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筆花鳥畫是中國傳統繪畫重要形式之一,它源于唐代,成熟于五代,兩宋時期達到頂峰。工筆花鳥畫造型嚴謹細膩,色彩鮮艷豐富,通過花卉鳥禽魚蟲等逼真的形象,來婉轉含蓄地表達主觀情感。鋪殿花是宮廷藝術的典型代表,同時也是工筆花鳥畫的重要代表樣式,為后世花鳥畫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本文重點從鋪殿花樣式的特點和工筆畫的寫生轉化兩方面具體探討當代工筆花鳥畫創作的新路徑。
一、鋪殿花樣式的歷史淵源與藝術特征
鋪殿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地中海地區的裝飾性植物紋樣,由波斯地區傳入中國,其繪畫風格莊嚴華麗。鋪殿花樣式起源于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由著名畫家徐熙開創,經歷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演變,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據北宋《圖畫見聞志》記載,徐熙受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在雙縑幅素上繪制“叢艷疊石,旁出藥苗,雜從禽鳥蜂蟬”的作品,專供宮廷掛設。這類畫作構圖對稱,布局嚴謹,強調裝飾性,形成了鋪殿花“位置端莊,駢羅整肅”的獨特畫風。
鋪殿花以對稱布局、密集構圖、富麗色彩為核心特征,強調視覺沖擊力與象征寓意,對后世宮廷裝飾藝術影響深遠。其技法與審美理念滲透至絲、壁畫、繪畫等領域,成為中國傳統裝飾藝術的重要范式。盡管鋪殿花在以文人畫為主導的藝術史中常被視為“匠氣”,但其作為宮廷文化符號的價值是不可替代的。
二、鋪殿花樣式的發展
宋代花鳥畫吸取了鋪殿花的樣式元素,徐熙的《玉堂富貴圖》即為典型,畫面以象征富貴的牡丹為核心,搭配玉蘭、海棠等花卉,穿插禽鳥、山雞等小動物,花卉枝葉繁茂,層次分明,形成密集而有序的視覺感受。玉蘭樹高聳,形成縱向骨架,體現向上生長的生命力;牡丹、海棠橫向延展,枝葉交錯,營造繁而不亂的節奏感;禽鳥姿態各異,賦予靜態畫面靈動氣息。畫面下部密實厚重,上部留白疏朗,形成虛實相生的空間感,色彩富麗堂皇,體現了宮廷藝術的奢華審美。
宋代畫家黃居案的絹本立軸作品《會禽圖》吸取了鋪殿花樣式元素,是院體繪畫轉型期的典范之作。其畫面構成層次繁密,內容極其豐富、動靜結合,形成了統一和諧的整體。這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祥瑞內容,讓我們看到了鋪殿花樣式的影子,極具奢華的裝飾意味。《會禽圖》在繼承五代“黃家富貴”傳統的基礎上,實現了對固有程式的突破與審美意趣的重構,打破了靜態對稱的經典范式。畫中右上方的兩只山雀展翅從上向下飛,一只頭部朝下向左扭轉,另一只雙爪自然垂握,尖尖的鳥嘴微張,有一種氣勢洶洶的感覺,振翅的樣子與其他樹枝山石上靜態的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畫面產生了運動感。在構圖上,《會禽圖》采用了S形主軸線和次軸線來引導視線,突破了以往鋪殿花散點透視的構圖形式,采用了仰視角度來表現畫面的動態感;在空間上,畫面由遠及近,由密到疏,節奏感十足。
三、當代工筆花鳥畫對鋪殿花樣式的繼承
斗轉星移,鋪殿花這一看似傳統的繪畫題材并沒有在藝術史上消失,反而有更多的藝術創作者對其進行借鑒與創新。當代工筆畫家牛鵬飛在繼承傳統工筆繪畫精髓的同時,融入了現代審美與個人創新,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語言。他的鋪殿花系列創作,畫面滿密嚴整又不失靈動,色彩富麗雅致、線條細勁流暢,虛實變化賦予線條呼吸感,呈現出一派繁花盛景。色彩上沿用了鋪殿花樣式的富麗絢麗,內容上并沒有局限于珍稀的花卉與禽鳥,而是把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花草和昆蟲加入畫面之中,更具生活氣息。鋪殿花的程式化裝飾構圖(如對稱布局、圖案化花葉)啟發現代工筆畫家在寫實中融入設計感,當代畫家江宏偉的花鳥畫,保留宋代院體的細膩,以平面化的色塊分割畫面,呈現出現代裝飾趣味。
