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智能賦能文化發展的多維突破
在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浪潮中,人工智能在文化領域展現巨大潛力,重塑文化發展的底層邏輯,形成一幅科技與人文交相輝映的壯麗圖景。
(一)催生文化生產新范式
人工智能正在顛覆傳統的文化創作模式,催生出人機協同的全新生產范式。在文學創作領域,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能夠根據用戶設定的場景和語言風格,自動生成邏輯連貫的文學作品,助力網文出海、推動釋放網文IP活力、創作和研究方法革新。在藝術設計領域,“鹿班”借助圖像智能生產技術,可在短時間內創作出大量符合用戶需求的設計作品。有統計表明,在電商設計場景中,“鹿班”能夠每日生成數萬張設計圖,滿足電商平臺對海量設計素材的需求。當前,用戶借助人工智能工具,能夠輕松參與文化產品的“二次創作”,轉變為主動的文化生產者,從而豐富文化產品供給,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二)構建文化傳播新模式
在新時代,文化傳播正突破傳統邊界,呈現數字化、互動化、國際化的新特征。在文化出海的賽道上,人工智能正成為破圈傳播的“數字使節”。《2024中國網絡文學出海趨勢報告》顯示,2024年閱文旗下海外門戶起點國際新增出海AI翻譯作品超過2000部,同比增長20倍,在網文暢銷榜排名前100的作品中,AI翻譯作品占 42% [1],有效打破語言壁壘,有力推動中國網文文化內容大規模走向世界。在傳播形式上,人工智能創造沉浸式體驗,突破物理空間的限制,構建“虛實相生、古今交融”的文化傳播新生態,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AI微短劇《美猴王》對連云港特色景區建模復刻,讓連島、云臺山等化身仙境,創造性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跨代際傳承,打破文化傳播的時空壁壘,構建起“線上線下融合、海內海外聯動”的立體化傳播格局。
(三)打造文化產業新生態
人工智能與文化產業深度融合,催生一系列新業態、新模式,推動文化產業從“單一業態”向“多元生態”轉型。人工智能深度介入影視行業創作全流程,大幅提升創作效率。王子川導演借助快手的“可靈AI導演共創計劃”僅用較短時間,便完成涉及太空、爆炸等大場面的作品《雛菊》,節省大量實拍與制作成本,打破傳統線性工業生產流程,催生AIGC應用師等新職業,開啟影視創作新模式。在文旅領域,人工智能也展現強大的賦能作用。中國移動咪咕利用“ AI+ 大空間”技術,將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搬”進展館,既提供沉浸式游覽,又便于受眾化身進入“數字建筑師”編輯場景,從而推動數字經濟與文化消費深度融合,重塑文旅新體驗,助力文化產業多元發展。
(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人工智能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泰達圖書館引入AI參考咨詢艙、AI館員等20余種人工智能及數字化、智能化閱讀裝置設備,實現館藏資源數字化與在線化,為讀者精準推薦圖書,提供個性化閱讀服務,還創建VR數字全景虛擬圖書館,線上漫游體驗便捷,提升了閱讀體驗與服務效率。在博物館場景,首都博物館的AI數字人“京慧”廣受歡迎,借助龐大知識信息庫,數字人“京慧”可以幫助讀者更深入地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精準滿足展覽咨詢、展品導航、參觀線路推薦等需求,提供更智能、更生動、更個性化的服務,有效提升受眾的參觀體驗。
二、人工智能賦能文化發展的現實困境
人工智能賦能文化發展存在技術應用瓶頸、社會治理難題、價值導向隱憂等現實困境。
(一)技術應用瓶頸
1.文化數據資源供給側問題
目前,文化領域的數據資源存在“量”與“質”的雙重問題。一是大量的文化資源尚未實現數字化,尤其是一些珍貴的歷史文獻、傳統手工藝資料等仍以紙質或口傳方式存在,“數據斷檔”問題突出。相關數據顯示,全國被調查文物的數字化比例為 44.11% [2],大量文化資源亟待數字化處理。二是缺乏高質量數據集,數據集仍然存在存量小、產量低、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三是由于數據共享機制不完善,不同部門、不同地區的文化資源數據存在“數據孤島”,影響人工智能的算法訓練和應用效果。由于各博物館之間的數據不互通,難以形成統一、標準的文物保護大數據平臺,制約了人工智能在文物保護中的深度應用。
2.人工智能創新應用不足
一是技術應用程度不夠。當前,文化數字化項目存在重形態輕內涵的現象,亟須強化跨領域協作網絡,提升對文化價值的創造性轉化能力。以文物數字化為例,盡管三維掃描等技術被廣泛應用,但敦煌研究院評估顯示,數字壁畫在顏料質感與筆觸神韻等藝術表現力還原上仍有提升空間。二是核心技術攻關難題凸顯。基礎研究短板制約技術精度的提升。《2025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顯示,我國AI領域專利數量全球領先,但高影響力學者緊缺,人才儲備與創新需求不匹配。
