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新質生產力成為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的核心驅動力,在此背景下國際傳播領域出現一系列新變革。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智技術,通過開源實踐等普惠化行動推動技術平權,賦能國際傳播中的生產要素實現其功能躍升。在全球化進程下,一種融合技術理性與人文精神的新傳播理念應運而生,其強調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合作共贏、尊重包容的價值內核實現文明互鑒。這一理念傳導至實踐中,表現為從關注內容傳播到注重關系建構的轉型,將行政規制性主體、傳播實踐的機構主體、個體行動者乃至智能體等均納入考察視野,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大傳播格局。
2025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因此,從理論層面厘清新質生產力的源流與核心內涵確有必要。現有研究對此基本達成一致,認為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配置為基本內涵,①其“新”意在錨定關鍵顛覆性技術的突破,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構成解讀新質生產力的三重維度。②總體來說,強調通過創新驅動與數字技術融合其他生產要素,如勞動者兼備科技知識與勞動技能,勞動對象邁向高新科技化與虛擬化,勞動資料展現數智化特性等,③進而催生更為強勁的創新驅動力。
當前,新質生產力成為提升國際競爭力優勢的關鍵,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具體到新聞傳播、國際傳播領域,數智技術為建設高效能、高質量的傳播力提供了技術支持。其中,智能體憑借強大的自動化信息處理能力,極大提升了傳播主體的信息處理與整合效率,豐富了全球傳播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未來新質傳播力的發展是一個由新型主流媒體統籌,通過多元主體間有機協作、資源共享才能持續推進的創新工程。④
可以看到,以往研究對于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質及其對我國發展的必要性、重要性等方面均作了翔實論述,但是討論新質生產力應用于國際傳播領域的研究還比較少見。在數字技術深度重構傳播生態的背景下,多元主體的參與正悄然改寫國際傳播的圖譜,然而現有研究對此類主體性轉向的闡釋仍顯匱乏,多將其視為傳播渠道的補充性存在,而未能從新質生產力的技術一社會互構視角,解析其在國際傳播新變革中的作用與意義。由此,本文以新質生產力的技術可供性為透鏡,嘗試回答以下問題: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核心特征的新質生產力,與國際傳播有著怎樣的耦合邏輯?在技術驅動變革的語境下,國際傳播呼喚何種與之適應的理念?這種理念又將推動我國國際傳播實踐發生怎樣的取向變遷?
一、技術可供性:新質生產力與國際傳播的耦合邏輯
(一)技術平權實踐:全球開源共享與個體數字賦能
由于全球技術發展水平的非均衡性,技術先發國家憑借其創新優勢獲得規則制定權與標準話語權,由此產生的貧富差距也孕育了技術平權的訴求。如今智能技術的迅速發展與全球交往的深度互聯,使得國與國之間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取長補短,其中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代表的先進生產力的勃興,不僅為不同文明主體提供了平等對話的技術基礎,更使得技術后發國家借此獲得發展機遇,借鑒吸收著對本國創新發展有利的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深度求索公司 (DeepSeek)于2025年2月宣布開源5個代碼庫,以完全透明的方式與全球開發者社區分享他們的研究進展。這與以美西方為代表的國家試圖借助閉源和技術封鎖實現資本與技術霸權,以先發技術優勢壓制其他國家發展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種普惠性的舉措有利于人工智能技術相對落后的國家在DeepSeek的基礎上訓練模型,助力其邁過智能生產門檻,同時諸如醫療、教育、文化等領域能以低成本接入高質量的人工智能模型,提升各行各業的工作與任務處理效率。
對個人來說,接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將縮小數字鴻溝,無論經濟水平高低,任何個體都可基于這一技術具備數字創造的能力,進而在數字空間開展更加自由的實踐。在專業媒體機構之外,普通用戶能夠借助智能體更多地參與到信息傳播鏈條中。公眾普遍參與的智能傳播模式,賦予用戶個體在信息傳播中的話語權,進一步豐富了全球傳播生態系統多樣性。⑤
(二)要素協同增效:數智技術驅動國際傳播結構優化
