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52.8 文獻標識碼:A
AReviewofSocialized ReadingResearchin China
AbstractWiththedigitaltransformationofsociety,socializedreading,whichiscenteredaroundsocialinteraction,has graduallycome into public view.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scholars acrossvarious fields in China have conducte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socialized reading.This paper uses CiteSpace to visually present relevant literature inthe field of socialized reading researchand analyzes keyresearch hotspots in related areas,which include studieson digital publishing influenced bysocialized reading,research on libraries’promotion of socialized reading,investigations into socializedreading platforms,and studies on socialized reading behaviors and motivations.Aditionaly,the paper explores the research prospects of library science's involvement in socialized reading practices.
Key words socialized reading; digital publishing; library
1引言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崇尚閱讀的傳統,“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等眾多古詩句體現了古人對讀書的重視。總結數百年來的歷史,閱讀一共經歷了三次革命。第一次閱讀革命發生于17世紀前夕,這一階段的閱讀由誦讀轉向默讀,閱讀的個人化程度提高。第二次閱讀革命發生于18世紀,印刷業興盛及大工業化帶來的書籍規模化生產,大大降低了印刷成本和普通民眾的圖書獲取成本,由此導致的大規模紙質出版物的出現,使得閱讀從精讀轉向泛讀。這一時期的人們用眼睛進行更高效率的閱讀,閱讀的個人化程度又一次得到了提高。第三次閱讀革命發生于當下,是數字媒介和社交媒介不斷發展帶來的閱讀模式與習慣的改變1。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人們之間信息傳播與交流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也打破了長期以來讀書的私密性,以交互為核心的社會化閱讀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日漸進入人們的視野。
社會化閱讀,也稱為社交化閱讀,發端于臉書(Facebook)所開發的SocialReaderApps,此應用能夠幫助讀者實現在線內容的分享與討論[2]。作為一種新興的閱讀方式,社會化閱讀將讀者置于中心,使得讀者不僅與閱讀文本本身發生交互,也能與其他讀者,甚至是作者發生信息交互行為,使閱讀成為一種多維度的溝通過程。同時,隨著社交網絡的興起和社會化閱讀的普及,學界對其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相關文獻已經涵蓋了許多專業領域,如出版學、傳播學、圖書館學等。基于此,本文意在對社會化閱讀相關研究做一梳理與述評,利用CiteSpace等文獻分析工具,對研究主題以及研究熱點的變化趨勢進行分析,預測未來的研究方向,展望社會化閱讀的研究與實踐前景,并為社會化閱讀領域的學者提供參考依據。
2數據來源與研究設計