故宮博物院借助高精度掃描還原建筑結構,但彩繪紋樣的動態光影呈現仍需算法優化,反映材料分析等底層技術待突破。三是產學研協同不足,影響成果轉化。某集成電路企業與一高校聯合攻關,因知識產權共有約定不明,后期高校將產權出售給該企業的競爭對手,導致該企業在商業競爭中“吃虧”,使技術成果難以落地[3]。
3.算力產業生態不完善
目前,我國算力產業發展尚處于建設初期,具有不平衡、不充分的特點。東部發達地區在經濟實力和科技資源上均占據優勢地位,擁有較為先進的算力基礎設施和豐富的算力資源(算力占全國總算力的比重超過60% ;中西部地區算力資源相對匱乏,制約人工智能在文化領域的應用和發展。中西部地區受限于基礎設施薄弱、資源投入不足,算力供給能力顯著滯后,直接影響文化領域的高質量數字化轉型。以敦煌石窟數字化保護為例,敦煌研究院雖已建成840TB分布式存儲系統,完成300個洞窟數字化攝影采集等[4],但受限于地方算力支撐不足,在復雜數據處理方面仍面臨效率瓶頸。此外,算力產業與當地文化資源結合不夠緊密,技術創新成果還尚未充分轉化為數字文化經濟的增長優勢。算力產業生態不健全加劇地區間的文化發展差距,不利于文化的發展和普惠。
(二)社會治理難題
1.倫理道德的失范
人工智能生成的文藝作品存在版權歸屬不明確、使用規則不統一以及責任界定不清楚等弊端,容易引發侵權糾紛等系列問題。此外,人工智能訓練數據和算法的缺陷還可能會產生虛假信息、語法錯誤、邏輯混亂、內容偏離主題以及深度偽造技術誤導受眾等問題,甚至可能會繼承大模型訓練數據中的偏見,生成消極、負面的信息或內容;如果缺乏關鍵內容審查和及時引導,還可能會導致低俗、暴力、錯誤思潮等問題,擾亂社會秩序甚至危及國家文化安全。
2.隱私安全的威脅
文化領域的智能客服、付費數字音樂等在提供服務過程中會收集用戶姓名、聯系方式、消費習慣和生物識別信息等大量個人信息,如若保護和使用不當,可能會造成信息泄露或濫用,給用戶帶來不利影響。一些文化平臺過度收集生物識別等敏感信息。此外,文化領域的重點訓練數據在傳輸和存儲過程中一旦遭遇“數據投毒”,數據遭到攻擊或篡改,可能會對諸如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等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甚至會對社會公平公正和意識形態安全帶來嚴重影響。
3.輿情風險的挑戰
人工智能在一定范圍和程度上替代了傳統文化生產領域中文案寫作、圖像設計等部分文化創作和生產崗位,對傳統文化產業的就業結構造成沖擊,可能導致職業轉型和失業風險。換言之,人工智能客服、虛擬主播等廣泛應用替代了傳統文化傳播領域部分文化傳播人員,可能潛藏因技術性失業引發焦慮、恐懼、郁悶等情緒顯性化的輿情風險。以京東集團為例,其“言犀”數字人24小時無間斷直播,能夠降低綜合直播成本,這種崗位替代效應容易導致從業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職業焦慮等負面情緒,若處理不當可能演變為輿情事件。
(三)價值導向隱憂
1.人文精神的弱化
人工智能的機械性可能導致價值判斷和包容理性等人文精神逐漸弱化。在文化產品生產和傳播過程中,人工智能更注重數據和算法分析,容易忽視其中所蘊含的文化情感、價值觀和人文關懷。人工智能生成的文學作品,雖然語言流暢、邏輯結構嚴密,卻往往缺乏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對社會現實的人文關懷,無法融入親身經歷與家國情懷的真情實感,更止于對詩詞語言模式的機械模仿,難以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和道德升華,不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核的傳承和發展,也有悖人工智能賦能文化發展的初衷。
2.文化表達的偏差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過程中,相關主體面臨人工智能應用“雙刃劍”的難題。一方面,人工智能應用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續煥發新活力;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應用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若被過度依賴,則有可能削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真性和獨特性,影響文化表達和傳播,不利于文化內蘊和精神意蘊的傳承、弘揚。傳統戲曲的數字化改編若過度依賴人工智能等技術,盲目追求視覺效果,則會導致戲曲的藝術性弱化甚至缺失,存在京劇大師梅蘭芳數字形象因算法訓練偏差而呈現五官銳化失真、違背戲曲程式的動態影像動作等問題,偏離“無聲不歌、無動不舞”的藝術精髓。
三、人工智能賦能文化發展的突破路徑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提出,發展人工智能應堅持“以人為本”理念、“智能向善”的宗旨[5]。面對人工智能賦能文化發展存在的現實困境,相關主體應強化技術創新、推進社會治理和把握價值導向,推動人工智能健康、可持續賦能文化發展。
(一)強化技術創新,夯實發展基石
1.加強文化數據資源建設
