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菜耋又稱紅菜、蕓菜臺,從唐代開始在鄂州(現為武漢市)種植,后逐漸流傳至江西省、四川省、湖南省和河南省等地。紫菜墓植株中等,腋芽萌發力較強,株高 40~50cm ,開展度 50~60cm ;基葉卵形,較狹長,長 15cm ,寬 14cm ,基部有不規則的葉翼,葉面光滑,有臘粉,葉柄長 14cm ,寬 1.7cm ;葉面、葉脈、葉柄均為紫色。驀生葉少,披針形,無炳,紫色。長25~35cm ,單株產量為 250~500g 耐寒力強,脆嫩,水分少,品質好。富含蛋白質、多糖、維生素K和少量槲皮甙,具有利腸道、止血等功效,可炒食、絞汁飲用。
一、對外界環境要求
(一)溫度
種子萌發的適宜溫度為 25~30°C 河南省信陽市一般在8月下旬開始育苗,幼苗適宜的生長溫度較廣,在 25~30°C 能較快生長, 20°C 生長最快, 15°C 生長較慢。抽后適宜在低溫環境下生長, 10°C 生長較快, 20°C 以上會發育不良。
(二)光照
紫菜對光照的要求不高,在適當的低溫條件下,可通過春化促進抽臺開花。但是,抽臺后需要充足的光照,缺乏光照則影響光合作用,生產出的菜耋細、產量低、質量較差。
(三)水分
紫菜耋的根系較短、分布淺,但葉面積大,吸收能力強,不耐干旱。種子出苗后需保持土壤水分充足,以保證生長促進菜臺形成。
(四)土壤營養
紫菜對土壤的要求不高,以具有較強保肥保水能力的沙壤土最佳。在后期的生長過程中,由于根系淺,生長量大,需要充足的肥水。所以,在移栽前要施足底肥,生長過程需要多次追肥。
二、栽培技術
(一)選種
一般選擇主臺肥大、肉質鮮嫩、耐寒、抗病能力強的優良品種。早熟品種從播種到采收需35~40天,耐高溫,在9月上旬播種,如湘紅1號等;中熟品種第1次采收需 50~60 天,在9月下旬播種,如武漢十月紅、長江中紅菜等;晚熟品種第1次采收需80天以上,生育期長,產量高,耐寒能力強。
(二)苗床育苗
紫菜臺的根莖短但多,再生能力強,育苗移栽既可壯苗,又可提前播種時間。播種前需觀察土壤熵情,情較低可以澆灌,以確保土壤濕潤 10cm ,然后將種子均勻撒于土表,用種量約 1.50kg?hm-2 。
(三)定植
早熟品種苗齡期一般在 20~25 天,晚熟品種30天,待幼苗長到6cm高或3~4葉期時,選擇旺苗移栽定植,株行距 40cm×40cm 。定植10天前整地,底肥施3萬 ~4.5 萬 kg?hm-2 農家肥和 1500kg?hm-2 復合肥,耕耙2次、開溝做畦,在生長過程中追施4~5次液肥,特別是抽耋后。定植前1天將育苗地澆透水,便于取苗,取苗不帶土、不傷根,隨取隨栽,移栽深度 1~2cm 不宜太深,以防土掩住幼苗,移栽后及時澆水,不可大水漫灌。早熟品種11月開始采收,晚熟品種翌年3月開始收獲,一般產量為1.13萬 ~1.5 萬 kg?hm-2 。
(四)田間管理
在紫菜耋整個生長周期內要保持土壤濕潤,發現葉子萎蔫或土壤干裂時要及時澆水。追肥不宜施碳銨,現蕾時補施液肥要充足,以確保菜耋生長。
(五)病蟲害防治
1.病害防治。春秋季氣溫高時,主要防治霜霉病、菌核病和軟腐病。一是選擇抗病能力強的品種,在播種前包衣;二是合理輪作,與十字花科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也可水旱輪作;三是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并帶出田間,注意通風,適時中耕除草;四是藥劑防治,用 10% 氰霜唑懸浮劑1000倍液防治霜霉病,用 50% 腐霉利可濕性粉劑 1000~1500 倍液防治菌核病,用 3% 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防治軟腐病。
2.蟲害防治。主要防治蚜蟲和棉蚜等蟲害。蚜蟲是病毒病癥的主要傳播媒介,夏秋季對紫菜臺的傷害較大,應及時預防管理。一是通過推遲播種時間、防止大水漫灌或及時排水、及時澆水和防止重茬等方式來預防;二是巧用天敵防治蚜蟲,可以通過釋放七星瓢蟲、草蛉、異色瓢蟲和食蠅蚜等來滅殺蚜蟲;三是懸掛黃色粘蟲板,利用蚜蟲趨黃性來誘殺蚜蟲;四是用 60% 吡蟲啉2000~3000 倍液進行澆灌,防治苗期蚜蟲。
(六)適時采收
當紫菜生長至 15cm 高且頂端出現“齊口花”時為最佳采收期,未達到此標準則菜苔嫩且產量低;若采收過遲則品質下降。盛花期需每日采收1次,初收、末收階段每2天采收1次。采收時,要保持主臺留2~4片葉,便于生長發育。
作者簡介:楊紅衛(1967一),男,河南息縣人,本科,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責任編輯 劉沛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