本文采集的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以及維普中文期刊服務平臺,其中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庫的檢索字段為篇關摘(篇名、關鍵詞、摘要),維普中文期刊服務平臺的檢索字段為篇名和關鍵詞,檢索詞都為“社會化閱讀”或“社交化閱讀”。經過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中文期刊服務平臺分別檢索出論文404、359、215篇(檢索日期為2024-02-13),之后進行數據處理,步驟如下:(1)使用CO0C14.9軟件3對三個數據庫檢索的論文進行合并去重處理。(2)人工核對去重,剔除低相關文獻以及相似率過高的文獻。(3)補充或修正關鍵詞,對缺少關鍵詞的文章采用網站提供的機器標引或根據文章進行人工標引,以盡量保證后續分析的完整性。(4)對整理好的關鍵詞進行清洗,剔除檢索詞和無意義詞并進行關鍵詞的同義控制。(5)將清洗完成的386篇文章數據導人CiteSpace,進行可視化分析。
3社會化閱讀研究分析
本章首先通過對相關文獻數據進行分析,闡述社會化閱讀相關研究的概況,然后在CiteSpace軟件中將節點類型設定為關鍵詞,數據節點篩選方式選擇g-index法,設置k為24,節點強度計算方法為Cosine算法,生成高頻關鍵詞表、關鍵詞共現圖與關鍵詞突現圖,并以此分析社會化閱讀研究的主題分布和演進路徑。
3.1社會化閱讀相關研究概況
2011年前,盡管有學者開始關注到社會化閱讀,但社會化閱讀的研究還處于萌芽狀態,發表的相關文章數量很少。從2011年開始,社會化閱讀的相關研究熱度開始提高,并持續呈現出波動式上升的趨勢,出現了李武、劉艷、張云等社會化閱讀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然而,通過檢索文獻看出,大多數不同機構的核心作者之間沒有合著關系,這說明本領域主要研究力量以獨立研究為主。

3.2高頻關鍵詞表與關鍵詞共現圖
高頻關鍵詞表選取了頻次大于10的關鍵詞,這些高頻關鍵詞反映了社會化閱讀研究領域的熱點(見表1)。
3.3 關鍵詞突現圖
關鍵詞突現圖反映了關鍵詞在特定時間內出現頻率的突然增長,體現了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變化和前沿動態。在關鍵詞突現圖中,加粗線條代表關鍵詞突現的起止時間段,具體年份由Begin與End表示,Strength代表突現強度。通過圖1分析可知,社會化閱讀研究熱點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11—2016年,關鍵詞突現強度較高的有數字出版、大學生、微信、移動互聯網與移動閱讀,這可能與這一時間段電子閱讀器Kindle進入中國市場并熱賣[4],同時互聯網發展與智能移動設備逐漸普及有關。第二階段為2017—2019年,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公共圖書館與社會化閱讀平臺成為研究的熱點,這可能與《全民閱讀促進條例(草案)》通過[5,以及圖書館進一步重視閱讀推廣活動有關。第三階段是2020—2024年,這一時期微信讀書是突現強度最大、突現時間最長的研究熱點,其次為閱讀行為、用戶、短視頻等關鍵詞,這可能與社會化閱讀APP與短視頻平臺逐漸興起,學者逐漸關注這些新興平臺上讀者的閱讀行為有關,而微信作為現代社會親友之間重要的聯系軟件,其所推出的微信讀書在大眾中普及性高。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間內,微信讀書這一社會化閱讀平臺和短視頻這類新閱讀媒介,以及相關的閱讀行為仍會是相對熱門的研究主題。

4社會化閱讀研究熱點主題分析
4.1社會化閱讀影響下的數字出版研究
出版與閱讀存在較為密切的聯系,閱讀形式和載體的變革不斷推動著出版業的創新和轉型。在社會化閱讀研究領域,數字出版的相關研究主要聚焦于閱讀方式改變對數字出版產業的影響,以及新閱讀環境下的數字出版營銷模式。在產業影響研究方面,學者往往從社會化閱讀背景下數字出版行業的機遇、挑戰與變革發展入手。王宇明[認為社會化閱讀推動的用戶生成內容(User-GeneratedContent,UGC)豐富了在線出版資源,社交圖譜構建了新的數字出版營銷渠道,但同時也給數字版權保護帶來了挑戰。他提出,數字出版要在產業鏈、盈利模式和業務流程方面進行變革,促進產業的良性發展。詹恂和康梅花[7]認為社會化閱讀將開啟數字出版的未來,指出社會化閱讀社區構建了數字出版的新渠道,但其存在的版權問題需要通過確立版權授權標準等方式去解決。針對社會化閱讀環境下的數字出版營銷,不少學者結合社會化閱讀的社交特性來探討數字出版營銷模式。任志祥[8提出,社會化閱讀模式下的讀者閱讀內容,更多是依據社交化紐帶和相互信任為基礎所建立起來的社交模式,而且這種閱讀營銷模式也是通過口碑營銷開展起來的。湯雪梅認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出版機構需要通過內容聚集讀者,讀者既是消費主體也是傳播主體,而微信等強關系社交網絡的傳播公信力遠大于弱關系,其推薦的作品有很高的認可度,能夠帶動出版營銷。