一是加快文化資源數字化進程。相關主體應制定文化資源數字化規劃,加大對歷史文獻、傳統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文化資源的數字化采集和整理力度,建立全國統一的文化資源數據庫,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合作開發等方式,拓寬文化資源數字化的資金和技術來源。二是做好數據源頭管控和標注質量控制。相關主體應通過數據集質量評估指導認定一批高質量數據集,搭建文化數據一體化集成平臺,抽取、轉換并加載分散數據,實現數據的有效匯聚。三是完善文化數據共享機制。相關部門應探索建立跨部門、跨地區的文化數據共享平臺,制定統一的數據標準和交換規范,打破文化數據“孤島”現象,并加強數據安全管理,建立文化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制度,確保文化數據的安全存儲和傳輸。
2.推動人工智能創新應用
一是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相關部門應加大對人工智能在文化領域應用的研發投入,設立專項研發基金,支持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關鍵技術研究,并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建立產學研用合作機制,加速人工智能技術在文化領域的轉化和應用。二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等應加強人工智能與文化領域的交叉學科建設,培養一批既懂人工智能技術又懂文化產業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并通過開展專業培訓、學術交流等活動,提高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和文化素養;大力引進文化科技領域的頂尖人才和團隊,為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提供強有力人才支撐。
3.完善算力產業生態
一是加強算力基礎設施建設。相關部門應加大對中西部地區文化領域算力基礎設施投入,建設一批智能化的文化數據中心和算力平臺,提升中西部地區文化數據和算力設施服務能力,并鼓勵東部發達地區與中西部地區開展合作,通過文化算力資源共享、技術轉移等方式,促進文化算力資源的平衡配置和區域協調發展。二是推動算力與文化產業深度結合。相關主體應利用算力資源優勢,持續推出算力應用賦能舉措,打造文化產業算力服務平臺,為更多文化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算力服務。
(二)推進社會治理,創設揚“長”避“短”環境
1.加強倫理道德建設
一是建立健全倫理風險研判和審查機制。相關部門應制定人工智能文化應用倫理規范,明確人工智能開發者、使用者和監管者的倫理責任,研判和防范倫理道德風險。按照《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和《科技倫理審查辦法(試行)》相關要求,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應定期審核、評估、驗證算法機制機理、模型、數據和應用結果,相關單位應成立人工智能文化應用倫理審查委員會等,對人工智能在文化領域的應用進行倫理評估和審查。二是完善版權保護制度。相關部門應出臺完善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多模態版權法律法規,明確版權歸屬、使用規則和權利義務等。相關主體應建立人工智能版權登記和交易平臺,加強對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版權管理和保護,并鼓勵文化企業和創作者運用人工智能進行創新創作,同時依法維護自己的版權權益。
2.強化隱私安全保障
一是加強個人信息隱私保護。相關部門應嚴格落實《個人信息保護法》,規范文化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對個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存儲行為。相關主體應加強對文化企業和平臺的監管,督促其建立健全個人信息保護制度,采取引入區塊鏈技術進行加密存證等必要的技術措施和管理措施,保障個人信息安全。二是強化文化數據安全管理。相關部門應建立文化數據安全預警機制,加強對文化數據的安全監測和評估,加大對文化數據泄露、篡改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依法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相關主體應推動文化企業和機構加強數據安全技術研發和應用,提高文化數據的安全防護能力。
3.完善輿情風險管控
一是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相關主體應針對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對就業結構的沖擊,加強對傳統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其適應新技術、新崗位的能力。相關高校應開設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文化創意設計等專業課程,培養一批適應新時代需求的文化產業人才,并做好政策儲備、輿情研判和應急預案,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感,做好失業人員心理疏導、再就業等服務保障措施。二是培育新興就業崗位。相關主體應鼓勵發展人工智能文化服務、文化數據標注、虛擬場景搭建等文化領域新興就業崗位,為勞動者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加強對新興就業群體的服務和管理,保障其合法權益,促進就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三)把握價值導向,實現科技與文化和合共榮
