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縣位于河南省中南部,隸屬駐馬店市,全縣總面積 1089.77km2 ,轄17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286個行政村,耕地面積7.49萬 hm2 。全縣農機具數量18.3萬臺(套),農機總動力139.2萬kW。農業生產以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為主,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優質小麥生產加工基地縣、全國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設縣。
隨著新型城鎮化及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新技術、新方法推廣應用不斷擴大,且越來越多的年輕農村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在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的時代背景下,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不斷增加,加之項目試點示范帶動,西平縣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明顯加快,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規模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服務組織數量為498家,其中,省級服務組織為8家,市級示范服務組織為15家,全縣托管經營服務面積累計達27.57萬 hm2 ,有力推動了規模經營的有序發展。
一、改革試點情況
西平縣作為省級農業社會化服務示范縣之一,不斷推進改革實踐探索。自2021年以來,上級持續支持西平縣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安排專項財政資金共計1769萬元,重點對農業生產關鍵和薄弱環節為小農戶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農業生產性托管服務,引領小農戶與發展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推動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規模效益。結合縣域實際,優先把糧食作物生產社會化服務作為改革實踐探索重點。
2021年,西平縣以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生產作為主導產業,重點補助玉米籽粒機收、玉米秸稈還田、小麥深翻整地、小麥旋耕整地4個生產環節,共完成作業服務總面積1.05萬 hm2 ,其中,服務小農戶面積約0.99萬 hm2 ,服務小農戶1.83萬戶,服務小農戶占比94.91%? 。
2022年,西平縣重點支持優質小麥等糧食作物生產,主要支持小麥深翻整地、小麥旋耕整地兩個生產環節,共完成作業服務總面積1.28萬 hm2 ,其中,服務小農戶面積0.91萬 hm2 ,服務小農戶1.96萬戶,服務小農戶占比為 71.39‰
2023年,西平縣繼續圍繞優質小麥生產開展農業社會化托管服務,重點支持的農業生產環節為“小麥深翻整地 + 小麥旋耕整地”,全縣共完成作業服務總面積1.05萬 hm2 ,其中,服務小農戶面積0.80萬 hm2 ,服務小農戶1.39萬戶,服務小農戶占比為 76.33%c
二、改革探索的做法
作為示范縣之一,西平縣積極謀劃項目實施,持續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改革實踐探索。一是加強組織領導。西平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社會化服務項目實施工作,及時協調有關部門研究制訂實施方案,成立領導小組,明確縣鄉村三級責任和項目整體時間節點安排。二是優選服務組織。西平縣通過政府采購招標程序,優選并確定服務組織,重點為小農戶等提供專業化、標準化的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三是制定作業標準。西平縣堅持以小農戶等服務對象滿意為根本原則,規范簽訂作業合同,明確作業標準。四是做好宣傳動員。西平縣通過廣泛政策宣傳,引導小農戶積極參與,激發群眾熱情,由鄉村自愿申報,縣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審核確定實施區域,與中標服務組織簽訂合同后分標段、分片區組織開展作業服務。五是注重鄉村協調。充分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配合協調作用,鄉村組在對小農戶的宣傳、組織、協調及項目監督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六是常態督導檢查。縣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定期組織召開推進會,加強日常工作督導,研究并解決項目實施中遇到的有關問題。項目實施進度明確專人負責,跟蹤作業實時監測平臺,實行“日調度日通報”工作制度。七是開展技術指導。西平縣組織農業、農機等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服務,現場指導機手解決在作業服務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同時,農機中心加大督導檢查力度,督促各服務組織定期開展農機具檢修調試,確保農機具保持良好技術狀態,并開展全程安全生產管理。八是發揮行業作用。西平縣督促農機協會等組織行業自律,規范農業社會化服務行為,提高服務對象滿意度。
三、改革實踐成效
近年,西平縣在項目示范引領下,農業社會化服務改革實踐成效明顯。一是全縣托管服務穩步提升。自2021年以來,全縣托管服務面積年均增長 5.6% ,達27.57萬 hm2 ,服務營業收入年均增長 3.5% ,小農戶接受托管服務的占比穩步提升,較往年提升約 7.1%o 二是新技術應用使效益提高。土壤深翻等技術的推廣應用,使優質小麥產量和品質得到進一步提高,平均產量超過1.14萬 kg?hm-2 ,優質中強筋小麥高于國家標準,容重大多在 800kg?L-1 ,最高達 869kg?L-1 ,收購價格明顯高于周邊地區,規模效益顯著。持續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糧食安全生產基石得到有效夯實。三是農業節本增效、農民增收效果顯著。粗略估算,直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450元·hm-2 ,極大地提高了小農戶的種糧積極性。四是新增大型農機設備,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促進本地新增大型農機設備投入超1600臺 (次),并帶動周邊地區投入農機設備超800臺 (次),明顯提高了本地區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五是優化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類型。持續優化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結構,服務主體類型多樣化,既有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機合作社、服務專業戶,又有農業服務公司。
四、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西平縣農業社會化服務近年雖發展較快,但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不充分,服務環節及覆蓋面較窄,示范帶動作用受到一定制約。一是服務組織規模和內部管理水平均有待進一步提高,機手素質參差不齊,缺乏統一系統培訓,主要表現在作業能力和服務意識不強等方面。二是新型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農業技術推廣應用有限,影響了農業社會化服務市場向專業化、標準化、機械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制約了小農戶與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銜接。
五、對策與建議
一是以項目引領推動改革實踐。積極對接爭取資金和政策支持,完善實施方案,進一步擴大項目實施覆蓋范圍,拓展服務環節,優化作業標準,健全監管機制,不斷提高新技術、新裝備應用水平,以優質社會化托管服務不斷推動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標準化現代農業發展。二是探索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區域站。以行政區劃為單位,依托鄉村集體經濟組織,以點帶面,充分發揮片區組織協調帶動作用,讓更多的小農戶參與進來,引導小農戶與發展現代農業有效銜接。三是努力培育引導多元化服務組織協同發展。積極探索創新服務模式和拓寬服務領域,逐步完善耕、種、防、收等多環節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四是規范各類服務組織運作。加強社會化服務行業管理培訓,逐步探索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社會化服務保障體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撐,為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創造條件。
作者簡介:韓曉松(1986一),男,河北辛集人,本科,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
(責任編輯 劉沛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