球敘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全球南方’群體性崛起,是世界大變局的鮮明標志”。④
基于世界大變局全球化與逆全球化交織,傳播學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文明對話轉向。這一轉向不僅挑戰了西方中心主義的傳播理論框架,更推動了以“全球南方”為主體的傳播學知識體系的建構。全球南方傳播學的興起建立在對多元現代性的深刻理解之上。西方傳播學長期以來以工業化、城市化和民主化為標準,將現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然而,以中國為代表的“全球南方”國家自身的實踐經驗表明,現代化并非單一路徑,而是各自文化傳統與現代技術相互融合的過程,西方的經驗與理論往往水土不服。全球南方傳播學的建構,標志著一種文化自覺和新的學術范式,其核心在于超越單一的西方現代性敘事、破除“西方中心主義”困境、解構“傳播現代性等于西方化”的迷思,重新定義傳播學在全球文明對話中的角色與使命。
四、“三管齊下”促進國際傳播新質生產力發展
必須明確的是,新質生產力驅動國際傳播“三種范式”變革仍是進行時,不是完成時。以中國為代表的“全球南方”還需努力充實新質生產力內涵。
(一)引領國際傳播技術變革
國際傳播技術演變史表明,只有持續保持傳播技術的自我迭代革新,才能引領國際傳播技術范式變革;只有引領國際傳播技術范式變革,為從國際傳播格局的邊緣走向中心提供技術支撐,中國的國際傳播才能從“邊緣接收”走向“主動引領”。國際傳播進入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傳播時代后,中國在網絡與社交媒體技術上由跟跑逐步實現與西方主要國家并跑,但在關鍵技術和社交媒體平臺建設方面依然有差距,至今依然面臨諸多技術掣肘,如高端芯片生產、電腦和手機操作系統自持等。
隨著技術范式向智能技術轉移,中國應全力抓住此次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國際傳播技術變革的契機,引領創制國際傳播新技術范式,為中國贏得國際話語權、提升國際傳播影響力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未來,要在關鍵技術上突圍突破,集中攻克大模型“卡脖子”技術,避免算力依賴;要發展空間智能(SpatialAI),推動AI從數據中心走向對物理世界的理解;要規制先行,建立算法審計制度,強制公開高風險AI決策邏輯,倡導“以人為本、科技向善”的AI發展框架,建立全球AI治理共同體;要建立全球南方智能技術聯盟,與“全球南方”共享智能技術,打破“數據殖民”、縮小“智能鴻溝”。
(二)創新國際傳播實踐
新質生產力驅動的國際傳播,就其目的而言,是以技術革新打破“西強東弱”傳播秩序,將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實踐升華為全球公共知識產品。這就需以AI為驅動邏輯、以傳播效能提升為目標,推動中國主流媒體系統性革新,讓AI成為中國主流媒體運行發展的技術底座;以AI為黏合劑、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引領,實現國際傳播全流程全要素的創新性配置,促進中國國際傳播體系深度轉型升級。
具體而言,需利用AI賦能人機協同,打造數字文化新場景、構建多模態視聽互動情境、開發全景沉浸新體驗,推動跨越文化藩籬、降低文化折扣,并基于對全球用戶畫像的精準描繪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解析,助力講好中國故事。需暢通協同機制、完善政策協同,實現數據的連接共享。AI時代數據是創新國際傳播的關鍵,要求暢通政府、媒體、企業、學術機構等主體的數據分享渠道,消除數據孤島,提高數據作為第一資源的配置效率。需鼓勵網信、文旅、數據部門聯合制定產業融合政策,支持文化科技產品“出海”、鼓勵個人跨境旅游并用好個人社交媒體賬號講好中國故事。
(三)加快建立自主國際傳播理論
建構“全球南方”傳播學不僅是對西方傳播學的補充,更是對傳播學“西方中心主義”理論范式的突破。未來,“全球南方”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立,需在三個維度上實現自主:在認識論上實現革新,從“去西方化”到“南方本體論”;在傳播主體上實現重構,從多元協同走向“全球南方”合作;在傳播敘事框架上改革創新,以替代性框架與全球本土想象解構“西方中心主義”的敘事框架和全球西方化幻想并再框架化。
與此同時,“全球南方”傳播學應樹立自己的價值取向。首先,強調文化多樣性與傳播正義。傳播不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文化認同的塑造。這種價值取向區別于西方傳播學中普遍存在的“文化同質化”傾向,為傳播正義提供新的理論依據;其次,強調共同體意識與全球合作。應提倡一種基于共同體意識的價值觀,主張不同文明之間的合作而非對抗;再次,強調技術倫理與社會責任。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普及,不僅要關注技術的應用,更要思考其對社會結構和文化傳統的長期影響,要優先確保算法公平、避免技術對弱勢群體的進一步邊緣化。
加快建構“全球南方”傳播學還需深入思考四個問題:一是對“全球南方”的傳播實踐進行基于“全球南方”視角的理論提煉。“全球南方”多元化的文化傳統與現代化實踐,為傳播學提供了超越“西方中心主義”的可能性;二是理論本土化與國際化,如何在全球范圍內推廣全球南方傳播學的理論成果,同時保持其本土特色;三是技術與文化的深度融合,如何利用新興技術如區塊鏈、元宇宙、AI等促進文化傳播,同時避免技術殖民;四是“全球南方”的團結與協作,如何加強“全球南方”國家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形成更具影響力的學術共同體。
五、結語
新質生產力引發的國際傳播技術、實踐和理論范式變革正方興未艾,引領國際傳播技術范式變革則是國際傳播能力和效能提升的關鍵。在新質生產力驅動下,中國正由國際傳播范式的模仿者、追趕者轉變為當今智能傳播范式的推動者和構建者。面向未來,中國推動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國際傳播格局重構,急需在新質生產力的視域下強化技術革命性創新、傳播要素創新性配置和傳播體系深度轉型升級,構建具有引領性和堅韌性的智能傳播生態,才能切實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和效能,更好服務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國際傳播的理論與規律研究”(項目編號:22JJD86001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龍小農系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傳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教授;劉姜一系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①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2/content_6929446.htm,2024年2月1日。
② 匡文波、姜澤瑋:《論智能傳播研究的基本理論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4年第3期,第115-126頁。
③ 《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并講話》,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m,2021年6月1日。
④ 《匯聚“全球南方”磅礴力量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金磚+”領導人對話會上的講話》,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10/content_6982643.htm,2024年10月24日。
⑤ 龍小農:《從國際傳播技術凡事變遷看我國國際話語權提升的戰略選擇》,《現代傳播》2012年第5期,第47-52頁。
⑥ 吳煒華、黃珩:《技術增量、文化跨越與安全防范:AIGC在國際傳播領域的應用思考》,《國際傳播》2024年第2期,第19-29頁。
責編:荊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