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深入分析箏曲《漢江韻》的風格特點與河南曲劇的獨特藝術特色及其歷史淵源,探討了河南曲劇元素在箏樂創作中的融合與應用。《漢江韻》取材于河南曲劇的旋律素材,通過對《漢江》和《書韻》兩個曲牌的加工與提煉,展現了河南傳統音樂的魅力。本文旨在揭示河南曲劇元素與古箏音樂的融合對箏樂創作與演奏的啟示,為進一步推動民族器樂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傳統箏曲;《漢江韻》;河南曲劇
[中圖分類號] J6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8-0-03
一、古箏曲《漢江韻》的風格特點
《漢江韻》取材于“河南曲子”中的《漢江》和《書韻》兩個曲牌,這兩個曲牌在河南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漢江》和《書韻》作為傳統曲牌,經過長時間的流傳和發展,已經深深植根于河南人民的文化記憶中。喬金文先生將這些傳統曲牌改編成古箏曲,保留了原曲牌的核心旋律和基本結構,不僅運用了傳統的演奏技法,還加入了一些現代的表現手法,同時注入了新的審美元素和演奏技法,使得這部作品既具有傳統的韻味,又符合現代聽眾的審美需求。他的改編使得《漢江韻》成為河南箏派的重要代表作品,被廣泛應用于教學和演出中。
該箏曲首段節奏明快,洋溢著奔放與熱烈的情感,旋律鮮明且充滿活力,生動描繪了豐收季節里民眾歡天喜地、笑語盈盈的勞動畫面。其旋律線條清晰明朗,獨具地域特色,緊密貼合河南方言的韻味。第二段慢板旋律變得柔和而悠長,與首段形成鮮明對比,要求靈活運用按、揉、吟、顫、搖的技法,以達到修飾音色的效果。此段深刻刻畫了田間勞動人民在辛勤耕耘之余,相互交流、親切交談的溫馨場景,展現了淳樸的鄉土情感和一片和諧安寧的氛圍,旋律悠揚如歌。第三段是第一段的變化再現,速度上稍快于第一段,情緒也更加激揚,歡快之情溢于言表。在《漢江韻》中,前八后十六的節奏型被巧妙運用,模仿并借鑒了戲曲伴奏中鑼鼓點的熱烈氛圍,這不僅是箏樂與戲曲音樂融合的體現,還賦予了作品獨特的韻味。
河南地方音樂以其高亢、明快、幽默詼諧的風格著稱,這些特點在《漢江韻》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樂曲通過特有的旋律線條和節奏型,真實再現了河南地方戲曲的風味,尤其是右手游搖、左手按音等技法,使得樂曲充滿了中原大地的雄渾和當地人民粗獷豪放的氣質。
河南方言的聲調和語氣深刻影響了《漢江韻》的旋律走向和節奏安排。例如,樂曲中頻繁出現的變奏和滑音,就是受到了河南方言中獨特的音調變化方式的啟發。這些旋律特征不僅增強了樂曲的地方特色,也使得樂曲更加貼近河南人民的生活和情感體驗。
《漢江韻》是一首技術性較強的樂曲,通過音樂表達了深厚的情感。第一段快板部分通過快速的節奏和明快的旋律,生動描繪了勞動人民在繁忙的勞動中仍然保持樂觀情緒的場景。這種表達方式讓人感受到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第二段慢板部分則通過緩慢而優美的旋律,展現了人們之間親切的對話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這種對比不僅增強了樂曲的層次感,還使得情感表達更加豐富多樣。《漢江韻》同時也是河南文化的載體,反映了河南人民的生活場景和精神狀態。通過旋律和節奏的變化,樂曲生動再現了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和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同時也體現了該地區獨特的音樂風格和文化特色。最后,樂曲憑借細膩而真摯的情感表達,勾勒出了河南人民質樸、豪爽的性格特點,使聽眾能夠深刻體會到中原文化的魅力。
