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果桑栽培技術
(一)果桑園地選擇
桑樹對環境的適應力極強,在 pH 為 4.5~9.0 的土壤中可以順利成長。果桑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在選擇種植地點時,應選擇陽光充沛、空氣流暢、土層深厚肥沃、富含有機質、排水灌溉條件良好的地塊。
(二)果桑植苗技術
果桑栽種之前,必須將田地整平,清理草木雜質,并深耕土壤,提高其通氣性與透水性。同時,撒施適量農藥以防范潛在蟲害。種植果用桑樹時,選擇行距為2.25m 、株距為 1m 的模式,能種植約4500株·hm-2 施用6.0萬 kg?hm-2 的農家肥。植入果桑幼苗時,要保持苗木垂直、根系均勻外展,填土至半穴時應略微提起幼苗使填土密實。如果土壤濕潤不足,應及時灌水。這對苗木的成活及生長非常有利。
(三)果桑定干技術
果桑栽植后,需在距地面 65cm 處修剪掉其上端的枝條,從而塑造出初級干身。等到新芽生長至 18cm 時進行摘尖,以刺激旁枝生長并擴展樹冠的體積。此舉目的為確保當年新梢枝條為10~15個。
二、果桑管理技術
(一)果桑樹塑形技術
以定植當季所定樹干為依托,在翌年5月中旬前、桑果完全成熟且采摘結束之際,于距地面 80cm 的高度進行夏季修剪,以培養次級主干,并使結果枝的頂端保留3個芽,通過短截處理刺激新芽的生長,每棵樹維持10條枝丫,作為來年的結果母枝。此后每年應在枝條根部附近施行夏剪,培育出中型主干形態。夏季修剪應盡量提前,以保障新生枝條有足夠的時間生長并積聚養分,利于花蕾的形態分化。到了冬季修剪期,需將細弱枝、病蟲害枝、蔓生枝和枯死的枝樁從根基處剪除或鋸斷,同時,對留下的母枝進行恰當的整修。此外,在確立理想干高和適宜栽植密度后,應常規運用拉枝、放枝、疏枝等管理技巧來調整樹冠的大小。
(二)果桑疏芽摘葉技術
通常在3月末至7月初,清理樹主干以及結果分枝上脆弱的芽;5月下旬桑甚快要成熟時,應精剪枝梢下方的繁茂葉群,改善果園通風適光條件,以促進植株營養聚集及品質提升。
(三)花期與結果期管理技術
在4月中旬至下旬,當桑樹進入開花與結果階段,為了提高桑果品質,應追施1次肥料。具體而言,施加375kg?hm-2 的氮磷鉀混合型肥料;或者在晴天的傍晚時分,使用 0.3% 磷酸二氫鉀溶液噴灑葉面。此法可有效提升桑甚的色澤亮度和糖分含量。
(四)桑甚的采摘
5月下旬,桑甚步入成熟期,可以采摘。成熟程度各異的桑甚應分類分批采擷,整個采收期大約持續25天。桑甚雖然營養豐富,但不適合長距離運輸或存儲過久。因此,新采摘的桑甚包裝完畢應立即運往市場進行銷售,或者低溫處理制成桑甚干品。
三、果桑病害防治技術
果用桑樹需重點防治菌核性病害,俗稱白果病。該真菌的菌核會在土壤中越冬,待到春暖花開之際,這些菌核的孢子隨風四散,侵入并傳染桑樹的花朵。最初桑花遭受感染時癥狀并不明顯,而病情往往在桑果接近成熟時期暴發,嚴重時可導致果園絕收。
(一)物理防治
2月末,需對果桑種植區進行深層翻耕,土壤翻動深度應控制在 13cm 左右。同時,依照1.8萬kg·hm的標準施用有機肥。進入3月初至中旬時段,用黑色塑料薄膜覆蓋桑園地表,有助于阻止病原菌的孢子擴散。栽培果桑的低洼地區或多水地帶,應圍繞四周挖設排水渠道,在降雨停止后迅速排除積水,以此控制桑園的濕度。在果實生長期與成熟階段,一旦發現病果,應迅速采取措施,擇除并集中焚毀或轉運至遠處深埋。同時,在冬季桑葉落盡時,需盡早清理桑園,以防病害發生。
(二)化學防治
在3月底至4月初,桑葉尖端初現時,建議使用0.05% 高錳酸鉀水溶液,對桑枝及周圍土壤實施噴灑作業。桑花初綻時,用 70% 甲基托布津 800~1000 倍液進行噴霧,連續噴霧2~3輪。
采用含 50% 多效唑活性成分的濕性粉末混合細土在桑園內鋪撒,能有效預防及抑制病原真菌的發生。但摘取桑果前15~20天暫停使用該藥物。冬季修剪枝條后,可在土壤表層均勻撒施生石灰,用量控制在 210kg?hm-2 左右;或使用低毒高效菊酯類農藥8000~10000 倍液,寒冬期對桑園進行全面整治,達到冬季封園的目的。
作者簡介:劉化蘭(1975—),女,河南淅川人,中專,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責任編輯 劉沛儒)
(本欄自由河南省經濟作物推廣總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