總體而言,作為一種新興的閱讀模式,社會化閱讀不僅改變了讀者的閱讀習慣,還推動了數字出版內容生產、營銷傳播和版權保護等方面的變革。數字出版產業必須適應這些變化,通過創新來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如何在社會化閱讀環境下更有效地整合資源,提升用戶體驗,以及如何通過技術手段保護數字版權,促進產業的健康發展。
4.2圖書館的社會化閱讀推廣研究
閱讀推廣是指圖書館或其他文化部門開展的旨在培養公眾閱讀意愿或閱讀能力,并促進公眾閱讀行為的服務。圖書館作為閱讀推廣的重要機構,受到社會化閱讀這一新興閱讀模式的影響較大,現有的相關研究主要涉及社會化閱讀背景下圖書館開展閱讀推廣的角色定位、推廣策略和服務模式的創新。
圖書館的角色定位研究中,關于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各有探討。李姣以公共圖書館為例,認為社會化閱讀環境下全民閱讀已從政府主導走向民間自覺,各類民間閱讀團體大量涌現,公共圖書館基于自身的職責和使命,必須將自身定位為民間閱讀組織的推介平臺和合作者以及全民閱讀活動的引導者和具體實施者,以切實發揮圖書館在推進全民閱讀活動中的主體作用。閆奕文和朱迎春以東北電力大學圖書館為例進行研究,認為隨著高等教育改革與社會的融合,高校圖書館應使文獻信息服務職能向社會延伸,以更好地推進社會化閱讀和構建知識型社會。圖書館參與社會化閱讀推廣的服務創新研究中,學者聚焦于圖書館利用社交媒體、社會化閱讀平臺創新閱讀推廣模式。唐詩曼提出社會化媒體可以縮短高校圖書館與閱讀推廣受眾間的交流距離,將以推廣內容為核心的傳統閱讀推廣模式轉變為以推廣內容、推廣受眾為雙核心的社會化閱讀推廣模式,從而為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創新提供新契機。張紅[13認為公共圖書館應借鑒社會化閱讀平臺的成熟經驗,積極構建微信訂閱號,開發、推廣APP,并采用O2O(OnlinetoOffline)的線上線下模式,通過線上積分制提升用戶活躍度,構建閱讀推廣和分享模式,加強數據共享與社交平臺接人,更好地引導用戶生成優質內容。劉亞4也提出,大學圖書館應借鑒社會化閱讀端的發展經驗,做到閱讀推廣理念與策略的及時調整,如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立體推動閱讀推廣、重視社交分享和閱讀社區的建設等措施。
綜上所述,學者普遍認為,在社會化閱讀方式的轉變下,圖書館線下應積極與社會化閱讀團體展開合作和推介,線上應借助社交媒體和社會化閱讀平臺創新閱讀推廣模式。
4.3社會化閱讀平臺研究
隨著社會化閱讀的興起與普及,涌現了許多社會化閱讀平臺。這些平臺各具特色,不僅成為讀者進行社會化閱讀的有效渠道,也成為社會化閱讀領域學者的研究對象。表2結合文獻與平臺實際梳理了當前被重點研究的部分社會化閱讀平臺的功能與特色。
除上表所總結的社會化閱讀平臺之外,早期還有Flipboard、牛贊網等平臺,但學者對其社會化閱讀的研究相對較少且以介紹性為主。這些平臺基本都以評論與分享這兩種社交功能為基礎,體現出社會化閱讀平臺功能設計理念上的一脈相承。學者除了介紹平臺功能外,還會基于這些社會化閱讀平臺研究社會化閱讀對讀者在閱讀習慣與閱讀行為上產生的影響。例如,謝湖偉等人[19]引入戴維·哈維的時空壓縮理論,通過“微信讀書”APP進行參與式觀察研究,得出數字社會化閱讀呈現時間碎片化積累、個人時間增加、社會時間壓縮的特征。
4.4社會化閱讀行為與動機研究
閱讀行為與閱讀動機的研究關聯性較強。閱讀行為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所產生的生理和心理活動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閱讀動機是指由與閱讀有關的目標所引導、激發和維持的個體閱讀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和內部動力過程。社會化閱讀研究尤其關注其外在行為特征和內在動機因素的探究。在社會化閱讀行為方面,學者通常基于不同社會化閱讀平臺進行用戶閱讀行為研究。孫挺2通過突變級數法建立了社會化閱讀行為指標評價體系,以閱讀、社交行為歸一化數據將微信讀書用戶分為核心型、社交型、閱讀型和成長型四種類型。程文婷等人[21]運用扎根理論研究法分析了閱讀視頻博主的行為特征,即具有交叉并行的閱讀行為和閱讀分享行為,前者包含閱讀準備、標注和閱讀輔助,后者包含視頻導覽、圖書簡介、閱讀偏好、書評和額外互動。在社會化閱讀動機方面,康梅花22通過問卷和訪談總結了社會化閱讀用戶的使用動機,包括感知有用性、易用性、社會交往、娛樂性、閱讀成本、信任度和規范性壓力等維度。更多的學者聚焦于大學生群體參與社會化閱讀的動機,馬坤坤和茆意宏23將其總結為社交性動機和娛樂性動機,李武和趙星24發現閱讀有用性認知、社交有用性認知和主觀規范等因素影響了大學生的閱讀意愿。由此可見,在社會化閱讀中,讀者的閱讀行為和社交行為聯系密切,且社交動機深刻地影響了讀者的閱讀意愿。

