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樂的奇妙世界里,許多樂器的聲音宛如天籟,吉他便是其中之一。它以獨特的魅力,陪伴我們度過許多美好的時光。每當
我們輕輕撥動琴弦,它就會發(fā)出動聽的聲音,像小溪在山間流淌,又像鳥兒在枝頭歡唱,讓人陶醉其中,無法自拔。
如此美妙的琴聲其實是琴弦與共鳴腔的合奏。可是,看似普通的“木頭箱子”和幾根“繩子”,是如何合作發(fā)聲的呢?今天,讓我們起化身小小音樂家,親手揭開琴弦歌唱的秘密。
作品展示:
特色:
1.利用物體振動會發(fā)出聲音的原理
重點筆記:物體發(fā)聲的原理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的。當物體振動時,它會擠壓或拉伸周圍的空氣或其他介質(zhì),如水、金屬。例如,當我們敲擊音叉時,音叉臂的振動會周期性地影響附近的空氣一空氣被壓縮而形成密部和空氣被拉伸而形成疏部,這種疏密變化以波的形式向外傳播,也就是聲波。 因為聲音的傳播方向和振動方向一致,所以聲波是縱波。而傳播方向和振動方向垂直的波是橫波
專家這樣說:
李珩軍同學在設(shè)計樂器時深入學習與聲音有關(guān)的物理知識,明確物體發(fā)聲的原理,并且注意到樂器結(jié)構(gòu)和材料對音色、音量以及音調(diào)的影響。在此基礎(chǔ)上,他設(shè)計并制作了一件符合聲學原理的趣味樂器。同時,他還注意到了樂器的美觀性和聲音層次的豐富性,對樂器進行了裝飾。由此可見,他具備一定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審美能力,還能將知識融會貫通。
盡管,剛上一年級的他只是“科創(chuàng)新人”,各方面的水平略顯稚嫩,有待提高,但他對科學的熱愛,勇于探索、實踐的精神,值得大家學習。
讓音樂流動,讓科學啟航
大家好,我叫李珩軍,是一名一年級的學生。有一天我突發(fā)奇想,希望能親手制作一把樂器,那一刻我特別興奮!一開始,我不知從何下手,于是我主動向老師請教與聲音有關(guān)的物理知識和樂器制作原理,由此進發(fā)出很多靈感。
在選擇材料的階段,我的腦海中突然浮現(xiàn)出撥動橡皮筋發(fā)出聲音的畫面。那能不能以橡皮筋為弦來做一個樂器呢?于是我立馬查閱資料,驗證這個想法的可行性,并開始實踐。
但是,制作過程并不如我想象的那樣一帆風順。首先在制作樂器外形時,我就遇到了困難。我想把硬紙板裁剪成樂器的形狀。然而它們太硬,我剪了一會兒就沒有力氣了,但是我一直咬牙堅持。同學們看到之后,熱情地幫助了我,沒用多久,硬紙板就變成了合適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