新質生產力的要素包括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對象、新型勞動工具等新型要素。擁有并善用先進生產要素的國家,將在國際話語權競爭中占據制高點。首先,數智時代的來臨倒逼從業者進行能力、思維的更新,可以視為對其賦能。國際傳播的勞動者狹義上可以指國際傳播產品的策劃者、創作者、編輯、翻譯、分發者、平臺運營者、分析師等,技術的發展要求他們轉換工作思路,從任務執行者轉變為具有批判意識和問題意識的行動者,并擁有在現有資源和知識的基礎上生成新思路與新成果的能力。作為國際傳播的領航者,勞動者的核心作用在于激發創新活力,確保技術與應用緊密結合,使更多更好的國際傳播作品從“編輯室”走向“國界線”。
新質生產力也驅動著勞動資料的功能躍升,一方面對傳統工具進行智能化改造,另一方面催生了一系列全新的智能勞動資料,依靠數智化資源,勞動者不僅能高效生成多語種、跨文化適配的高質量內容,更能拓展創作視野。諸如AI驅動虛擬主播、VR/AR/MR沉浸式體驗、AI內容生成工具、AI驅動的數據分析與洞察平臺等,極大地豐富了內容的表現形式與認知加工手段。同時,社交媒體平臺及短視頻平臺的普及也為國外受眾提供了直接參與內容共創的渠道,推動其角色從被動接收者轉向主動參與者,以個體行為實時作用于傳播內容的生產與演化,形成的數據反饋也能進一步賦能勞動資料的迭代。
人工智能技術與全球社交媒體平臺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同樣重塑了勞動對象的角色定位。傳統物質生產中的勞動對象是被改造的客觀物體,但在國際傳播中,核心勞動對象是國際受眾的心智、認知和情感。人工智能不僅是觸達跨文化群體的重要基礎設施,也是構建情感聯結的中介化網絡行動者,其強大的數據挖掘分析和自然語言處理能力,能分析海量社交媒體討論文本、新聞文本、用戶搜索行為等,細分目標群體的興趣偏好與情感傾向,更準確地捕捉國際受眾在特定議題或事件上的情緒波動,如對中國的期待、好感,乃至擔憂、誤解等,從而更好地與外國民眾建立情感連接。
二、新傳播理念:技術一人文協同的全球傳播愿景
在新質生產力驅動下國際傳播實踐有了新進展,同時也呼喚著與之相適應的傳播理念。當前全球范圍內二元對立的“文明沖突論”“文明優越論”仍甚囂塵上,多樣性的人類文明只有在一個尊重包容、交流互鑒的土壤之上才能實現共同發展。構建既符合技術發展規律,又能創造互信互通的人類文明交流生態,正是具有開放、共享屬性的新質生產力在國際傳播領域的核心訴求。③
(一)范式轉型:傳播邊界消解與交流互鑒新趨勢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要“理順內宣外宣體制”,這就要求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而不是將二者割裂。即時通信技術與社交媒體的發展,加之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與世界交流廣度頻度的增高,呈現出國內傳播是國際傳播的基礎,國際傳播又影響與促進著國內傳播的相輔相成態勢。其中,技術迭代疊加全球化進程,使得國內外傳播邊界的消解既體現為狹義地理邊界的消弭,諸如新聞內容等信息的跨國流動,更凸顯為傳播主體的多元化轉向。譬如以往從事國際傳播的人員多為媒體從業者,而隨著免簽政策的不斷拓寬,越來越多知華友華的外國民眾來到中國。當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時,或是與其母國民眾進行人際傳播,這又何嘗不是以另一種形式進行的更加個人化的國際傳播。
國際傳播的新變革不僅是傳播學范疇的議題,也是世界格局演變的實踐映照,集中反映在人類走向世界歷史秩序下不同國家交互影響的狀態。當前世界經濟已步入高度全球化階段,自由貿易將世界各國緊密聯結為經濟共同體,要求各國各地區在更廣范圍和更深程度上開展普遍交往,此乃文明交流互鑒的物質基礎。以人工智能等技術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在國際傳播中發揮核心驅動作用,使跨國文本生成趨于泛在化,推動全球信息流動從中心輻射轉向節點互聯,強化了人類文明的互聯性與共同體意識,為文明互鑒提供了技術基礎。
然而目前的問題在于,由西方資本主義長期主導、建立在擴張與霸權邏輯之上的世界秩序難以在短期內實現轉變,所以諸如地緣政治博弈、罔顧事實的與論戰、以鄰為壑的單邊主義等鬧劇頻頻上演,令各國不堪其擾。事實上,伴隨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我們既有能力也有責任在全球事務中承擔更重要的角色,舊有的以西方為主導的全球基本價值體系與知識結構,已難以適配當前世界經濟與全球交往的新態勢和新格局。國際格局的變遷加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現實訴求,均要求我們推動國際傳播理念的轉變,我們秉持著承認文明多樣性、主張文明交流互鑒的原則,強調多主體參與、多元思維共存的“大傳播”。這既是凝聚內部認同、推動我國國際傳播方向轉型的必然要求,更是塑造全球廣泛認同、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戰略需求。
(二)意義升維:技術理性與人文精神的協同演進