5研究特色
5.1全民閱讀與社會化閱讀的互動促進
社會化閱讀作為一種新興的閱讀方式,與全民閱讀有著密切的聯系,這與全民閱讀本身所具有的社會性和政策性有關。2006年,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11個部門聯合發出《關于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的倡議書》,倡議全國各地區各部門各團體積極開展全民閱讀活動[25]。全民閱讀政策從此開始逐漸成為政府工作的一個重心,開始關注閱讀的社會性,帶動全民閱讀推廣的發展,為后續社會化閱讀的實踐和研究奠定了讀者基礎和政策基礎。同時,全民閱讀理念本身從“民間自覺\"的認知角度也推動了社會化閱讀的發展。周伊和徐麗芳[26提出,人的認知具有參與性,全民閱讀激發了人們的認知需求,這種需求表現出的參與性外化為人際知識交流,在互聯網社交媒體的輔助下,這種交流推動了以讀者為核心的社會化閱讀模式的產生;另一方面,從技術角度來看,社會化閱讀的不斷發展也帶動了“推動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政策的推進。蔡騏和唐玉蓮[27]認為,在社交媒介興起的背景下,社會化閱讀通過分享、評論等互動行為,能夠增強情感聯結,并形成社群凝聚力和歸屬感,這種情感聯結的閱讀社群為書香社會的建設提供了新的路徑和形態。2016年發布的《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提出,要適應數字化新趨勢,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大力推進數字化閱讀發展,建立全民閱讀數字資源平臺,推動數字化閱讀服務[28]。總體而言,全民閱讀的政策和理念促進了我國社會化閱讀的蓬勃發展,而社會化閱讀的發展又促進了政策的推進,形成了良性循環。
5.2社會化閱讀全流程與多學科參與
從相關文獻的學科分布可以看出,社會化閱讀研究領域涉及多個學科,如出版學、新聞傳播學、圖書館學、管理學、情報學等。究其原因,社會化閱讀研究本身涉及了閱讀全流程,涵蓋從閱讀材料產生、傳播、保存、服務中的所有相關行業,其中上游涉及了出版行業、中游涉及了傳播行業、下游涉及了圖書館行業。在社會化閱讀的研究中,不同學科背景各有側重,出版學研究主要聚焦于社會化閱讀對數字出版內容、模式的影響,以及社會化閱讀背景下數字出版的轉型。例如在社會化閱讀研究發展之初,王宇明[6]就論述了社會化閱讀對數字出版內容與渠道的影響,并認為數字出版需要進行諸多方面的變革。傳播學研究聚焦于信息的廣泛傳播、社交互動的促進以及閱讀內容的社會影響力,尤其關注如何通過媒體和網絡平臺增強閱讀的社交性和互動性,以及這些互動如何影響讀者的閱讀體驗和信息接收。如蔡騏29認為網絡社群催生了社會化閱讀,開啟了閱讀變遷的序幕,網絡社群傳播中認知盈余下的生產革命,聚合與分化中的混合式文本,內容與關系驅動的共享式閱讀,以及多終端、跨平臺的融合場景便是其閱讀變遷的表征。圖書館學視角下的研究,特別關注如何通過圖書館的閱讀服務和資源,促進社會化閱讀的普及和深化,以及如何利用社會化閱讀平臺提升圖書館服務的質量和效果。如梁愛東[30]分析了社會化閱讀的特點及其對圖書館閱讀服務的影響,并提出了圖書館社會化閱讀服務的建設策略。但同時,不同學科間的研究也彼此關聯,如韋璐娉[31]提出社會化閱讀模式下,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要不斷適應新環境,積極使用新媒介和方法來提升閱讀推廣的效果。這一觀點揭示了圖書館學需要研究如何通過新媒介的特性優化服務效果。
5.3社會化閱讀理論研究匱乏
