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五環,
儂比四環多一環;啊,二維,
儂比三維少一維;
................
少一維很稀罕
一張A4紙有長度、寬度;一包A4紙,除了有長度、寬度,還有明顯的厚度。
有長度、寬度、厚度(高度)的物體稱為三維物體,只有長度、寬度的物體稱為二維物體。
等等,一張A4紙也有厚度,只不過太薄了,一般的尺很難測量罷了。沒錯。我們生活在有上下、前后、左右的三維空間中,這三維分別對應的就是長、寬、高。在三維世界里,所有物體都是三維的。
所以,普通紙張只是“近似”二維的物體,它們的厚度可以忽略不計。
如果你不認同這樣的二維物體,那么,假如物體的厚度是原子級的呢?
原子,你懂的呀,用太太太…小也沒法準確描述。這么說吧,原子極限厚度,是把一根頭發豎著劈成一樣粗細的二十萬份,取其中一份的厚度;或者把一張A4紙側著劈成一樣厚薄的一百萬份,取其中一份的厚度。
這么薄的物體還必須歸入三維物體,未免有點苛求。所以科
少一維有大用
中國科學家為何町上了金屬?
因為二維材料一直依賴層狀材料,而層狀材料太少,二維材料就不夠豐富,適用性等不盡如人意。雖然它們已經大出風頭:電池、手機、醫療、育苗、高鐵由于它們的加入,立即“高大上”起來。
可是,當科學家想要讓它們擴大“業務范圍”時,它們卻“婉拒”了。舉個例子:
利用無處不在的電磁波,人們做了不少事一微波爐利用微波加熱;遙控器利用紅外線操控電視機;路燈通過電“模擬”出可見光照明…

就紅外線來說,又分為近紅外線、中紅外線、遠紅外線等。
層狀二維材料,只愿待在中紅外線的“舒適圈”內,在人們更常用的可見光到近紅外線范圍內,就不肯干活了。
層狀材料擺架子,而非層狀的金屬無論數量或品種都稱雄材料界,科學家動心了一二維金屬的應用潛力很大,能帶來量子信息處理和存儲、透明顯示、極致高效催化、超靈敏探測等眾多領域的技術革新,比如它們可以作為芯片的導線或核心材料。
少一維高難度
無法剝離怎么辦?
科學家胸有成竹:道路千萬條,創新第一條!
“竹子”是什么?單層二硫化鉬,它也是層狀材料。
中國科學家長期研究二硫化鉬,成果屢屢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創新就靠它了
“第一條”的意思是:你剝我壓你大概猜出了“壓”的意思。
沒錯,二維金屬要用“砧板”擠壓出來一噢,“砧板”的大名叫“壓砧”
二硫化鉬壓砧不簡單。要獲得原子級的厚度,壓砧必須達到原子級的平整度。金剛石、玻璃等看起來夠平整的,可放大到原子級來看,哇,太毛糙了!就像在砧板上搟餃子皮,如果砧板坑坑洼洼,餃子皮必定凹凹凸凸。若厚度都不均勻,哪來原子級薄層呀?
此外,壓砧還必須不會與金屬“勾勾搭搭”,否則導致金屬無法被壓成二維,這叫“無懸掛鍵”
對壓砧的苛求還多著呢,科學家一一化解。屏住呼吸,二維化開始了—

金屬被熔化后封裝在上下兩塊壓砧里,還有一整套的精密設備助力,加上高溫、
高壓等手段,擠呀擠,壓啊壓,鉍、錫、鉛、銦、鎵的二維金屬誕生了!
國際科學界贊嘆:這開創了二維金屬研究新領域,是材料科學的重大突破!
正在電子器件、量子計算、催化、傳感等領域深耕的科學家更是激動:新的研發碩果在二維金屬那兒招手呢!