我國國際傳播正經歷著從內容主導轉向以國家實力為基礎的變革,這一轉型不僅意味著技術從工具性手段升華為傳播本體,也驅動著傳播內容從數字化的傳統文化演化為原生的數字文化形態。①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既加速促進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也讓各國人民能夠看見中國、了解中國,進一步達成國際傳播的理想效果。需要闡明的是,新質生產力絕非單純的技術崇拜,而是追求技術效能與人文價值的辯證統一,這要求在關注先進技術的同時,也要注重思維方式與思考模式的轉變,呼喚與先進技術相匹配的新理念,聚焦“質”與“效”的提升,而非簡單的數字指標的增長。真正的傳播理念革新必須回歸人的主體性,唯有讓技術承載文明共識、以人文價值為引導,方能釋放其向上向善之力。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理念揭示了人類世界的共存本質,從“交往”到“交往的擴大”,再到“世界普遍交往”,清晰地勾勒出歷史突破地域局限、邁向世界歷史的軌跡。在這個進程中,各國家、民族、群體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文明。202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鄭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議,系統闡述了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的中國主張,強調要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應該摒棄傲慢與偏見,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這種主張根植于對人之基本價值的尊重,致力于立足普遍人性拓展文明的邊界,以深切的同理心追求“和而不同”,不斷擴展人類共存與共識的空間。
自2022年底OpenAI發布ChatGPT后,不少學者討論了AI時代新型霸權的憂思,但是以DeepSeek為代表的中國科技的發展并非遵循“強者必霸”的思維,而是通過技術開源,為全球提供共享資源,致力于以合作共贏的方式推動技術共享與創新民主化。這一模式在技術共享、全球傳播模式調整及人工智能治理的多極化進程中展現出顯著的變革潛力。中國人工智能的開源技術實踐與“有容乃大”的文化傳統高度契合,體現了合作共贏、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思想一一這一思想貫穿于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這正是與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的新理念的精髓,為構筑持久有效的國際傳播奠定了基礎,構成了最具戰略價值的軟實力核心,并自然吸引著擁有共同愿景的全球伙伴。
三、關系實踐:多元主體的在地化與全球化張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把‘自己講’和‘別人講’結合起來,使故事更多地為國際社會和國外受眾所認同。”如果說早期的國際傳播關注的是傳播內容是否到達,目前新變革之一則表現為比以往更重視關系的構建程度與交往的融洽程度,由關注一個結果轉向專注于過程,由此將多元主體納入國際傳播視域中。這些多元主體可以詳細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行政規制性主體:政策供給與宏觀環境建構
隨著全球交往的不斷密切,國家的頂層設計在其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是多次提到高水平對外開放,還是營造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都彰顯了我國對國際傳播的高度重視以及堅定融入全球化的決心。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明確要求“加快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并“推動走出去、請進來管理便利化,擴大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其中令世界矚目的是,中國從144小時到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方便并推動了外籍人員來華,也強化了借助多元主體開展更全面國際傳播的現實需求。
由于文化語境不同,加上傳播者身份屬性及媒介的中介作用,外國民眾的接受效果常常會受到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我們忽視了在地化傳播實踐的重要性,這其實是一種“燈下黑”。“燈下黑”作為民間俗語,可以指人們對發生在身邊的事沒有察覺。筆者化此為用,意在形容以往的國際傳播中,我們將較多的“光”投射在了內容“出海”、文本分析等方面,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我們忽視了在地化傳播實踐的重要性,所以將其稱為“燈下黑”。與之相反,一系列促進在地化交流的舉措,如過境免簽政策的推出與擴寬,不僅迎來了對中國友好、對中國有好奇心的外國民眾,更將這些“客人”轉化為中國形象的代言人,創造了有利于國際傳播的宏觀環境和政策條件,可以稱之為“燈下亮”,照亮了未來國際傳播更廣闊的空間。