在社會化閱讀研究領域,一個顯著的現象是實踐研究的豐富性與理論探討的相對匱乏形成了鮮明對比,呈現出“重實踐、輕理論”的趨向。在檢索文獻中,關鍵詞帶“理論”二字的文獻僅有34篇,其中涉及的理論超過20種,如場景理論、4I理論、擬劇理論等。季丹等人[3基于FLOW理論,從臨場感、感知控制、交互響應性3個維度探討影響公眾社會化閱讀心流體驗的因素。李婷婷和董玉芝[33借助場景理論,提出社會化閱讀需把握算法推薦、社交功能、閱讀社群等場景的構建要素,從個性場景與共性場景的構建、跨場景互動、內容的場景化呈現等方面不斷完善用戶的場景體驗。綜上所述,已有研究借用傳播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其他學科的成熟理論,分析社會化閱讀的行為、動機和服務,但理論借用繁雜,學界明顯沒有形成共識,社會化閱讀領域也并無普遍認可的支撐性理論,導致其研究嚴重依賴于社會化閱讀平臺的實證研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化閱讀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5.4社會化閱讀對象的多元化和泛化
傳統閱讀中閱讀對象一般是文字,近年來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移動閱讀、全媒體閱讀、碎片化閱讀和社會化閱讀正在不斷融合,尤其是短視頻的興起與普及,使得社會化閱讀的閱讀對象和研究對象逐漸泛化。2018年,王傑[34提出社會化閱讀具體形式包括文字、圖文、視頻、音頻等,是適應現代人生活的閱讀方式,高校圖書館應該打造相應的平臺為讀者服務。社會化閱讀研究中閱讀對象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更多學者將研究視角轉向短視頻閱讀。2021年至2023年間涌現了多篇涉及抖音、嘩哩嘩哩等視頻平臺的社會化閱讀研究文獻,突破了微信讀書等傳統社會化閱讀平臺的研究范疇。這些研究尤其關注視頻平臺社會化閱讀推廣的發展動因、傳播價值、問題局限和優化路徑,將社會化閱讀的研究引入了閱讀對象多元化的新時代。
6圖書館學參與社會化閱讀的研究前景
圖書館學作為社會化閱讀研究的下游研究領域,其學術價值體現于閱讀推廣實踐模式的創新與閱讀行為研究的深化。基于學科特性,圖書館學的學者應立足知識服務優勢,整合館藏服務理論與用戶行為研究范式,構建具有學科特色的社會化閱讀研究框架,具體研究路徑包括:
(1)加強用戶導向的閱讀行為分析與推廣策略研究。數字化進程催生的社會化閱讀形態正在重構公眾的閱讀行為圖譜,也讓圖書館重新審視和設計閱讀推廣策略,以適應讀者在討論、互動和分享中的參與性需求。因此,圖書館學的學者在社會化閱讀趨勢下,應深入探索用戶的閱讀動機和偏好,了解不同年齡、文化背景和興趣的用戶群體的閱讀選擇以及時間安排,并通過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和用戶觀察等方法,收集寶貴的第一手數據,為制定個性化的閱讀推廣策略提供依據。此外,圖書館學的學者還可以開發基于社交關系的閱讀推薦系統,將用戶生成內容與館藏資源進行語義關聯,實現精準化知識服務。
(2)加強社會化閱讀的理論和方法論探索。正如前文所言,社會化閱讀研究缺少自身理論,但這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引入其他學科的理論,而是應該在引入過程中逐步構建適合社會化閱讀本身的理論,為未來的研究打下基礎。在研究方法上,現有的研究也多采用已經成熟的訪談法、問卷法和文本分析法。這些方法雖然完善,但往往難以全面捕捉到復雜多變的社會化閱讀現象。網絡民族志作為一種新興的研究方法,能夠深入網絡空間,通過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揭示網絡社群的互動模式和文化意義,這種方法對于研究社會化閱讀中基于共同興趣集合在一起的群體行為具有很高的適配度和解釋力,是社會化閱讀未來可以考慮的研究方法之一。但社會化閱讀的學者不能總是依賴現有的方法論,而是應該在不斷研究的過程中加強該領域本身方法論的探索。
(3)加強跨學科協同創新研究。基于社會化閱讀的復合性特征,圖書館學的學者應該加強與其他學科的合作,共同加快實踐研究和理論構建,以適應技術高速發展帶來的變化。例如,實踐維度可與出版學、信息科學等學科緊密合作,探索紙電同步出版與館藏發展的新模式,這種模式不僅能夠滿足讀者對不同閱讀形式的需求,還能促進圖書內容的多元化傳播和利用;理論維度可結合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深入分析社會化閱讀對個體閱讀行為、閱讀習慣以及閱讀社群形成的影響,這種跨學科的理論研究不僅有助于揭示社會化閱讀背后的社會文化機制,為圖書館提供更有效的閱讀推廣策略和用戶服務方案,還可以催生新的學術增長點,進一步深化社會化閱讀研究。
參考文獻:
[1]李武,謝澤杭.社會化閱讀的概念生成、發展演變及實踐影響[J].現代出版,2022(5):60-67.
[2]楊吉.社會化閱讀對全民閱讀推廣的意義重估[J].出版參考,2023(3):10-13.