二、河南曲劇的歷史淵源與藝術特點
河南曲劇的前身可追溯至清末民初時期河南鄉村的高蹺曲藝術。高蹺曲起初以一種融合舞蹈與歌唱的雜耍形態問世,藝人腳踏高蹺,邊行進邊演繹,其內容涵蓋豐富的民間故事與即興創作,展現出極高的活潑性與吸引力,因而廣受民眾青睞。步入民國年間,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遷與城鎮化的加速推進,高蹺曲逐步跨越鄉村界限,步入城市舞臺。在這一過程中,藝人摒棄了高蹺,換上戲服,將原本街頭的即興雜耍轉化為正式的舞臺表演,催生了早期的高臺曲形式。高臺曲的誕生,象征著河南曲劇由民間草根娛樂向專業化、劇場化轉型邁出了重要一步,為其后續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歷史與藝術基礎。洛陽曲子班和南陽大調曲子班對河南曲劇的早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洛陽曲子班因其旋律悠揚、演唱細膩而聞名遐邇,相比之下,南陽大調曲子班則更強調情感的抒發與戲劇的沖突。兩者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頻繁互動與融合,逐漸發展出了一套相對完善的演出模式,極大地豐富了河南曲劇的唱腔系統與表演特色。河南曲劇在其悠久的歷史進程中,廣泛吸納了諸如鼓子曲、三弦書等民間說唱藝術的精髓。這些民間藝術不僅為曲劇增添了多樣的唱腔旋律,還貢獻了大量經典劇目與豐富的表演元素。民間說唱藝術的靈動性,為河南曲劇帶來了新鮮血液,使其更加貼近民眾的日常,極大地提升了其藝術感染力與親和力。
河南曲劇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著稱,其表演風格生動活潑、樸實無華。演員通過優美的唱腔、豐富的肢體語言和細膩的表情變化,將劇中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河南曲劇的舞臺布景簡潔明快,注重寫意,通過象征性的道具和場景設計營造出濃厚的戲劇氛圍。這種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舞臺風格,使觀眾能夠更好地聚焦于演員的表演和劇情的發展。
河南曲劇的唱腔結構主要由曲牌聯套體構成,包含多種曲牌的組合與變化。其唱腔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既高亢激昂,又婉轉抒情。其音樂體系主要包括“曲子”和“小調”兩大類,前者用于正式場合的大段演唱,后者則多用于敘事和抒情。在各種戲曲角色行當之中,每一種都承載著別具一格的唱腔風格,如旦角通常偏好采用“陽調”來演繹其唱腔,而生角則更習慣于以“慢垛”來展現其藝術魅力。曲劇的唱腔體系既展現出了高度的靈活性與多樣性,又蘊含了深厚的傳統根基,既能恪守既定的唱腔模式,又能依據劇情的具體需求進行巧妙的創新與變革。
河南曲劇的主要曲牌涵蓋了諸如“陽調”“詩篇”“漢江”及“滿州”等多種形式,每一種曲牌均蘊含著獨特的旋律特征與節奏特點。“陽調”常被用來刻畫歡樂、輕松的情感氛圍,尤為契合正面角色的演繹需求;而“詩篇”則更多地被應用于抒發人物內心的細膩情感,諸如悲哀或懷舊之情。在實際的舞臺呈現中,藝術家會根據劇本的內涵與演出的具體場景,精心挑選適宜的曲牌,力求實現藝術效果的最大化與精準傳達。
