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西日記》作為麗江市重點文學作品選集書目之一,是麗江作家何順學的長篇小說,由云南民族出版社于2017年8月出版發行。雖然已經出版多年,翻開細讀,仍像一壇老酒,在時光里愈發陳香。本書語言生動、內容豐富、故事性強、是融思想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優秀作品。《陳小西日記》以一個小學女生陳小西的日記為主,以六十五篇日記連綴成一本書,通過陳小西的口吻,在這些日記中加入教育、生活、農業、生理、科學、民間文化及民俗傳統等豐富多彩的內容,將這些課堂之外的自然常識、生活趣事、科學道理、風土人情和優秀傳統文化娓娓道來,既獨立成篇,又相互聯系;既通俗易懂,又自然呈現;書中插畫優美有趣,契合主題的同時又和生動豐富的內容相得益彰,渾然一體。
梁曉聲曾說:“生活好了,更要看看從前。”翻開這本書,我被書中那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所吸引和打動一那些似曾相識的生活場景,不就是我自己的童年嗎?作者在《看電影》里這樣寫道:“每到放電影的日子,放電影的人就用馬馱來放映機和發電機,當發電機發出‘撲撲撲’的聲音時,大功率的擴音機也響了。在那寬敞的公房院子里,電影放映員早早就會扯上一塊黑邊白面的幕布那時候,每到下午,聽到放映電影的院子里那擴音器的聲音,在家里干活的人們就無心再干了,他們草草弄完手里的活計,匆匆扒拉幾口飯,放下碗就往那個扯了白布的院子里跑。”
這是七零后、八零后親自經歷的鄉村露天電影的放映場景,如今雖然幾十年過去了,人們去看露天電影的那種急切、興奮和快樂一直讓我記憶猶新。那是一種多么讓當時的農村人向往的精神享受啊,細細算來,當年的人們一年也看不了幾場電影,偶然有一次兩次,其在人們心中的份量,也只有當時的農村人才能懂的了。
《漏雨的教室》讓我回想起那個物質匱乏、條件艱苦的年代。“這天,我們坐進教室,外面的雨卻越下越大,教室里光線昏暗,黑板上的字也看不太清楚,更糟糕的是,教室屋頂上的瓦片有好多都破了,雨水‘滴答滴答’地漏了下來。陳老師叫我們趕緊搬桌子板凳,要把桌子和板凳搬到雨水淋不到的地方,在這間教室里,桌子是兩塊很長很長的木板鑲在一起做桌面,下面做了四根粗大的桌子腳的那種,一張桌子上坐著七八個學生,一年級就是這一張長桌子上的八個學生,二年級的七個同學坐的是另一張大桌子”教室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鄉村山區小學的教室,桌凳是那個年代偏遠地方小學的桌凳,其他學習條件和環境,在那個時代的不同地方都非常普遍。
通過這些篇章,通過一個小學生之口,作者把讀者的思緒和記憶帶回那個時代,同時也把讀者的心帶回那段久違的時光。那是一個對小學生進行放養的時期,沒有今天這樣寬敞明亮的校舍,美麗的現代化校園,也沒有今天這樣健全的設備和師資,那是一個民辦教師、代課教師普遍存在的時代,雖然那樣的情形已經過去了這么多年,一切卻真真切切地存在過,屬于那個時代的人,在那特殊的環境里,在自己童年的記憶中,各人自有其生活的艱辛,但更多的是快樂、健康、自然和野性。
作者在書中以深情的筆墨,很好地還原了那個時代,喚醒了關于一個時代的有關生活和學習中酸甜苦辣的記憶,有其獨特的歷史意義。
本書不僅給我們提供了歷史和現實的印記,還給我們在今天回望過去的時候,以今天的時代和當時進行比較,我們會發現,那完全是一個天差地別的概念。從這個角度來說,《陳小西日記》以其寫實的風格和極為豐富的生活素材、場景和經驗,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面而相對完整的畫面,成為我們窺視自己童年的窗口,尤其是在小說設定的麗江那方土地上的鄉土人情和特定時代里人們的生活狀態及心路歷程做了較為生動的詮釋。
一幅幅多姿多彩、絢麗繽紛的畫面,組成一個視覺獨特的萬花筒,生動地展現了一個地方,甚至一個民族的一段煙熏火燎的歷史。