[3]COOC一款用于文獻計量和知識圖譜繪制的軟件[EB/OL].[2024-02-27].htps:/github.com/2088904822.
[4]Kindle熱賣電子書市場再起硝煙[EB/OL].(2013-06-21)[2024-08-21].htp://ulture.people.com.cn/n/2013/0621/c172318-21924414.html.
[5]國務院法制辦審議通過《全民閱讀促進條例(草案)》[EB/OL].(2017-06-05)[2024-08-21].htp://news.china.com.cn/txt/
2017-06/05/content_40964731.htm.
[6」王宇明.社會化閱讀與數字出版的變革趨向[J].出版發行研究,2013(10):69-72.
[7]詹恂,康梅花.社會化閱讀社區對數字出版的影響研究[J].現代出版,2013(1):53-56.
[8]任志祥.讀者閱讀習慣對現代數字出版的影響分析[J].中國出版,2019(7):43-46.
[9]湯雪梅.數字出版模式的多元探索[J].編輯之友,2014(12):76-79.
[10]李姣.社會化閱讀環境下公共圖書館的角色定位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2(12):70-72,77.
[11」閆奕文,朱迎春.社會化閱讀環境下圖書館的角色定位與服務創新[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2,24(12):201-204.
[12]唐詩曼.高校圖書館社會化閱讀推廣模型及實施路徑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9.
[13]張紅.基于社會化閱讀平臺的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策略[J].圖書館學刊,2016,38(8):78-81.
[14]劉亞.移動互聯時代的大學圖書館閱讀推廣策略:基于社會化閱讀的啟示[J].圖書館論壇,2014,34(5):48-54.
[15]楊冰倩.“微信讀書\"APP社會化閱讀實施路徑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20.
[16]張云.基于“豆瓣讀書\"模式的圖書館社會化閱讀推廣[J].晉圖學刊,2014(5):1-6.
[17]楊慧.接受視域下社交化閱讀中的主客體功能研究:以嘩哩嘩哩讀書視頻為例[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1(3):24-28.
[18」喬亞奴.大學生微博閱讀和微信閱讀比較研究[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6,35(4):131-137.
[19]謝湖偉,王卓,孫悅.時空壓縮理論視角下數字社會化閱讀趨勢研究:以社會化閱讀App\"微信讀書\"為例[J].出版科學,2017,25(5):62-67.
[20]孫挺.基于突變級數法的社會化閱讀行為分析:以微信讀書為例[J].情報科學,2023,41(10):148-154.
[21」程文婷,潘昕,洪凌子,等.基于視頻分享的社會化閱讀行為研究[J].圖書館建設,2022(2):111-119.
[22」康梅花.社會化閱讀平臺用戶的使用動機與行為:基于技術接受模型的實證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4.
[23]馬坤坤,茆意宏.高校學生社會化閱讀社區參與行為類型及其動機的實證研究[J].情報科學,2018,36(11):101-107.
[24]李武,趙星.大學生社會化閱讀APP持續使用意愿及發生機理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6,42(1):52-65.
[25]中宣部等十一部門聯合倡議積極開展全民閱讀活動[EB/OL].(2006-04-19)[2024-08-21].hps://www.gov.cn/jrzg/2006-04/19/content_257317.htm.
[26]周伊,徐麗芳.認知功能視角下的全民閱讀變革[J].出版廣角,2021(5):6-9.
[27]蔡騏,唐玉蓮.話語、技術與生態:透視書香社會建設的三個維度[J].中國編輯,2021(8):9-14,96.
[28]王志艷.《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發布[EB/OL].(2016-12-27)[2024-08-21].htp:/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27/c_129421928.htm.
[29]蔡騏.網絡社群傳播與社會化閱讀的發展[J].新聞記者,2016(10):55-60.
[30]梁愛東.社會化閱讀與圖書館閱讀服務建設[J].卷宗,2019(28):176.
[31]韋璐娉.社會化閱讀模式及對閱讀推廣活動的啟示[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7(1):158-162.
[32」季丹,郭政,李武.Flow理論視角下的社會化閱讀行為影響因素[J].圖書館論壇,2020,40(5):116-122.
[33」李婷婷,董玉芝.場景理論下社會化閱讀用戶閱讀行為培養路徑分析[J].編輯之友,2018(1):16-19.
[34]王傑“互聯網 + \"時代APP在高校圖書館中的應用[J].中國高新科技,2018(11):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