河南曲劇在演唱技藝上,尤為注重氣息的控制與聲腔的運用,力求達到“字正腔圓”的高標準,這要求演員咬字必須清晰,發音準確,且唱腔要流暢自然。至于表現手法,除唱腔這一核心要素外,身段表演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強調動作需具備高度的藝術美感,表情要能夠傳神達意,從而讓觀眾能夠通過視覺與聽覺的雙重感知,深切體會到劇中角色的情感波動與故事情節的發展脈絡。
三、河南曲劇元素在《漢江韻》中的應用
首先,在演奏技法方面。《漢江韻》在右手演奏技法上大量借鑒了河南曲劇的表演元素,使得樂曲充滿了地方特色。例如,箏曲《漢江韻》大量融入了夾彈技法,其中大指的托劈主要依靠右手拇指的大關節施力,而無名指則作為穩固的扎樁點,起到支撐與穩定的作用。河南箏曲不僅考驗演奏者的基礎技能,還著重考驗手部力量的精準運用與高度靈活性,其演奏出的旋律剛勁有力,音色渾厚且富有圓潤感,充分展現了河南地區鮮明的音樂特色。
此外,右手的游搖技法也借鑒了河南曲劇的演奏手法,通過從琴碼左側逐漸游移到右側的方式,增加了音色的變化和表現力。左手的演奏技法在《漢江韻》中同樣體現了濃厚的河南曲劇風格。
河南曲劇中的潤腔手法經常使用密集的滑音和顫音,這些手法在《漢江韻》中有充分的展示。例如,樂曲中以韻補聲的技法運用,古箏的傳統彈奏方式是右手取音,左手補韻,以韻補聲。在古箏演奏中,各類腔音被統稱為“韻”,而左手的補韻技巧堪稱古箏演奏的精髓所在。具體而言,左手通過調節對右手彈奏音符施加的不同力度與速度變化,進而改造原始音色的特質、提升音質及調整音高。這種對音腔進行細膩潤飾的手法,極大地豐富了樂曲的表現力。此外,在演奏實踐中,左手按音時的深淺程度、快慢節奏若把握不當,均會對整體旋律產生顯著影響。因此,演奏者需具備高超的技巧,以對各類聲腔實施恰當而有變化的處理。以韻補聲中的按滑音與顫音也是重要的裝飾性技法,而它們在融入不同戲曲元素的作品中時也有所區別。具體而言,在箏曲《漢江韻》的演繹中,按滑音的運用尤為獨特,它強調了按與彈在動作上的同步性,并著重于音頭處的彈奏力度,以確保音色的飽滿與精準。使得樂曲的情感表達更加細膩豐富。
除了傳統的左右手技法,要想演奏好《漢江韻》這首曲目,關鍵在于精準掌握按音的技巧。河南的古箏曲目與戲曲藝術均展現出鮮明的地域色彩,其中,河南方言的特色尤為突出,其語調以四聲為主,句子末尾往往以第四聲收尾。在古箏的演奏中,演奏者運用左手的按音手法,實現音符的快速下滑并迅速回歸,這種以韻補聲的表現方式,不僅凸顯了河南方言的獨特韻味,還與曲牌特色形成了和諧的共鳴。在《漢江韻》的演奏中,其按音技巧不是遵循傳統的右手彈奏完畢后左手再進行按音,而是著重于雙手近乎同時卻又略有不同的動作配合。左手在進行按滑動作時,要求迅速且精準到位,這一點的掌握頗具挑戰性,難以輕易捕捉其內在韻味。此外,該曲目在處理fa、si兩音時,時而需將其彈奏為按變音,時而則需恢復其原始音高。在按變音時,fa與si的音高需趨近于它們各自上方二度的音,即高音sol與高音dol,并要求演奏者在上滑音的過程中以較快的速度進行按弦。同時,在演奏的全過程中,需要將按弦與彈奏動作緊密融合,這能夠有效地強調音頭,與河南方言中慣常加重句首語調的特色相契合。
