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處中原,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適宜小麥生長,但要實現小麥的高產高效,需要綜合運用科學的栽培技術。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新的栽培理念和技術不斷涌現,對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降低生產成本、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相關工作人員詳細闡述了河南省小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包括播前準備、播種技術、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內容,分析了當前小麥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建議,旨在為河南省小麥生產提供技術支持,促進小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小麥產量與質量,增加農民收益。
一、播前準備
(一)品種選擇
根據河南省不同生態區域的特點,選擇適宜的小麥品種至關重要。豫北地區可選擇抗寒性強、株型緊湊、高產穩產的品種;豫中地區可選用綜合性狀優良、適應性廣的品種;豫南地區由于冬季氣溫相對較高,可選擇耐濕性較好、抗病性強的品種。同時,要優先選擇經過國家或河南省審定,且在當地示范推廣表現良好的品種。
(二)土壤準備
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塊。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進行深耕,打破犁底層,增加土壤透氣性和保水保肥能力。旋耕麥田要注意旋耕深度達到 20cm ,避免旋耕過淺造成土壤不實。結合深耕,施足基肥,一般施優質農家肥1.5萬 ~4.5 萬kg?hm-2 、復合肥 450kg?hm-2 ,同時補充適量的鋅、硼等微量元素肥料。
二、播種技術
(一)適期播種
河南省小麥播種適期因地區而異,豫北地區的小麥播種適期一般在10月上旬,豫中地區的小麥播種適期在10月中旬,豫南地區的小麥播種適期在10月下旬。適期播種有利于小麥冬前形成壯苗,安全越冬。播種過早,麥苗易徒長,抗寒性降低;播種過晚,冬前積溫不足,麥苗生長瘦弱,分蘗少。
(二)播種方式
目前,河南省小麥播種方式主要有條播和撒播兩種。條播便于田間管理和機械化作業,行距一般為20~25cm ;撒播種子均勻度較差,后期田間通風透光條件相對較弱。在實際生產中,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播種方式,有條件的地區盡量采用條播。
三、田間管理
(一)冬前管理
小麥出苗后要及時查看出苗情況,若有缺苗斷壟現象要及時補種。補種時要先浸種催芽,然后開溝補種,確保補種的種子能夠及時出苗。
冬前中耕劃鋤1~2次,可起到松土保、增溫促根、消滅雜草的作用。中耕深度一般為 3~5cm ,避免傷根。對于土壤板結、播種過深的麥田,中耕松土尤為重要。
在日平均氣溫下降到 3~5°C 時,進行冬灌。冬灌可保證小麥安全越冬,為春季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冬灌水量以 750~900m3?hm-2 為宜,灌溉后及時劃鋤,破除土壤板結。
(二)春季管理
小麥返青期根據麥苗生長情況進行分類管理。針對一類苗,以控為主,可推遲春季第一次肥水,在起身期進行中耕劃鋤,控制麥苗旺長。針對二類苗,可在返青后期進行施肥澆水,追施尿素 75kg?hm-2 ,促進麥苗轉化升級。針對三類苗,應早施肥澆水,追施尿素150kg?hm-2 ,促進弱苗轉壯。
小麥拔節期是小麥生長的關鍵時期,也是肥水管理的重要時期。此時應根據苗情、情進行追肥澆水,并追施適量的鉀肥。同時,要注意防治紋枯病、麥蜘蛛等病蟲害。孕穗期是小麥需水需肥的高峰期,應保證充足的水分供應,適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
(三)后期管理
小麥灌漿期要保證水分對小麥植株的供給。澆灌漿水,一般在小麥揚花后15天左右進行,避免在大風天氣澆水,防止小麥倒伏。同時,可進行葉面噴肥,用磷酸二氫鉀 3000g?hm-2 ,兌水 450~600kg?hm-2 進行噴霧,每隔7~10天噴施1次,共噴施2~3次,以延長葉片功能期,增加千粒質量。
小麥蠟熟末期是收獲的最佳時期,此時小麥籽粒變硬,顏色變黃,及時收獲可避免落粒、倒伏等損失,保證小麥產量和品質。采用機械化收獲,提高收獲效率。
四、當前小麥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一)品種布局不合理
部分農民在品種選擇上存在盲目性,不考慮當地的土壤質土、氣候條件等,隨意種植不適宜的品種,導致小麥產量和品質受到影響。同時,品種更新換代較慢,一些老品種仍在大面積種植,不能充分發揮新品種的增產潛力。
(二)栽培技術落實不夠到位
雖然先進的栽培技術已經得到廣泛推廣,但在實際生產中,仍有部分農民沒有按照技術要求進行操作。如播種量過大或過小、施肥不合理、病蟲害防治不及時等,影響了小麥的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
(三)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部分農田水利設施老化,灌溉條件差,遇到干旱或洪澇災害時,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灌溉或排水,影響小麥的生長。同時,一些農田的道路、電力等基礎設施不完善,不利于農業生產資料的運輸和農業機械的作業。
五、發展建議
(一)優化品種布局
加強品種宣傳和技術指導,根據不同生態區域的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品種布局規劃。引導農民選擇適宜當地種植的優良品種,加快品種更新換代步伐。同時,建立品種示范基地,讓農民直觀了解新品種的特性和優勢,提高新品種的推廣應用率。
(二)加強技術培訓與指導
加大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力度,通過舉辦培訓班、發放技術資料、現場指導等多種形式,提高農民對小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認識和掌握程度。建立健全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加強基層農技人員的隊伍建設,提高其業務水平和服務能力,確保各項栽培技術能夠落到實處。
(三)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對農田水利、道路、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修復和更新老化的水利設施,提高農田灌溉和排水能力;加強農村道路建設,方便農業生產資料的運輸和農業機械的通行;完善農村電力設施,為農業生產提供充足的電力保障。
作者簡介:皮大旺(1978—),男,河南正陽人,本科,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通信作者:江琳(1972—),女,河南正陽人,本科,高級農藝師。
(責任編輯程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