(二)傳播實踐的機構主體:活動實施與內容生產的執行者
行政規制性主體通過制定切實有效的政策,營造了有利于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環境,國際傳播中的多元主體均在頂層設計的指導下開展行動。具體來說,傳播實踐的機構主體承擔著將國家形象與文化價值傳遞給國際社會的職責,是內容生產與活動執行的實際行動者,通過多種形式推動國家間的理解與交流。
1.跨境商業性主體:企業行為鏈接國家形象
我國外貿企業作為國際傳播多元主體之一,在其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對于國際業務龐大的企業,它們不僅通過企業官網、社交媒體賬號等渠道發布如形象宣傳片、企業新聞、社會責任報告等內容,積極塑造企業和國家形象,還能夠組織外國投資者、合作伙伴及媒體從業者等人員赴華進行實地考察和調研,增進他們對中國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直觀了解。此外,這些企業通過向海外市場持續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嵌入當地民眾的日常生活,與當地民眾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聯系和認知認同,在國際傳播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如中國外文局國際傳播發展中心發布的“2024中國企業國際形象建設十大優秀案例”中,中國石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積極踐行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開展保持生物多樣性、打造沙漠綠洲等一系列舉措,打通線上線下、網上網下傳播渠道,@不僅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傳播了企業品牌,也為企業贏得了良好的國際聲譽,為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2.教育與文化主體:在地體驗深化人文交流合作
人文交流合作是我國對外交往的重要力量,亦構成強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路徑。高等院校、留學生教育機構、文化交流協會等教育與文化組織通過邀請外國青年、外國友人赴華進行短期或長期的文化交流,為其創造了深度接觸中國的機會。他們與中國民眾接觸互動時所獲得的一手感受是最真實、最有說服力的,能夠展現最真實可信的中國。如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主辦的“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旨在邀請外國青年親身體認中國的風物,得以讓他們從個體的角度向更多外國民眾傳達中國堅定融入全球化的信念以及積極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3.專業新聞機構:整合在地敘事擴大國際聲量
新聞機構是國際傳播實踐中不可忽視的行動者,因其具有渠道優勢和專業力量,能在宣介國家與城市形象、政策解讀、文化推廣等方面發出更強更廣的聲音。我國的中國新聞社、中國日報社、中國國際電視臺等作為國家級的專門的國際傳播媒體一直以來在國際傳播中發揮重要作用。近幾年來地方國際傳播中心的崛起,可以一改宏大國家敘事可能帶來的認知錯譯,使用在地化、區域性、特色化表達,把文化基因與制度優勢轉化為具象的敘事符號。例如,在“讓世界走進河西走廊”敦煌行活動中,22國30名高級別外交官來到敦煌,敦煌文化國際傳播中心制作發布百余個短視頻,網絡傳播量過千萬人次。@
(三)個體行動者:微觀敘事嵌入全球傳播網絡
近年來,在華“洋網紅”以及致力于對外傳播的中國“網紅”作為“文化輸出的他者樣本”,因其具有更加生動化的接地氣表達、人格化的傳播方式以及較弱的意識形態特質,成為聯通中外、產生信任與共鳴的重要“橋接社群”。②在國外視頻網站優兔上有著4000萬粉絲的“甲亢哥”(IShowSpeed)中國行引發全網熱潮,在中國的首日直播便收獲560萬人次觀看、上方條留言,無數國外民眾在其“一鏡到底”的無濾鏡直播中更好地認識真實的中國,中國民眾與甲亢哥的真誠互動也重塑著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知。
除了外國的知名博主,“中國旅游”(ChinaTravel)的爆火也讓中國成為外國普通民眾心目中值得一去的目的地。赴華旅游觀光的過程不僅能向旅行者個人展現中國的自然和社會人文景觀,同時他們也可以將自己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通過個人社交媒體賬號、與親朋好友的交流等多種人際傳播渠道,分享給更多的人,從而擴大中國文化和信息在國際上的傳播范圍,延伸國際傳播的觸角。像這樣的個體行動者通過親身經歷、親眼見證,能夠以更加真實、客觀的視角向本國及其他國家的民眾展現中國的實際情況,避免了因信息不對稱或偏見導致的誤解和歪曲,使關于中國的信息更具可親性和可信度。