其次,在音響效果方面。《漢江韻》在定調和調式上充分借鑒了河南曲劇的元素。喬金文在創編時采用了河南曲子的傳統調式,即G調式,保留了濃郁的地方風味。而在王中山改編的版本中,這一傳統調式被進一步發揚。改編后的《漢江韻》在前半部分采用C宮調式,后半部分轉為F宮調式,這種雙調式的結合使得樂曲在保持傳統韻味的同時,增加了音樂的變化和層次感。定調的靈活運用不僅突出了河南曲劇的特色,還在現代古箏演奏中實現了創新。雖然傳統箏樂較少涉及和聲,但《漢江韻》在這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王中山的改編版本引入了和聲概念,特別是在三重奏形式下,通過不同聲部之間的和聲互動,樂曲更加豐滿和有層次感。和聲的運用不僅增強了音樂的立體感,還豐富了聽眾的聽覺體驗。在配器方面,加入了低音、倍低音等聲部,使整個樂曲的音響效果更加厚重和飽滿,這是對傳統河南曲劇配器方法的一種成功借鑒和創新。在音效與氛圍營造上,《漢江韻》通過多種演奏技法和音響效果的處理,生動再現了河南曲劇的情景。例如,在快板段落中,通過快速指序指法和強有力的節奏感,營造出熱鬧歡騰的氛圍;在慢板段落中,利用滑音和揉弦技法,創造出溫馨寧靜的田園景象。過渡小樂段則通過速度的變化和音量的積累,將情緒推向高潮。這種細膩而全面的音效處理,使得《漢江韻》不僅僅是對河南曲劇元素的簡單模仿,更是對其神韻的深刻表達。
最后,在演奏形式方面。《漢江韻》既有獨奏版本也有合奏版本,其中合奏版本尤其能體現河南曲劇的合作精神。喬金文原始創作獨奏版本時已注重旋律的完整性和表現力,而后經王中山改編為三重奏版本,更是把合作演奏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三重奏版本中,各聲部之間分工明確、互相襯托,通過不同的音色和節奏組合,使得樂曲整體更加立體和豐滿。合奏形式不僅增強了樂曲的層次感和表現力,還使得演奏更具互動性和現場感染力。三重奏版本是《漢江韻》的一大亮點。在這一版本中,第一箏主要演奏旋律主線,強調主題的呈現和情感的表達;第二箏則負責中間聲部的填充和過渡,為主要旋律提供支撐和補充;第三箏多處理低音區和節奏部分,增強樂曲的厚度和節奏感。三重奏形式的編排不僅豐富了音色效果,還使得樂曲在不同聲部之間進行了良好的互動和對話。這種形式借鑒了河南曲劇的集體演奏模式,充分體現了傳統戲曲中的合作精神和音樂表現力。河南曲劇注重舞臺表現和視覺呈現,《漢江韻》在這方面也有所創新和突破。在音樂會或演出場合,演奏者不僅通過技藝精湛的演奏來表現樂曲,還結合舞臺布置、服裝道具等多種元素來增強視覺效果。例如,在重要音樂段落或情感高潮處,燈光效果的變化可以引導觀眾的情緒;適當的舞臺布景和道具使用可以讓樂曲的情景再現更為生動逼真。此外,演奏者的肢體語言和表情管理也在無聲中傳遞出豐富的情感和故事內容。這些視覺呈現手段不僅增強了《漢江韻》的舞臺表現力,還使得觀眾在獲得聽覺享受的同時享受到了更佳的觀賞體驗。
結 語
《漢江韻》在傳承和傳播傳統戲曲文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對古箏藝術及傳統戲曲文化具有雙向推動作用,不僅提升了古箏在獨奏領域的地位,還擴大了河南曲劇的影響力。在未來的發展中,應繼續挖掘地方戲曲與民族器樂的結合點,探索更多創新的表現形式,積極吸收各類優秀文化元素,不斷拓展其藝術表現空間。
參考文獻:
[1] 李思瑤.從箏曲《漢江韻》窺探河南箏派的藝術風格和演奏特
征[D].太原:山西大學,2018.
[2] 趙靜.戲曲元素在四首古箏作品中的應用及其藝術特色[D].銀川:寧夏大學,2022.
[3] 陳崇尚,潘林紫.河南曲劇與河南箏派比較研究[J].民族藝林,
2021(2):102-109.
[4] 王明瑤.河南箏曲《漢江韻》雙手演奏技巧及其音樂風格[J].當代音樂,2021(5):135-138.
(責任編輯:馮津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