翻開《陳小西日記》,像在穿越中進行一場時空之旅、心靈之旅,獨特、溫暖而又富有情趣。那些曾經無比熟悉的生活場景,那些獨特的習俗和生存經驗,無論是制作紅糖、養蜂還是找雞樅,無論是祭灶、過年還是其他節日以及生活日常,大到為人處世,小到日常生活細節,那些民族的、歷史的很多東西都被合理有序地納入其中,形成一幅無比生動的鄉村生活畫卷。
最難能可貴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進步,書中的很多習俗、生活細節和場景正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成為過去。在這樣的情況下,書中記錄的那些較為獨特的東西就顯得尤其珍貴。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它們也是一種看不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們在一個時代里獨有的生活寫照和歷史記憶。
此外,書中關于陳小西的上學故事以及總不理想的成績,也足以給我們今天的教育提供豐富的借鑒和思考。作品中的小學老師溫馨的鼓勵、千方百計想辦法為陳小西輔導功課的情景,讀來令人感到溫暖和感動。尤其重要的是,對于小學生的教育,書中所體現出的愛心、理解、寬容、信任和鼓勵是一直不會過時的。主人公陳小西在老師的幫助、鼓勵下健康快樂成長,最終取得令人驚喜的進步,是令人感到欣慰和溫暖的。
本書作者早年曾經擔任過數年鄉村中小學教師,書中的很多期望、想法和理念,更是他作為一個曾經的過來人的真實心聲。由此不難讀出作者的良苦用心一無論是生活、學習、教育,還是作為師者,作為學生,作為生活中任何一個平凡而普通的人,我們不可忽略的,就是對萬物的一顆熱情、敬畏和仁愛之心。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寫道:“我作為一個曾經的中學、小學老師,希望通過這本《陳小西日記》,能夠讓更多學生遠離現代社會的不良誘惑,回歸自然和本真,跟書本交朋友。希望我曾經的教師同事們關注后進生,不要放棄他們,多給他們灌輸‘愛’與‘美’的教育,通過你們的教育,讓孩子們學會追求美好的東西,學會‘愛’與‘感恩’,孩子的心智成長需要時間和教育,教育必須遵循他們成長的規律,循序漸進,用‘愛'與‘真心’對待他們,任何一個孩子都是有可能成才的。每一個剛入學的小孩子的內心都是純凈美好的,就像一張白紙,等著老師和家長在上面畫出最美的圖畫。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是有差別的,老師的任務就是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加以發掘和培養,幫助他們正確認識這個世界,學習和繼承人類的智慧,讓他們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由此可以看出,這是本書的主要寫作初衷之一,也是作者心中一直燃燒著的那份對教育的熱情和期望。
總之,這是一本值得細細研讀的好書。作家楊志軍在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感言中說道:“一個人的歷史是國家歷史的一部分,一個人的情懷是民族情懷的一部分。這種精神維度決定了其作品的優劣高低。”在《陳小西日記》中,我讀出了作者溫暖的情懷和期盼一于成人,我們可以回望那段塵封的歲月,在閱讀中看見我們曾經經歷過的那些生活,回憶起我們遠去的童年時光;于孩子,可以在今天的富裕生活里,了解到他們的前輩是在什么樣的環境里生活、學習和成長。無論成人還是孩子,對一個民族經歷的回望、對一段歷史的了解,都是具有積極而深刻的時代意義和歷史文化價值的。
責任編輯:何順學 夏云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