(四)智能化行動者:技術介導下的效能躍遷與渠道創新
在數智技術蓬勃發展的當下,由于諸如人工智能平臺、智能體等智能化行動者具有新質生產力的特質,能夠促進國際傳播效能的躍遷,因此也應當被納入研究視野。如果我國的國際傳播行動者能積極利用人工智能的強大算力與任務處理能力,則能提高信息生產效率,開拓思維與思路,創作出更能為目標國家民眾接受和理解的產品。除了直接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智能體作為一種新型入口,也有望開拓國際傳播的全新渠道,突破以往僅依賴社交媒體APP進行封閉傳播的桎梏,智能手機瀏覽器、語音對話窗口甚至短信對話窗口,都可以成為國際傳播的創新渠道。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數字智能技術與新聞傳播學的實踐轉向及知識生產范式變革”(24amp;ZD31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馬梅系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婭系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① 《求是》雜志編輯部:《以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求是》2024年第11期,第9-16頁。
② 周文、許凌云:《論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與重要著力點》,《改革》2023年第10期,第1-13頁。
③ 任保平、王子月:《數字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邏輯與路徑》,《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6期,第23-30頁。
④ 楊珊、蔣曉麗:《數智時代主流媒體建設中華文化新質傳播力理路研究》,《編輯之友》2024年第12期,第21-27頁。
⑤ 盧迪、李寬、任紫涵:《人工智能全球生態視角下的智能體發展新態勢》,《對外傳播》2025年第3期,第63-67頁。
⑥ 黃群慧、盛方富:《新質生產力系統:要素特質、結構承載與功能取向》,《改革》2024年第2期,第15-24頁。
⑦ 常江、楊惠涵:《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國際傳播:趨勢與檢視》,《對外傳播》2024年第6期,第18-22頁。
⑧ 盧迪、王蔚、徐彩蓮:《數智時代傳播生產力:科技賦能文明交流互鑒的邏輯、特征與思路》,《對外傳播》2024年第2期,第22-26頁。
⑨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人民日報》2021年6月2日,第1版。
⑩ 何可、方興東、林宇陽:《全球共通視角下中國國際傳播的知識圖景》,《對外傳播》2025年第1期,第14-18頁。
① 《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范式的10個轉型》,中國日報中文網,https://columnchinadaily.com.cn/a/202504/21/WS6805db91a310e29a7c4aa5d6.html,2025年4月21日。
?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2頁。
? 李包庚:《世界普遍交往中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社會科學》2020年第4期,第4-26、204頁。
①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4年,第102-103頁。
① 何可、方興東、鐘祥銘:《DeepSeek與全球共通——智能時代國際傳播的理想主義與現實挑戰》,《當代傳播》2025年第2期,第16-22頁。
① 《習近平論新聞輿論工作(2016年)》,“學習強國”學習平臺,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2078106936733631137amp;item_id=12078106936733631137,2025年4月12日。
?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人民日報》2024年7月22日,第1版。
① 《“中國企業國際形象建設案例征集活動”評選結果揭曉》,國際傳播發展中心公眾號,https://mp.weixin.qq.com/s/rJ9D7tW9_sl0L-MEkdClow,2024年12月12日。
? 辛艷艷、張志安:《文明交流互鑒視角下的全球性交往與傳播主體多元化》,《對外傳播》2024年第7期,第54-58頁。
? 滿子梵、羅童:《城市國際傳播的多元主體、精準策略與文化交融》,《對外傳播》2025年第2期,第71-75頁。
? 田浩、常江:《橋接社群與跨文化傳播:基于對西游記故事海外接受實踐的考察》,《新聞與傳播研究》2020年第1期,第38-52、127頁。
② 同⑤。
責編:譚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