1.厚植人文精神
相關主體應用“以人為本”之“道”校準技術方法使用之“器”,推動科技與文化共生共融。一是“以人為本”,強化文化內涵挖掘。文化企業應深入挖掘文化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價值觀和情感內涵,將其融入文化產品的生產和傳播,注重反映社會現實、關注人性需求,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二是“智能向善”,加強文化評論和引導。相關主體應建立健全文化評論體系,加強對人工智能生成文化產品的評論和引導,通過文化評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導人工智能賦能文化發展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
2.推動文化表達創新發展
一是堅持守正創新原則。相關主體應在利用人工智能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保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真性和獨特性,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傳統戲曲的數字化改編保留戲曲的藝術精髓和文化內涵,運用人工智能創新舞臺表現形式,吸引年輕受眾。二是建立文化與科技融合的評價體系。相關部門應細化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文化產品評價標準,避免陷入“數據至上”陷阱,引導文化企業和創作者在人工智能應用中注重文化與科技的有機融合,并通過評價體系的引導,鼓勵文化企業創作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蘊、時代精神和創新活力的文化產品,推動文化發展繁榮,促進文化強國建設。
四、結語
人工智能在文化領域的深度滲透深刻重塑文化生產、傳播與消費的生態圖景,其賦能潛力已展現多維突破,為文化產業注入前所未有的創新動能。然而,技術應用瓶頸、社會倫理問題等困境制約其健康可持續發展。面對這一復雜態勢,相關主體應始終秉持“以人為本、智能向善”的核心發展理念,化解困境、實現突破,形成強大合力。政府相關部門應強化頂層設計與制度保障,完善政策引導與監管框架;文化企業應加大核心技術創新與復合型人才培養投入,勇擔倫理責任;社會各界應共同營造理性認知、包容審慎的應用環境。唯有通過多方協同、多措并舉的系統性推進,方能有效突破數據孤島、技術異化與價值偏差等壁壘,確保人工智能真正服務于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文化多樣性的繁榮共生與文化安全的堅實維護,從而穩健驅動文化產業邁向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新征程,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事業中釋放更大效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更堅實的精神動力與文化支撐。
[參考文獻]
[1]葉子,元康碩.AI助力,中國網文加速出海[EB/OL].(2025-01-24)[2025-06-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1822085040855863412amp;wfr σ= spideramp;for σ= pc.
[2]彭訓文.使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更高效數字藏品火起來(網上中國)[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04-11(08) .
[3]謝秋伊.產學研難在產權分割和商業落地,提質還要靠市場驅動[EB/OL].(2024-08-06[2025-06-10].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312987.[4]劉欣怡,王海榮.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數字技術賦能文化遺產活態傳承[EB/OL].(2025-05-27)[2025-06-10] .https: //www.dutenews.com/n/article/8866091.
[5]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EB/OL].(2023-10-18)[2025-06-10] .https: //www.cac.gov.cn/2023-10/18/c_16992910328849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