在鋪殿花樣式作品中,隨處可見惟妙惟肖的花鳥樹木,這些唯美逼真的形象其實是出自畫家日常的大量觀察和寫生。寫生的自的主要是培養畫家的觀察能力,提升感知力。如今,許多人傾向于直接使用照片素材進行創作,缺少對實物的細致觀察和寫生練習,導致畫面缺乏生動感,顯得僵硬無生氣,甚至千篇一律。工筆畫作為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形式,其核心在于“以形寫神”。寫生在工筆畫創作中并非簡單的自然模仿,而是通過觀察、提煉與藝術加工,將物象的形、質、神轉化為筆墨語言。宋代工筆畫寫生之風受到宋徽宗趙佶的影響,他具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最初從吳元瑜學畫鳥,后來“專徐熙、黃筌父子之美”。黃筌父子開創了五代時期和北宋早期的富貴畫風,與南唐徐熙畫風爭美。黃筌的《寫生珍禽圖》畫了各種昆蟲、雀鳥和龜類,共計24只。他用精細的白描線條畫出動物的輪廓,然后進行多次設色,造型十分精準,特征非常鮮明,姿態各異,生動而有活力。這幅在后人眼里堪稱精品的畫作竟然不算畫家的正式作品,僅僅是創作前收集素材整理的草稿。畫面左下角的一行字“付子居寶習”,說明這是黃筌給孩子繪畫臨摹練習用的草稿,其繪畫時的認真程度可謂一絲不茍。這種基于嚴格寫生要求的工筆花鳥畫創作方式,幾乎左右了北宋花鳥畫近百年的發展。“格物致知”精神是宋代院體畫的重要思想,畫家需要仔細研究動植物的生長規律和結構特點(如花瓣的層疊、鳥羽的排列規律等),達到“物之理”的內化。趙佶在繪畫上主張精研物理,要求花鳥畫應符合自然規律和動物的生活習性。在趙佶的《芙蓉錦雞圖》中,錦雞的外形以及羽毛的紋理、芙蓉花瓣的翻卷角度,都可以看出他對自然物象的長期觀察與精準的寫生記錄。
四、當代工筆花鳥畫的寫生轉化
工筆寫生不僅要求技法細致,更提倡一種細膩的觀察之道。從自然中汲取靈感,以精微之觀回應時代審美,傳承東方美學的基因。筆者總結了工筆畫寫生創作的三種方式。
一是對景寫生。宋代李公麟以白描的手法現場繪制人物和馬匹,他的作品《五馬圖》以鐵線描勾勒西域進貢的五匹名馬,描繪出馬匹的勁健有力。馬的眼睛瞳孔留白,淡墨暈染,活靈活現。馬蹄關節線條加粗,突出骨骼力度,這些細節都是畫家寫生所得。在他的《臨韋偃牧放圖》中,馬匹在林澗飲水嬉戲,鬃毛蓬松,體態舒展,幼馬依偎在母馬身邊,馬群互相追逐。這些細節都是源自真實的觀察和寫生。
二是默寫記憶,將觀察所得通過記憶整理,結合程式化的技法再現現實。如明代陳洪綬的《水滸葉子》,其人物造型夸張變形,源于對現實的提煉。所謂“葉子”就是古代酒宴助興的紙牌游戲,畫家通過夸張的人物造型、鮮明的服飾動態,將水滸人物的性格與事跡濃縮于畫面中。武松的英武身姿、魯智深的怒目都是陳洪綬將生活中的具體形象默記下來,在繪畫中二次創作的結果,實現了人物形象藝術價值的再次升華。
三是臨摹寫生稿,通過對前人技法的學習,融入個人觀察,形成新的作品。臨摹《芥子園畫譜》是中國傳統繪畫學習的關鍵途徑,畫者能夠通過學習山水、花鳥、人物等基本畫法,例如皴法、勾線法、點葉法等,從構圖到筆法,深入領會古人總結的造型精髓,再結合日常對自然界的細致觀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出具有個人特色的藝術風格。
在技法表現上,中國工筆花鳥畫對寫生也十分重視,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
一是分染與罩染,這是中國畫的核心渲染技法,繪者通過多遍薄涂,由淺人深或由深至淺逐層疊加顏色和水分,讓表現對象的層次漸變過渡,強化對象的立體感。寫生讓分染和罩染的結構更加合理,像花瓣翻卷、葉脈的漸變色澤、山石的紋理需要繪者基于對真實花卉色彩過渡的觀察來完成。
二是絲毛與撕毛,繪者在繪制動物毛發時,以細筆逐根勾勒絲毛或散鋒皴擦撕毛,這種技法源自繪者對鳥獸毛發生長方向和紋理的細致觀察,能夠賦予對象逼真而靈動的生命力。畫鳥時,絲毛需要符合鳥類胸羽“人”字形用筆,這少不了對鳥的仔細觀察與寫生。
三是肌理表現,如表現荷葉的枯斑、樹皮的皴裂,需要繪者通過寫生總結程式化技法,如漬水法、撞粉法。漬水法和撞粉法通過水、墨、色的自然交會與碰撞形成模擬真實物象的肌理和質感。漬水法在表現老樹樹皮時效果突出,繪者以淡墨打濕樹干部分,濃墨點染,以水漬暈染形成樹皮的裂紋肌理;撞粉法在繪制花瓣露珠、鳥類絨羽、雪景苔痕等物象時有很好的表現效果。
寫生是工筆畫創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可以為創作提供更鮮活的樣本和養分,畫家可以通過寫生來生發和提升新的繪畫技巧。
五、結語
鋪殿花作為中國傳統繪畫中獨特的裝飾性花卉表現形式,其工整富麗的構圖、程式化的造型語言以及象征性的美學體系,承載著宮廷審美與民間吉祥文化的雙重基因。在當代藝術實踐中,對鋪殿花藝術形式的研究與現代轉換,既是對傳統技法的傳承,更是對文化符號的創造性激活。寫生不僅是工筆畫技法的訓練手段,更是貫通自然、傳統與創新的橋梁。從宋人的“格物精微”到當代的多元探索,寫生始終是工筆花鳥畫保持生命力的核心方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只有回歸自然、直面生活,我們才能推動這一經典繪畫形式在新時代的持續發展。在繼續重視“師古人”與“師造化”的同時,將鋪殿花的裝飾性與工筆畫寫生轉化融合,這已成為構建中國當代工筆畫新路徑的關鍵,期待在這條路徑上涌現出更多優秀的藝術家和杰出的作品。
[作者簡介]孟津州,女,漢族,遼寧沈陽人,大藝樹美術館教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藝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